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第 8 页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概念解读曹文轩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应当如此。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幅作品很不一样的。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所谓“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就是把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从而建立“跨越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 儿童阅读不应该只是课外阅读的问题,我们要把正规的语文课时用来阅读、教学儿童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整本书课外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是伙伴共读,全班共读一
2、本书,伙伴之间可以分享阅读的乐趣和体会。其次,它是师生共读,但在课堂中,老师更像是一个有一定高度的读者,更易于师生之间的阅读分享和教师的阅读引导。第三,它是一种深度阅读,跟儿童自主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通过阅读分享和交流,可以实现深度的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包括 “ 选书 导读阅读 交流延伸 ” 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不进行字、词、句的单向教学,而是通过和学生平等的讨论,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师生既可以对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就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进行讨论评价。总之,“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
3、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操作流程选书,站在儿童的立场1、选书的内容:经典的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在选书的内容上,我们主要选择经典的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来说,我们优先选择以下作品:选择能够打开儿童的心灵,能给儿童以精神上的滋养和愉悦的整本书。曹文轩教授曾这样形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飘荡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很纯美、很恬静、很有情调、也很有哲理,像烟、像晨雾、像月光、像一缕来自草木深处的清风”我们选择的就是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
4、和人类心情的书,是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吹进儿童心灵的书。选择语言经典,有助于儿童在阅读的同时进行丰富语言积累的整本书。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孩子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所以,儿童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他们的语言。选择有一定的阅读坡度,儿童阅读起来有一定挑战性的整本书。与一般消遣和娱乐性书刊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书,孩子读起来相对吃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是,这类书往往对孩子的益处最大,也特别适合引入课堂教学。因为
5、孩子在读的时候需要思考动脑子,在不断的疑惑与探索中,获得豁然开朗的乐趣。2、选书的形式:给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机会有些时候,老师们用心良苦,总想着大部头的名著更富有教育意义,但孩子往往不吃这一套。“乐”之不存,“教”从何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读怎样的书,孩子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在选书的形式上,我们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的方式,并提倡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眼里一定要有儿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去体会。教师要呵护儿童的想象世界,承认游戏是重要的,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有时,当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时,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自由也许是最明智的。比如,教师可以采
6、用“分散集中”式选书法,指导孩子自主选择共读书籍。所谓“分散”,就是组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大家共读一本或几本书。“分散”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再由各个阅读小组向全班推荐最值得大家一起读的书籍,最后将得票最多的书作为全班共读的一本书。这样的选书过程往往能找到学生真正喜欢的书,而只有让他们读自己喜爱的书,才能让读书活动自觉而持久地进行下去。导读,与书本的美丽相遇课外:浏览阅读学生拿到书后,先看看封面、前言、目录等,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可以从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但不需要读得太多。这种粗浅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对他们以后查阅、搜
7、集资料十分有用。课堂:读前指导1、运用“预测”策略。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往往在学生读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教师在这个环节需要先行一步,对整本书进行认真阅读,进而设计出导读课的教学方案。读前指导常用的教学策略就是“预测”,即以封面或书中的精彩语段等为切入口,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导读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时,学生根据标题对内容有了多种预测。有的学生说“会是讲一个孩子有一百条裙子吗?那她该有多富有!她会分给其他小朋友穿吗?”有的学生说:“哪里来那么多的裙子呀?谁做的呀?做那么多该多累呀!”又有学生说:“那些裙子是谁设计的呀?漂亮吗?”学生的
8、预测具有丰富想象力,这也吸引着他们去阅读整本书。2、利用同伴资源。由于班级共读的书是由小组同学推荐而来的,有的同学前期也通读了整本书,所以在导读课的设计中,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学生资源,让读过的同学来分享他们的阅读体会,而其他同学可以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我在执教五个苹果折腾地球的导读课时,就请两位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来谈谈故事中的“之最”,比如:“故事中最让你开心、愤怒的分别是什么?最让你沉思的又是什么呢?”同时,我还向其他同学跑出问题:“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觉得这部童话怎样?有没有什么内容是你特别想知道的?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这两位同学吗?”同伴的分享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这部童话
9、悄然无声地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为后期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阅读,欣赏一路的风光课外:自主阅读在教师读前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制定读书计划,设计读书卡,进行全书的通读。这个阶段是学生自行消化书本内容、进行阅读体悟的重要过程。此时的阅读,往往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式,并带着一定的指向性。学生根据设计的读书卡,对于故事的大意、重要的角色、关键的场景细节,全书的主旨等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评价。课堂:阅读推进1、构建平台。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教师一直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会因为没有督促和鼓励而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而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使整本书的阅读持之以恒,更见成效,教师必
10、须在学生自主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2、体现引领。在课前,学生通过反馈读书卡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经验和体会传达给教师。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体现引领功能,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引导学生带着话题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还应该关注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比如: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同时,提示他们注意其他同学是怎样阅读的,帮助孩子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读书方法,感受读书乐趣。以兴趣引领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见缝插针。在课时的安排上,“阅读推
11、进课”不需要占用整节语文课的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晨会时间、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点滴时间来进行。交流,向汤中投盐课外:回顾阅读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进行回顾,并将各自的阅读卡交给老师。老师则在整理阅读卡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读书交流会的流程。课堂:读书交流1、精心设计交流话题班级读书交流会的质量,是衡量“整本书阅读”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自由阅读层次的“读完”并不等同于“读好”,班级读书交流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利用集体阅读中他人的理解、解读来促进自身阅读能力发展的机会。每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都意味着一次围绕一本书的意义建构,也能使读书的效益进一步放大,这用干国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向汤中投盐”。作为读
12、书交流会的组织者,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交流话题,考虑好怎样发问,怎样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感受,怎样将讨论话题引向深入从而产生更丰富的人生体悟。鲁滨逊漂流记在许多国家,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我在读书交流会上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鲁滨逊漂流记的魅力究竟何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学生们从传奇经历、人物形象、作品风格、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交流了各自的感受,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从信仰、性格、心态等多个角度进一步来体悟人生的漂流之旅,从而使学生寻找到“漂流的
13、意义”。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打通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心选择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帮助学生跳出书本看生活,使他们有更多的人生体悟,真正发挥文学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2、营造轻松自由的互动氛围由于班级读书交流会还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的理想的状态,是老师和学生在共同读完一本书后,交流心得,碰撞观念,轻松地聊书的过程。因此,在过程实施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比如:环节不必过细,可以适当“粗放”;形式不必太花,可以适当“朴实”;话题不必太规矩,可以适当“越界”;秩序不必太井然,可以适当“散乱”;教学不必太完美,可以适当“残缺”。班级读书交流会上,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言,把握好主持人的
14、角色。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急于下结论,可以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如有争论更好。教师还要有一些控制和调节讨论现场的技巧。例如:当学生都不发言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当有的孩子一直说个不停,搞“一言堂”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延伸,心灵的轻舞飞扬 1、从多个角度设计延伸活动班级读书交流会的结束并不是“整本书阅读”的终止。此时,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可能,其阅读体验正激发起新一轮的波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顺势将阅读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这便是“整本书阅读”的延伸活动。延伸活动的设计角度可是从多
15、个方面考虑。我们可以让孩子用画作展示故事内容与人物,为作品中的场景、人物等设计造型,为作品配乐,设计台词表演片段等。如读完罗尔德达尔的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后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比较影视作品和文学文本的异同;读完一百条裙子就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喜爱的裙子并配上设计说明。我们可以组织孩子相关的写作延伸活动。比如,读了西游记,可以让学生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四位主角写一份传记,或是或是融入现代元素,创作Q版西游。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再读读其他相关作品,针对该作家或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
16、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2、以儿童立场观照延伸活动有别于话题讨论的是,延伸活动并不需要完全扣住作品主题,它的触发点有时可能仅是作品的一个细节、一个局部、甚至是一处闲笔。活动的设计旨在体现“游戏精神”,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延伸活动。总之,需要以儿童立场来观照延伸活动,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可为了活动而把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读书、对文学朦胧的喜欢给抹杀了。写给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整合”教学中,教师第一是要细读原著,与文本共呼吸,一定要对这本书的精髓、
17、神气、境界以及写作特色有所把握,并能有较深入的思考。当然,教师还要了解有关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以及相关评论。第二,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设想在教学现场中怎样引领儿童与文本、孩子与孩子展开对话,最终跳出文本,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第三,教师要让儿童在阅读中自己长大、慢慢长大、快乐长大;要费心更要淡定地做儿童阅读,去功利化;要打造儿童阅读的生态圈,闲心阅读,日常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作家史蒂文森写过一首诗,叫点灯的人。诗中有个点灯的人,叫李利。那个李利,在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人,就又看见了柔和的光。我们语文教师,就像那个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的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我们也点亮了那盏让人长大、让人优秀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