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 5 页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播下创新的种子,为春新添一片绿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小学品德教学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创新教育必定能使品德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找准突破点,通过发挥想象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等途径。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创新思维。逐渐地把创新意识内化,使其成为满足内在需求的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 创新 兴趣 情境
2、 实践在以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突破;是不复制、不重复。它是以培育新观念为理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将原有知识与方法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扬弃与整合,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它的这种特性与社会发展轨迹吻合,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释放出独特的魅力。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都是深刻且睿智的。礼记中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只有创新,才能每日“新”。别林斯基更明确地阐明:“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这些先进的理念,都给我们的品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3、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小学品德教学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创新教育必定能使品德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一、以生为本,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来源。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奇异过程。只有在强烈的内驱力的驱引下,学生才会在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主动地观察、思考、探究;在学习中进行联想,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移植、重构;并结合已有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得出
4、新的学习成果。兴趣有时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有时则藏在深处,需要挖掘才能发现它。可见,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以及体会到创新的快乐是首要的。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一个需要,一个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懂得给予他们关怀。总之,创新的过程是艰苦的,要是没有兴趣,他们就不会踏出第一步。在学习世界真奇妙这课时,学生通过看图片猜国家和根据代表性建筑物猜国家两个环节的学习,获得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一个环节里看到长城就知道是中国、看到富士山就知道是日本、看到金字塔就知道是埃及。这一类属于标志性建筑类。在第二个环节里看到舞龙就知道是中国、看到相扑就知道是日
5、本、看到美人鱼铜像就知道是丹麦。而这一类属于文化习俗。接着让他们根据很多国家的特点取别名。先出示一个提示:泰国千佛之国 (他们是佛教王国)、荷兰风车之国、郁金香之国。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给其他国家也起别名。如:中国( )、梵蒂冈( )、利比亚( )等。这个环节有挑战。学生的创新的兴趣急速高涨,变得非常活跃。有不同的理解都呈现了出来:有学生说中国是古老之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有学生说中国是人口之国(世界人口最多)、也有学生说中国是语言之国(有56个民族,语言种类甚多)。实践证明,兴趣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创新的思想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萌发。二、创设情境,培养意识,孕育学生创新意识意大利教
6、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 世纪就提出“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是最直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创设情境有利于发挥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创设情境,为自由想象插上翅膀。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创造的情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经常处于想象中。他们正是依靠一个个的想象来满足内心的需求,来无意识地完善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往往是敢想、多想、别出心裁、敢于挑战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在寻访大师的童年这课的教学中,课文中有许多大师的照
7、片。细心的孩子可以发现,有一位科学是坐在椅子上,目视着电脑,行动艰难。他就是霍金,一个开出想象奇葩的科学家。他不停地在思考宇宙的奥秘、物理的原理等等。凡是他思想能触及的地方,他都进行了完满的想象。他提出设想,再由其他人来验证。他给科学界带来的各种猜想,这就是人们称他为“现代爱因斯坦”的原因所在。可见,我们不能随便漠视孩子的任何一个看似夸张或粗糙的想象,或许它会开出一朵美艳无比的创新之花。2、创设情境,让创新成为好习惯习惯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适应性行为。思维有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主体便对其产生依赖。所以,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去创新。当创新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习惯,学生又从创新中体验到快乐。那么
8、我们的课堂就让创新成为了良性循环,必然会把这影响衍伸到课外。到学生的自主意识中去。三、以活动为载体,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自主发展,即是学生有创新的欲望。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辩证地说,创新本身就是否定。是挑战旧的观点,建立新猜想,这就要求创新者必须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那么,什么样的质疑是有价值的呢?其标准应该是:能联系实际,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二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篇假期安全真重要,可以先播放一个独自外出的
9、孩子落水的录像。再让学生说一说该怎么处理。归纳学生的观点后,得出两种结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跳下水去救那个孩子;另一部分孩子认为不该跳下水去救那个孩子,而是迅速地找成人来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否定第一种看法,孩子是善良的。我们应该通过充分讨论,使学生明白“在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情况下,应该找个成人来帮忙。这样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希望,要善于保护自己。采取正确的营救措施。不能“逞强、蛮干”,告别无知的行为。这是意识上的创新。创新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动手操作密切结合起来。动手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的禀赋和能力。我们的课堂尽量让学生都成为劳动
10、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社区的文明这一课中,通过让学生看图片、角色扮演、故事体验、动手来做等环节让学生来亲身体会社区中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社区的维护靠大家。在动手环节中,倡导学生有创新的去创造,力求有实效。学生在课中提出,可以制作社区文明公约海报,在楼梯、走廊等显眼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等等。于是孩子们自由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设计海报组的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从海报的标题、图标、文章的内容方面都进行仔细的商讨,再分工合作。设计文明标语组的同学,考虑的也非常细心。对标语内容、艺
11、术字体选择、字体大小都进行了统筹。各有创新点,力争出新、出奇、出巧,取得预先的效果。四、因势利导,鼓励为主,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创新者能体会“掌声响起”的自豪,但更多的时候体会到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以及不计其数的失败经历。假设,一个人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如果没有世俗观念的勇气,那么他潜在的创新能力就难以形成现实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就难以创新。大师成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情感性目标就是激发儿童崇敬大师的情感,使他们心中有榜样。这些大师,除了善于观察、大胆质疑以外。他们的内心有强大的力量。例如:牛顿提出地球有地心引力,受到了世人的猜疑以及教会力量
12、的压迫。可最终这个伟大的发现没有在历史的进程中湮没,归功于牛顿相信自己,并不断验证这个结果。如果质当时牛顿面对这么多质疑的目光退缩,恐怕这个真理就要晚很多时候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善于创新者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众心理会使他缺乏自信,局促不前。“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是掌握在勇于质疑,并且勇于探索的人手里。这就要求,无论是我们的品德课上,还是创设的实践活动中。都需要我们教师以鼓励为主,摆明事实,分析利弊。让学生明白,创新需要意志力,内心的坚定很重要。五、综合实践,拓展外延,提供学生自由的创新空间教师除了在品德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由平等的创新温床外,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扩大视
13、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观察的调查研究、同学间的交流展示、最新的创新热点报告、定期举行创新讨论会,撰写创新小论文等,充分吸取包含思想品德知识的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着重于理解,着重于应用,为学生的创新想像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参考资料: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1995年版3、王志庆. 怎样拓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J. 科学咨询, 2006, (12).4、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21、23、25期6、班华. 现代德育论M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