《小学语文教学:绿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绿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绿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第 4 页绿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教育先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环境教育,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唤醒学生自觉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为绿色明天播下绿色的种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挖教材 丰富环保内容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其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因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因此,教
2、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入研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的,因文、因人而异,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素材和自己的德识才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如何突出环保教育的因素,我这样去尝试:通识教材,确定渗透环保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总目标设计好单元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的渗透点,使每个单元的环保教育渗透扣点连串,连串成片,有计划、有目的地达到环保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丰富的环保内容向学生传授保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念。 二、创设情景 诱发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
3、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与大自然进行窃窃私语、情感融冲的过程。苏霞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因文而异,创设充溢情感、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呆板变活泼,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创设“愤”“悱”的教学情景,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再提出问题故事里的村民们为什么上山砍树?树木给他们带来什么?后来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哪些
4、变化?如果你们是这个小村庄的村民,为了不让村庄消失,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们没像那些村民一样上山砍树,但是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树木,请说一说树木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为减少树木的砍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讲得头头是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教学桂林山水,课前引导学生听乐观图,披情入文,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情景,造成一种“心求而未得”的教学境界,鼓励学生想象游览,想到教材之外,去感受大自然朴实无华的魅力,去感悟大自然捧给人类的琼浆,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三、读写结合 培养环保意识 读写结合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5、之一。通过指导学生读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可让学生初步懂得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再通过写,把学生懂得的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与“黄河变化”,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难于理解接受。为了缩短时间跨度,增强教育效果,教师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水泛滥”、“人为乱砍乱伐”等场景片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
6、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一大原因。接着组织学生抓住“黄河变化的原因”这一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认识“人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让学生品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人为破坏”、“黄河变化”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通识全文,玩味词句,教师趁热打铁,相机点拔,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体验。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为破坏”的体验,教师还应以情促情,把学生体悟“人为破坏”后的忧思,引向现实生活的环境,思考环境恶化的后果;把学生看到“科学治理”的希望,引向自己身边的环境,畅谈怎样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心中不仅埋下更多的是忧虑(一学
7、生在作业中写到:我的长辈们呀!你们怎么只想着自己,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难道要把一个荒芜的地球留给我们才甘心吗?),而且也萌生出一股股保护环境的冲动(一些学生在作业中写到:“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行动起来,保护母河!”、“母亲河呀母亲河!我还您绿色,您还像慈母一样孕育中华文明吗?”),一句句肺腑之言发自学生内心上深处,时刻提醒大家,保护环境我该怎么做? 四、拓展空间 强化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观念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引来环保教育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
8、广阔空间中自由地吸吮“绿色乳汁”。 1、学科融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任务,还兼俱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努力保持语文学科个性的同时,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要使学生真正明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必须抓住科学、语文等学科的交叉点,通过画面场境的讲解介绍,使学生理解外化,构成跨学科、跨类别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立体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大大增强。 2、课外延续。课外延
9、续是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实行课内外双轨运行,以此来拓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当游览一个公园,参加一次活动以后,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把这次活动记下来,作为练笔活动。而同学练笔的角度,又往往与他们是否有意地观察某些事物有关。因此,在活动前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常常能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如暑假前向学生布置任务:每到一处,把所见所闻随手写下来,不拘长短,不求修饰。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实情感。 暑假后,作文交来了。有的作文反映了学生对美好环境的赞颂。 “深绿色的海水环绕小岛,绮丽的山峦
10、屹立水中。当太阳初升的时候,山谷里闪耀着层层金光,照得满山遍野坡红一层绿一层的。阳光照在海水反射起片片红光。” 有的作文说出对优美环境的期盼。 “学校教学楼周围应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在教学楼前建上花园,里面铺着草坪,植着鲜花,设几个石几,小鸟时来歇脚,恰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通过有目的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3、校外补充。“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在开放的生活空间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环保教育也应体现这一观点,因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渗透环保教育,既是学生学的过程,也
11、是学生用的过程,真正体现学以致用。也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进行环保教育,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林海,让学生感知森林之美、价值之广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199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放的一个引人深思的报道“一次性筷子还能用多久?”引导学生投入讨论,课后展开调查“勾山一家小餐馆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分析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更为切身,对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等环保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更多的是化为自身的行动,成为自己的一种修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情感、强化环保意识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更多、更真、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