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第 6 页小学语文论文论文以“言”促“文” 以“文”习“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 摘 要 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的关系,给予重新审视,认为要走出困境,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即以“言”促“文” 以“文”习“言”,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语言 相融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入选的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上口的名篇。不过,对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较大,而文言文教学中“
2、文”与“言”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难以处理好的问题。文言文中的“文”指文章的内涵,“言”指文章的言语形式。教文言文,既要落实翻译,又不可忽视文本的内涵。翻译不可脱离语境“言”,“言”的落脚点要为“文”服务,而把握“言”的切点,又得立足于感知“文”的主问题设计。小学文言文,虽是启蒙阶段,但学得好不好,必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意义可谓深远。那么,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哪些偏失?又应该如何处理“言”和“文”的关系呢?一、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症结所在纵观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言”无“文”。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一词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
3、”,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被动地听,处于强迫式“被记忆”状态。二是只“文”不“言”。只关注文中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内涵,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架空了语言根基,从而体会不到文言文特有的语言魅力。三是僵化“言”、“文”。尽管现在已关注到“文”和“言”。但是这种关注,看似两者并重。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并理解字词句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感悟。这样割裂的操作,实际也背离了教学的根本。教文言文,既非将其割裂对立开来,也非简单机械的“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二、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相融策略“文”、“
4、言”是文言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言文互融就是语言文字和文章表达的和谐统一。融文言为一体,能最大极限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切入点,走进文言文内在的言语特点与文化魅力,自然能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一) 以“言”促“文” 文言文,由于缺少使用语境,学生大多认为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当然,这与其远离现代生活有关,但从“教学”观之,则与我们平日教法不无关系。1.诵言疏通文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充分体悟文言文阅读和欣赏的乐趣,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而文言文的语气、语式、节奏较难把握,独立朗读较难。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读准“言”读通“文”中体味古文的韵味,不能未解其义未悟其文
5、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要在反复、变化的诵读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触摸语言韵味中与文本对话,逐渐进入文本的语境。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出节奏。而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异于现在的字音,但字音的确定还是有一些方法的,这些方法需要传授:有些字是通假字,那就要读本字字音;有些多音字要根据文意来确定读音。如学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中的“为”读第二声,而“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是第四声。老师要帮助学生弄清停顿、语气等,必要时要范读。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饱含韵味和节奏的范读既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还要读准句子,读
6、懂文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文言文的朗读讲究节奏和韵味。语句虽短小简洁,但包含的内容颇为丰富。为表达的需要,在一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我们也要稍作停顿,这样吟诵起来才更有韵味。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学生读不好句子,把握不好停顿,必然会误解文意。如笔者的公开课伯牙绝弦中,尽管是短短的五句话,但存在许多难读之处。于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初读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该句子和现代文要素基本类似,就移用现代文的句子构成的方式进行朗读。而“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
7、复鼓。”学生理解了“谓”是认为的意思后,就可以根据句意停顿。当然,该文言文,带有“哉、兮”这两个语气词的句子最难读。此时,教师就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知道语气词在读时声音延长点,就能把赞叹的那种味道给读出来。等学生读通顺全文后,又出示抹去了标点的文言文,再进行断句朗读。就这样,教师有意识指导学生在诵读,让学生在“言”、“文”之间来回穿梭,学生有了活生生的体验,文言文的神韵和内涵就能在铿锵有力的声调中体现出来。2.析言感知文意。对文言文的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全文的字词和句子的把握理解。文言文中古今词义、语法表达的不同之处,易和学生的原认知产生冲突,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就要善于“言”“文”融合
8、,把这些冲突点转化成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杨氏之子一文,如果就“言”而“言”,只让学生背记字词、翻译句子,或许亦可应付考试,但这种脱离文本理解的教学方式,会泯灭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其实我们稍一梳理不难发现,文中“同一人物的不同称呼”和“家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以“家禽”的教学为例,教学时可采取“借助注释自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策略展开教学,充分暴露学生在内容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当学生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简单理解为“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时,教师顺势激疑“孔雀是家禽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晰此处“家禽”暗含“和孔雀是一家子”的意思,并非生活中所见的“鸡
9、鸭鹅之类的家禽”而且在朗读时需在“家禽”两字之间加以停顿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摒弃了简单的字词句翻译的机械教学方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暴露学生对字、词、句、文的理解障碍所在,继而把难解的字词还原到句子、文章里,在语境中让学生自我解疑,既着眼于对“言”的理解,又着力在学生对“文”中语言内化后的自我表达,把“言”和“文”很好地糅在一起。3.辨言把握文旨。文言文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语言的魅力,即古人读书定要“其义自见”的东西影响着学生成长。文言文字少义深,那所要“见”的往往也就藏于一字微言之中,需要教师慧眼识金,引导学生发现、辨别、体味其深藏的妙处与蕴含。学生初读杨氏之子,都会为杨小儿“以其人之道还
10、治其人之身”的反击拍手叫好。如果到此为止,那教学只关注语言艺术,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违文之本意。为让学生读透这语言艺术背后的真意,一教师这样展开教学:出示两句话“(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体会有什么不同。有学生从语气上体会到第一句比较委婉;有学生体会到第一句的意思并非是肯定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孔君平说的话,再来品杨氏之子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把你的理解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写下来。交流中学生体味到了杨氏之子的话中之意,同时也知道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不但有智而且有礼,实乃聪且慧。古文一字多义,有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的是因为对象或场合
11、的不同,以上教学中层层激疑,有意引导学生去比较、区分所用的词语和句式那些色彩、语气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精妙之处,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拓展思维空间,不但让学生领略文中语言的魅力,更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二)以“文”习“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浸染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
12、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1.以体解意悟境。每一种文体样式有着各自的特征,古人通过不同的文体表现自己的情感思想,文言文文体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性格喜好、思想观点。不同的文体决定了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体对写作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语言创作时,都不自觉地将其文体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小学教学提倡“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文体把握文中最显著的语言表达特征,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分析理解语言能力。 如杨氏之子和两小儿辩日,都是描写古时小孩生活的有名篇章。文中语言描写用词细腻、传神,教师可围绕对话 ,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
13、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两文的重点又有区别,所以对对话揣摩理解的落脚点也应有一定的区别。杨氏之子一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首先是言谈轶事,然后才是小说。这就是说,世说新语的着眼点主要是“言语”,为了增强表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才把言语加工成了小说的样子。所以教学此文,对此文词句的理解应该落在语言之“智”上。而两小儿辩日是寓言,运用对话描写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要侧重于“理”。文言文的根本价值是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反思。重视文言文的文体特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准确掌握教学的尺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理解和把握文本,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感悟阅
14、读等能力的提高。2.循文潜文会情。凝练、传神是文言文语言的显著特点。教学中,辨析、比较、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对本文表情达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句,引导学生重点品评、想象、仿写,提高语言文字实践的效度。笔者在执教伯牙绝弦时,为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子期知己情怀,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在了解“伯牙这样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要割断琴弦,再也不弹了呢?”以此问题引领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接着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从哪几句写出。从而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15、: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如果你是伯牙,心里想到高山(流水),你的琴声这个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当听到这样磅礴的琴声,假如你是钟子期,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呢?”学生想象说话后,再结合文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不仅能够听出高山流水,伯牙弹什么,子期就能听出什么。然后迁移仿写训练: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从而知道伯牙的琴声里包含着什么景物,钟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里听出来,这是知琴音。其实,子期不仅能够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等景物,钟子期还从(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了他心情的(宁静),这是知心音。至
16、此,学生对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就有了深切的感悟。学习的难点也迎刃而解。这样,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体悟文章的情感。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情感理路,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生的品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独到的见解自然生成,可谓水到渠成。 3.因文拓展言路。为了降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意蕴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会增加课外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但教师的目的往往比较泛化,大部分的使用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如果能从问题角度去选择拓展的切入点,那么不但能使内容更为细致、深入、精巧,还能由“文”及“言”,实现两者的统一,相得益彰。如教学伯牙绝弦,本文有一
17、个教学难点,就是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原文十分简略,于是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个故事引入: (教师诵读内容)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公(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前面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与这里的“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却笑形成对比,钟子期不仅是“知音”,而且“再无知音”。通过这个故事补充,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验伯牙失去子期后的“难过”“悲痛”“悲愤”和“知音难
18、觅的感受,从而理解伯牙的“破琴绝弦,不复鼓”之举。 这样设计,不仅从文章体式特征入手引申补充内容,学生对更能“感”动知音可贵,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丰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学定教,如何根据文体特点找准“言”和“文”结合点,理解“言”的内涵,把握“文”的情韵。构建“言文”相融策略并不断创新。相信只要找到适当的教学密码,那些看似古老的文言文也将会灵动起来,带给学生的将会是那甘美的语言享受,美妙的文学熏陶,高尚的情感启迪,以及丰厚的文化滋养。_参考文献:1华伟中.以“言”促“文”赏“文”习“言”J.小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2.2何晓凤.文言和谐摆正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关系J.语文学刊,2011.7.3 郭志艺.浅谈小学古文的教学EB/OL.4潘明理.言文相融,灵动精彩EB/OL.5浅谈小学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EB/OL.6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的问题和策略分析EB/OL.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