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第 5 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摘 要: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学既是严格教文的过程,也是寓德育于语言训练之中的过程,因此,笔者尝试从听、说、读、写和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爱国精神、伦理道德等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至爱之情,审美情趣和良好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在,新的形势给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教师
2、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课程实际,将德育渗透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一、“听”中明德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述的语言是学生课堂上获得的重要信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求体现出对学生的情育、智育和德育。诸如: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教师课文的范读,文章的讲解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等等,都应给学生以一种绘声绘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把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讲述时有情有境有序地渗透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一,词句品析法。在语文
3、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当飞机眼看就要撞到山间时,周总理听到哭声后,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从“听到、立刻、摇摆不定、跨到、解开、给小扬眉背上”这一系列词汇中,领悟到总理的可贵精神,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周总理是怎样鼓励小扬眉的?为什么要用命令的口吻对同机的人员说话?说了什么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通过精读、品味,把学生引入
4、情境。不难看出,周总理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其二,格言式句子讲解法。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如老师领进门一课文末提到,“十年树木,百年树
5、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树木生长成材要十年,人才成长要百年,栽种柳树的功劳,“我”怎么会忘记?用强烈的反问句式来表达作者心中对恩师的感激,学生通过颂读和研读后对其内含的深意不言而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尊师之情。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言简意赅,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说”中寓德语言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人的交际主要借助有声语言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说话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载体。在教学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过程中,学
6、生有时会产生中心思想理解的分歧,这时可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让他们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但充分的讨论已经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作者的角度讲,这是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提问“桃子、石榴、苹果
7、这些水果长得很漂亮,而且味道也很好,为什么在课文中它们的价值就不如落花生了呢?”;有的则说“作者用这些外表好看而又实用的东西与外表不美而又实用的落花生做比较不够妥当”;还有的认为“课文的内涵太狭窄了,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相互结合才是最好的”等等。一时间,课堂上众说纷纭,各自畅谈看法。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上,对于课文中心的多元理解,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也给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三、“读”中品德语文中的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的,情感价值要得到体现就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要“读”得入情、入理。特别是在学习美文时,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
8、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桂林山水的秀美:初读课文时,播放音配画的名家朗读,激发学生兴趣;讲解课文中,注重用语言感染学生,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他们朗读积极性,比如个人展示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小组间竞赛读及师生合作读等;品读课文后,请学生试当名家,给画面配音朗读,展现自我风采。从教学效果看,的确达到了预设目标:在有梯度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除了课内精读外,课外阅读更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广阔平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而且有助
9、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能收到实效。特别是教学名家名篇时,我常常给学生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阅读。如:教学春后,推荐匆匆、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名篇;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推荐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教学猫、养花课文时,推荐阅读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和茶馆等。四、“写”中寄德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现形式。因此,写作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写作指导、批阅、讲评等各个环节都与德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
10、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动笔写作,都应入“文”,即有文思、文格,有文情、文理。文思文格指作文的思路、框架结构,而文情文理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高尔基说过,“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因此,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或多或少能发现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和认识误区。因此,老师应就学生的认知表现,有意识地撰写相应的评语
1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学生阅读评语后,能够在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很容易地接受教育,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健康快乐地成长。五、活动悟德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这类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
12、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我所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课外活动设计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几种具有实效的活动形式:1、积累格言,陶冶情操。即坚持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则格言,学生颂读背诵。格言言简意赅,启人心智,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的同学头脑聪明但缺乏毅力,就写出苏轼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针对浪费现象,引导他们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孩子们的思想境界,感化了他们的心灵。2、了解民俗,体察风情。我经常在有关民俗风情内容的课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因素,结合富有
13、情趣的民俗风情引发教学延伸,于无形中熏陶他们的思想。例如文成公主进西藏一课,让学生了解文成公主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杰出女性,她以民族大业为重,远嫁西藏,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爆竹声声讲述中华民族每逢新春佳节燃放爆竹的来历,课后我让学生了解“年”的传说、“新桃换旧符”的典故和各民族的过年习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特殊的语文作业。利用节假日布置一些特殊的语文作业,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每逢寒假,我都会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并坚持每天记录10条重要新闻,一来让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二来锻炼他们的听写和速记能力。又如,到了“三八”妇女节,我让孩子们给妈妈做一件好事,写一封感恩信,同时也请母亲给孩子回信,彼此架起沟通的桥梁。这几种途径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德育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