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对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对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6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品德论文:对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第 5 页小学品德论文回归生命 贴近生活对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摘要】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回归儿童的世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学会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思考一:教师应真正担起“传道”之大任。想到教师应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判断世界,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道德规范。思考二:建立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评价机制。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提倡评价内容的多维,实现评价结果的开放。【关键词】回归生命 贴近生活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此言
2、如同俗语“感同身受”,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新课程尤其强调体验性学习,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学习、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引导受教育者按道德要求进行实践活动,产生主体体验是品德教学不可缺少的。时下的一些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空洞说教,教学实效令人深思。我们有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产生厌学的情绪,在家讨厌父母的管教,与父母顶撞,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厕所后不冲水我们的教
3、育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未能真正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与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回归儿童的世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学会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思考一:教师应真正担起“传道”之大任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品德生活课的成败。翻看现在的新教材,知识点减少了,教师可发挥的空间大了,然而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如果无法改变传统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生活实际与生命的成长,还是照本宣科,就无法胜任新课改对品德课的要求,品德课就会成为“枯燥”的代名词,更有甚者,会引导学生
4、形成错误的认识。1、教师应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学高为师,教师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对所要讲述的内容缺乏深刻的体悟和正确的认识,有可能会误人子弟。教师的道德修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位教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生感其言,亲其师,因而信其道。夸美纽斯说:“我们真正的工作是什么?它就是学习能提升我们、使我们思想高尚的智慧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道德和虔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迪与教育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胜过任何教学技巧。2、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判断世界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从而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
5、们的品德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1)走进生活,明辨是非,善待生命如在执教我与小动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与动物产生感情,在第一课时,教师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小鸟、乌龟、小兔、金鱼、小狗、蚕等可爱的小动物带进课堂,通过喂它们食物,与它们一起玩等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课余养小动物,与动物亲密接触,仔细观察它们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怎么活动,试着了解它们的性格特点。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喜欢上了小动物,对动物也更了解
6、了。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调查,社会上有哪些不爱护小动物的现象和行为存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保护小动物的念头,并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爱护小动物,善待生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2)模拟生活,亲身体验,萌发真情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农民种粮的过程,懂得粮食来得不容易。但这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
7、。这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3)课堂辩论,思想碰撞,端正态度在教学多彩的课余学习时,有学生提到上网是一种很好的课余学习方式。但马上有一学生说,我爸爸妈妈反对他上网,说小孩子年纪小,不会分辨好坏。到底哪一个有道理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对网络学习的正确态度,我让赞成上网的学生说说通过上网你有哪些收获,这些学生答到:上网能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收集资料等,使全体同学明确上网的好处。同时我让那个父母反对他上网的孩子说说你父母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告诉学生网络游戏会使小孩子沉迷,聊天会消耗大量宝贵时间。于是学生在经过
8、一番思索、辩论后得出:网络学习是一种社会趋势,网络能提供我们很多的学习资源,但利用不好会适得其反。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感悟是珍贵的,经过自我体验、判断得来的道理是沁入心田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真正滋养学生的生命的。3、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道德规范在新课程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花草树木为我们立下这么多功劳,我们给他们做个光荣簿,把你的发现写在光荣簿里”,“把你喜欢的动物画下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打扮一下自己的家,然后把最满意的一处画下来,再比一比,看谁的家最漂亮”这
9、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体验学习空间。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良好品德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上完课后,要注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完我们共庆六一节后,教师可留出一点时间让孩子们来美化自己的教室,营造快乐的节日氛围。小学品德教学仅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他们要受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拓展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并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完我们长大后,结合“三八”妇女节的时机,开展一系列活动:
10、给妈妈的祝福、我跟妈妈学做事、我让妈妈露笑脸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基本上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爸爸妈妈做不来的事情帮着做。并通过家校联系卡,每周有反馈、评价和鼓励,使人人都在发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品德课的重要任务,小学品德课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但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道德认识模糊不清,因而教师讲述的道德观点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将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动力,反过来在实践体验中产生的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原有的道德认知又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然而,儿童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
11、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领悟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能拥挤,要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给老人让个座,此时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
12、中获得真知,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思考二:建立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评价机制目前,品德课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具体知识的认知层面,容易出现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的偏差,割裂道德知识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道德知识无法代替品德,而品德课的目标是需要落实到行为、情感与价值观上的。 我们可以尝试这么做:一、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1、品德课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大多首先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感受出发,不会很全面。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呈现他们初次的自我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
13、学生的反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再次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这样,学生的认识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教师、家长等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评优的推选过程品德课教师与班主任、家长、社区等成员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品德课程与学生德育评价的对接。品德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把评价结果反馈于课堂,更好地指导日常教学。二、提倡评价内容的多维结合学生成长册,把一维的品德知识评价延伸为品德知识、行为、综合实践、家庭表现、社会公益等综合评价。学生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命体,以往的一维评价切断了品德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忽视了人的生命作为“系统
14、的存在”的事实。教师可以在学生成长册评价中设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社区服务”、“家庭生活体验”、“成功档案”等栏目,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视学生对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体悟。三、实现评价结果的开放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生命成长。各种评价,尤其是德育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三省吾身”,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引导学生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促进学生的自我生命不断发展和成长。回归生命,贴近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2、捷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译者:任钟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