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其一(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第 8 页秋兴八首 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基本情况,思想情感及创作成就。2、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背诵全诗。3、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法学法:赏析法 ppt展示法 交流互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不少描写秋天的诗词,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 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观沧海(曹操)枯藤老
2、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些句子都脍炙人口,深入人心,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秋天的精彩诗词等着我们去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秋兴八首,欣赏下“诗圣”所描写的秋景是什么样子的。二、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作者:知人论世(二)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三)抓诗句即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意象、技巧、情感等)(四)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人物、背景等)。三、 作者生平及作品(抓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3、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
4、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登高、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四、题解(抓题目)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秋兴八首即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2题解在寓居夔州的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
5、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五、 正文赏析(抓诗句和注释)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sn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yn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颔(
6、hn)联)xn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zhn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一)理解词语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接地阴:风云盖地。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系(j):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冬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n),捣衣石。(二)翻译全诗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巫
7、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菊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
8、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三)赏析诗句首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
9、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用互文,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10、,哀感深沉。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
11、”,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四)总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
12、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六、 思考讨论1.首联写了秋天什么景象?写出了蜀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条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败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现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2.第三联开始,
13、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丛菊两开”,指离蜀经历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3.最后一联,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地响起,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4.全诗都写了什么意象?意境怎样?意象: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5.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的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
14、: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六、 艺术成就(一)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二)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
15、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三)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七、 思考作业 练习册
16、阅读其余的七首秋兴诗 八、 相关文章 肩膀 (一高考学生的作文)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
17、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
18、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