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第 6 页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略读就是大略的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文章的词句、结构、语言、修辞等都不是它所要关注的,它主要是通过快速阅读以了解大概内容、作者意图、主要观点。叶圣陶老先生早就精辟地阐述过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因为略读能更迅速、更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它的应用比精读更为广泛。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本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把略读提到了与精读同样高的地位,
2、它明确指出:“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同时,在第二学段也明确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但是反观教学现状,由于长期以来,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向来不太受老师们重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由于对略读教学缺乏研究,相关的经验又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略读教学的要点:有的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忽视对课文的学习指导;有的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更有甚者,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文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真正
3、达成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呢?几年来,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系列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一、整体把握,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章大意,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高度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但是做法上又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防止“略读课文精读化”。如何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
4、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两次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本着对略读课文不宜讲细挖深,应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粗知文章大意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总体设计也是大框架、粗线条的。我力求以读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了解慈母的一片深情:揭题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二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有关词句,提取母亲信息,初建母亲印象;接着三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描写的哪个画面深深地打动了你,讨论交流,朗读感悟,立体母亲形象;最后拓展链接,升华心中情感。整节课通过反反复复的读、划、写、交流,没有太多故事情节的纠缠,却让那个贫穷、辛劳但却慈爱、通情达理的
5、母亲屹立在了孩子们心头。二、自主阅读,把准略读课文教法的尺度。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理应比精读课文说得更少、更精到,而学生应该学得更自主,更开放。他们理应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机会,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那么,是不是老师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花乱坠,就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民主?当然不是,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以逐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上
6、珍珠鸟一课,揭题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珍珠鸟的认识。除了叫声,外形、动作,同学们还说到了它们的性格。有的同学说它胆小,有的说它并不怕人,那“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怕人的鸟呢”?赶快读书,自己从文中找理由,然后交流。观点自然是:开始它确实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后来它又不怕我了。我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究竟是什么使珍珠鸟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明白了。”通过自主读书,互相讨论,学生切实领悟到:是作者的尊重、理解、宽容、关心、呵护,使珍珠鸟逐渐由害怕转而对我产生了信赖,从而真正理解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三、合理取舍,
7、聚焦略读课文语言的精华语文教学千头万绪,如果每堂课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也许什么都抓不成;反之,一节课,或是一阶段,扎扎实实干一件事,可能会更有实效。略读课文虽说较之精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它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重点也更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花的勇气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选自冯骥才先生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仔细研读文本后,我发现描写“没花的绿地”、“藏花的草地
8、”、“花的原野”这三个画面的语段是这篇课文的精髓,它们完整地展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且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特别值得品味。于是,我对文章内容作了取舍,整节课聚焦三个画面展开教学。起初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三个画面的语句;再用简洁的、提纲式的语言进行概括;接着自读这三个画面,同桌合作组织语言,用“当我看到 ,感到 。”的句式把作者看到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连起来以串成文章的主线;然后品读这三个画面,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真正感悟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勇气;最后我又适度拓展,读读冯骥才先生原文中维也纳五月和三月这两个画面,理解作者的内
9、心感受。整堂课我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紧扣三个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达到了“言意兼得”的效果。四、随文练笔,落实略读课文教学的基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每篇课文既是语文教学的例子,也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略读课文有的故事性强,可读性佳;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近,容易产生共鸣;有的人文内涵丰富,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学生阅读时往往兴趣浓厚。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借助学生的学习热情,趁机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教学慈母情深时,我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之后,请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从中提取有关母亲的信息(如母亲的生活状况,她的职业、工
10、作环境,她的外貌、神情等),组织成题为“母亲印象”的一段话。花的勇气一课,欣赏了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感人画面,我让大家写写,现在你明白了吗,花的勇气就是 。教学木笛一文,读着广场上那动人心弦的一幕,我问学生:你听懂了朱丹笛声中的含义了吗?它在倾诉着什么,哭泣着什么呢?入夜,寂静的广场上烛光莹莹。朱丹伫立雪中,凝望着这一切,情不自禁地取出木笛尽情地吹奏起来。那笛声 ,似乎在 。此时,眼前闪耀着的是广场上的莹莹烛光,纷纷白雪,耳边回荡着的是如泣如诉的木笛曲江河水,情景交融,很容易使学生即景生情。于是,他们的笔端尽情渲泻出心底的悲凉与凄切。五、拓展延伸,凸显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
11、的拓展延伸是新课程的要求。略读课文更应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的特点,整体考虑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木笛这一课的教学比较棘手。因为南京大屠杀那一段历史已经远去,或者说那一段历史,离现在的孩子已太过遥远,在他们的心里已泛不起太大的涟漪。于是,在揭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用相当长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永不忘却”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主题阅读活动。活动分五个步骤。先让他们说一说,探探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多少;然后屏示南京和平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概括性的介绍,让学生对这场惨案的概况有个初步了解;接着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发给每位学生
12、一份资料,用从各个渠道搜集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骇人听闻的数据、事例击打他们的灵魂;再全班交流,说说最让你的心灵震撼的是什么;最后教师小结,让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在孩子们眼前交替闪现。就如央视新闻调查所言,这些鲜活的影像更能超越平时的文字,更能直接地触动人的内心。现场的气氛很冷,大家的情绪很低,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情是涌动的,泪是真切的。南京大屠杀就这样,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眼前,于是,对朱丹,对理解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为何拒绝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何毅然绝然放弃大好前途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对理解他为何会在纪念碑前演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最终被破格录取也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这应该是我们的适度拓展
13、之功。同样,在慈母情深的引课中,我介绍了我们“慈溪”市名的来历“董孝子的故事”,课中、课后适时出示梁晓声母亲片断,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准确把握它的特点,合理展开教学,一定能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蔡君英略其所略 重其所重 方亮辉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蔡健周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王清清关于语文略读课文主题校本教研研讨案例 朱小翠略读课文的教学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也谈略读课文教学的“聚焦” 倚风听雨略读课文教学“三要” 骆静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何芝丽略读课文教学 宋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