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免疫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免疫学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免疫学复习资料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绪论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应答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第一章抗原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广义概念的抗原又可以分别称为免疫原、变应原和耐受原.抗原性:既抗原的特
2、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2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免疫方法的影响: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特异性是免疫反应的最大特点,也是进行免疫学诊断和防制的根据.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抗原
3、表位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为Forssman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1胸腺依赖性抗原(TD):绝大多数抗原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
4、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免疫调节剂:(1)免疫增强剂指一些单独使用即能引起机体出现短暂的免疫功能增强作用的物质.包括生物性的、细菌性的、化学性的、营养性的和中药类等.(2)免疫抑制剂指在治疗剂量下,可产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物质.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
5、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有IgG、IgM、IgA、IgE和IgD五类免疫球蛋白.根据轻链恒定区的抗原性不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分为和两个型,任何种类的免疫球蛋白均有两型轻链分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的活性,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形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成的环状球形结构,此即其功能区.功能区作用VH和VL:是抗原结合的部位.CH1和CL:为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点.CH3:是同免疫活性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部位
6、.绞链区:在两条重链之间二硫键连接处附近的重链恒定区,即CH1尾部和CH2头部的小段肽链;与抗体分子的构型变化有关,称为绞链区.铰链区功能:该区具有柔韧性,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区可转动,以便一方面使可变区的两个抗原结合点尽量与抗原结合;另一方面可使抗体分子变构,使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出来.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1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2非胸腺依赖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性抗原(TI):不需要T细胞辅助
7、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为不完全抗原.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后使其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重要抗原:1细菌抗原:菌
8、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和菌毛抗原2病毒抗原:病毒表面抗原/V抗原、病毒衣壳抗原/VC抗原、核蛋白抗原/NP抗原:病毒感染过程(复制)中产生的非结构蛋白成分.3毒素抗原:很多细菌能产生外毒素,具很强的抗原性,称为毒素抗原毒力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toxoid)4真菌和寄生虫抗原5保护性抗原:微生物具有多种抗原成分,但其中只有一两种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6超抗原(sAg):某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使很高的比例的T细胞激活,产生极强的T细胞免疫反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7肿瘤抗原共同抗原和交叉
9、反应: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commonantige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成熟的场所,包括3介导I型超敏反应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加入中性粒细胞的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菌的吞噬作用2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4)选择性传递:IgG能穿过胎盘免疫球蛋白的抗原决定簇(血清型)一种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对另一种属动物而言是良好的抗原.(1)同种型决定簇(2)同种异型决定簇(3)独特型决定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或称
10、个体基因型,可变区内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型决定簇,其中单个的抗原独特型在异种、同种异体乃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PcAb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后,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McAb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第三章免疫系统一、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toxinanti
11、gen).毒素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外毒素经灭活后,决定簇又称为独特位.名师精编优秀资料1骨髓的功能:(1)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2胸腺的免疫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2)产生胸腺激素3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1)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3)在哺乳动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又称为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secondaryimmuneorgan),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它们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
12、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等.1淋巴结的免疫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基地(3)过滤和清除异物的作用2脾脏免疫学功能:(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滤过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细胞作用(4)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5)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3其它外周免疫器官1其它外周免疫器官还有盲肠扁桃体,分布于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这些些淋巴组织在形态学方面不具备完整的淋巴结结构,但却是机体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2哈德尔氏腺是禽类眼窝内分泌腺体之一,位于眼球后部中央,是以B细胞为主的外周免疫器官,
13、故在鸡,尤其是雏鸡,常以疫苗点眼,它在眼和上呼吸道局部免疫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骨髓是中枢免疫器官,但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二级淋巴器官,对某些抗原的应答,骨髓所产生的抗体可占抗体总量的70%.4在某些佐剂性疫苗形成的抗原贮存库中,这种异物性物质常可刺激肉芽组织形成,在这种肉芽组织中也可以产生抗体生成细胞并产生抗体.三、免疫细胞(immunocyte):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包括:1免疫活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如:T、B淋巴细胞、K细胞、NK细胞.2免疫辅助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必须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14、的协助参与,对抗原进行捕捉、加工和处理,这些细胞称为免疫辅助细胞(accessorycell,Acell).3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他们往往参与免疫应答的某一特定环节.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不仅可用于鉴别T、B细胞及其亚群,而且在研究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功能及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统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marker).可分为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1)表面抗原指在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由于表面抗原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分化抗原,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
15、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usterofdifferentiation),(2)表面受体指在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细胞、补体等)产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TCR)2红细胞受体(E受体,CD2)3CD34CD4和CD8:(MHC和类分子受体)5有丝分裂原受体T细胞亚群及功能(1)CD4+T细胞具有CD2+、CD3+、CD4+和CD8-的T细胞简称为CD4+T细胞,其TCR识别的抗原是由抗原递呈细胞的MHC类分子所结合和递呈的.辅助性T细胞(TH)能为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功能.诱导性T细胞(TI)能诱导TH和TS
16、细胞的成熟.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TDTH或TD)导致炎症反应,发挥排除抗原的功能.(2)CD8+T细胞具有CD2+,CD3+,CD4-,CD8+的T细胞为CD8+T细胞,其TCR识别抗原是由抗原递呈细胞或靶细胞的MHCI类分子所结合和递呈的.主要包括:抑制性T细胞(Ts)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和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细胞毒性T细胞(Tc)又称为杀伤性T细胞,活化后称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TL可特异性杀死被抗原致敏的靶细胞,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B细胞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BCR)(2)Fc受体(FCR)(3)补体受体(CR)(4)有丝分裂原受体(5)其他表面分子裸细胞(nul
17、lcell):有一类淋巴细胞既无T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D3),又无B细胞的表面标志(如mIg)1杀伤细胞(kcell)2自然杀伤细胞(NKcell)简称NK细胞,是一群既不需要抗体参与,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裸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1)非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2)抵抗多种微生物感染;(3)排斥骨髓细胞的移植;(4)免疫调节的作用:ADCC作用K细胞膜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FcR),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辅佐细胞:T、B细胞是免
18、疫应答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反应的完成必须有辅佐细胞(accessorycell)参加,简称为A细胞,由于A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分为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自稳功能3免疫监视功能4抗原呈递功能5免疫调节功能6其他功能MPS细胞还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组织修复、再生等过程.(2)树突状细胞(Dcell):1细胞胞内无溶酶体及吞噬体,无吞噬消化能力.2树突状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HC类分子,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强.(
19、3)B细胞其他免疫细胞-(1)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杀伤虫体,且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释放出一些酶类.(3)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basophilandmastcell)参与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特性B细胞T细胞发育部位骨髓、法氏囊、PP胸腺分布淋巴结皮质区、脾白髓淋巴小淋巴结副皮质区、脾淋巴鞘结和生发中心循环有有抗原受体BCRTCR,需CD3CD4和CD8协助重要表面抗原膜表面免疫球蛋白CD2CD3CD4或CD8抗原识别游离外来抗原
20、经处理结合到MHC分子的抗原耐受诱导困难容易效应子代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分泌产物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丝裂原美洲商陆、LPSPHA、ConA、美洲商陆第四章细胞因子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细胞因子(cytokine,CK)指由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细胞因子的种类: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理化性和分泌特点:1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2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3细胞因子产
21、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4短暂的自限性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1细胞因子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发挥作用;2高效性3多样性4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两面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刺激造血细胞增生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4炎症反应的促进剂5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调节(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它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1促进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的产生5促进血小板的生成(二)
22、干扰素(interferon,IFN)1957年,Issacs等人发现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一种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功效,因而命名为干扰素,它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和抗肿瘤2)免疫调节:(三)肿瘤坏死因子(,TNF)Garwell等在1975年发现于免疫动物血清中,因能引起肿瘤坏死而得名.主要功能:低浓度诱导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高浓度-内分泌效应(四)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组促进造血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而得名.(五)生长因子(growthfa
23、ctor)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六)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第五章免疫应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MHC的主要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2参与抗原的加工和递呈3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4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
24、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产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脾脏和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过程,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反应阶段: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3效应阶段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一、致敏阶段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对抗原的识别阶段,又称感应阶段.抗原递呈细胞(APC):是一类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
25、化的细胞.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存在于细胞外的抗原,通过溶酶体途径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4+T细胞,包括蛋白质、灭活的细菌、毒素和病毒、细胞外的细菌和病毒等.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细胞内合成的或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通过胞质溶胶途径由MHCI类分子递呈给CD8+T细胞.如肿瘤抗原、病毒感染细胞表达的病毒抗原、胞内寄生菌(虫)表达的抗原等: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1)外源性抗原的内化(抗原递呈细胞通过吞噬、内噬作用使外源性抗原进入APC内部.(2)内体和抗原肽片断的形成抗原物质经内化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吞噬溶酶体;外源性
26、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水解成一般具有1318个氨基酸的抗原肽片段.(3)抗原肽片段与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在粗面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类分子被转运到内体与产生的抗原肽在肽结合槽部位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抗原肽MHC类分子的复合物被运送至抗原递呈细胞的表面供TH细胞所识别.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胞质内途径(1)由蛋白酶体水解产生肽段内源性抗原在有核细胞胞质内被蛋白酶体(proteasome)酶解成810个氨基酸的肽段.(2)肽段由胞质向粗面内质网转运肽段被抗原加工转运体(TAP)从细胞质转运到粗面内质网.(3)肽段-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在粗面内质网
27、上合成的MHCI类分子可以捕捉肽段,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被高尔基复合体运送至APC的表面供Tc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MHC的限制性(MHCrestriction)T细胞识别抗原的分子基础是其抗原受体TCR和APC的MHC分子,它不能识别游离的、未经APC处理的抗原物质,只能识别经APC处理后与MHCI类和II类分子结合了的抗原肽段,这称为MHC的限制性.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识别分别是由两类不同的T细胞执行:识别外源性抗原的细胞为CD4+的TH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的细胞为CD8+的CTL细胞.1TH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识别TCR识别经APC处理的抗原肽.CD3分子将抗原的信
28、息传递到细胞内,启动细胞内活化过程.CD4分子与MHC类分子结合,巩固TCR与抗原肽的结合.其它免疫粘附分子参与抗原的递呈、识别与信息传递过程.2CTL对内源性抗原的识别CTL是依靠TCR和CD8识别靶细胞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然后直接杀伤靶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不需TH细胞辅助,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2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需要APC和TH细胞参加.经过巨噬细胞处理和递呈的抗原肽段上含有两种决定簇,一是供TH细胞识别的载体表位,一是供B细胞识别的半抗原表位.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将抗原信息传递给B细胞,促使B细胞对半抗原决定簇加以识别,形
29、成所谓的“抗原桥”,又称为连接识别(linkedrecognition).活化的TH细胞分泌的IL-4和巨噬细胞释放的IL-1和B细胞表面的CKR结合促使B细胞活化.二、反应阶段反应阶段(reactionstage)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性淋巴细胞产生多种CK;一部分变为记忆细胞(Tm).B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一部分变为记忆细胞(Bm).(一)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的活化需双信号刺激第一活化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第二活化信号:APC或靶细
30、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又称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CD28/B71TH细胞的活化和克隆增殖(1)、从静止期(G0期)DNA合成前期(G1期)静止期的TH细胞识别APC递呈来的抗原后,细胞表面即表达IL-1R,成为诱导性T细胞(TI)TI接受巨噬细胞产生的IL-1刺激而活化,变成活化的TH细胞,并随之表达IL-2R,(2)、从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S期)活化的TH细胞表面的IL-2R与IL-2(自身分泌的或其它TH细胞分泌的)作用后,进入DNA合成期(S期).T细胞母细胞化,表现为胞体变大,胞浆增多,染色质疏松,出现明显的核仁,微管和多聚核糖体形成等变化.(3)、从DN
31、A合成期(S期)有丝分裂期(M期)S期后经过一个短暂的DNA合成后期(G2期)而进入M期(有丝分裂期),.抗感染主要针对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包括某些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抗肿瘤CTL的特异性杀伤功能、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效应、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瘤效应等;.免疫损伤作用:迟发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和某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体液免疫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最后增殖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来实现的.一、抗体产生的动力学1应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分期(1)潜伏期(2)对数期(3)平台期(4
32、)下降期2动物机体初次和再次接触抗原后,引起体内抗体产生的种类、抗体的水然后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H细胞,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从而发挥TH细胞的辅助效应2CTL细胞的活化和克隆增殖CD8T细胞的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TCR与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结合及CD28与靶细胞上B7的结合.CD8T细胞激活后,在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如在IL-2的作用下最终分化成为CTL.(二)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1从G0期入G1期B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一是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经Ig/Ig将信号转移至胞内;二是B细胞表面的CD40与活化TH细胞表面的CD4
33、0L结合.2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依次表达IL-2IL-5IL-6等受体,分别与活化的T细胞所释放的IL-2IL-5和IL-6结合,然后进入S期,并开始增殖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球蛋白;一部分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变为记忆性B细胞(Bm).3自身活化:作为APC的B细胞在递呈抗原的同时自身也活化.三、效应阶段活化的效应细胞CTL与TDTH细胞免疫效应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体液免疫效应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细胞免疫细胞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CMI)是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特异性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
34、、活化,最后增殖成效应性T淋巴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来实现的免疫效应.2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是吞噬细胞、K、NK等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一、CTL与细胞毒作用二、TDTH与迟发型变态反应三、细胞因子及其免疫生物学活性一、CTL与细胞毒作用1CTL的活化:Tc在体内,增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CTL.2CTL对靶细胞的杀伤:(1)靶细胞结合阶段:CTL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紧密结合.CTL必需与靶细胞直接接触,才有杀伤作用.其对靶细胞作用是抗原特异性的,只杀伤相应靶细胞.(2)靶细胞溶解破坏阶段:CTL对靶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使靶细胞溶解当靶细胞被溶解时,CTL本身不受损伤并与之解离,因此一个
35、CTL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CTL杀伤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1)穿孔素蛋白2)细胞毒素3)Fas/FasL二、TDTH与迟发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一些T细胞接触到某些抗原时,可分泌细胞因子,诱导产生局部的炎症反应,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介导DTH的T细胞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简称TDTH细胞或TD细胞.TDTH的活化与DTH的发生1TDTH的活化、增殖2TDTH的免疫效应通过释放多种可溶性的细胞因子或淋巴因子而发挥作用,主要引起以局部的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三、细胞因子及其免疫生物学活性细胞免疫效应平等都有差异.(IgMI
36、gGIgA)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动物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抗体的免疫学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比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第六章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补体系统(complemen
37、tsystem)是指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合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激活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convertase)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经典激活过程可分为(1)识别阶段(2)活化阶段(3)攻膜阶段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由于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C1激活途径.名师精编优秀资料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又称C3激活途径、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或第二途径,是在抗体缺乏的情况下,补体系统不经C1C4C
38、2途径而被激活的过程.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C1识别IC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即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绞链区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Fc片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补体C1与该部位结合并被激活的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2)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进一步酶解C3而形成C5转化酶的过程.(3)攻膜阶段: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终末成分(C5C6C7C8C9)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抗体介导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介导型变态反应: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引起的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以出现急性炎症为特点的
39、反应,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俗称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特点:1发生快,消退亦快;2由特异性IgE介导产生,补体不参与;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引起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台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脂多糖、凝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聚的IgA或IgG4酶(MASP)起始分子C1qC3C2C4参与的补体C1C4C2C3C3C5-C9B因子、C2-C9MASPC5-C9D因子所需离子Ca2+、Mg2+Mg2+Ca2+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bC5转化
40、酶C4b2b3bC3bnBbC4b2b3b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效应阶段,感染后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期发挥作用发挥作用作用补体成分生物活性作用机制C5-C9细胞毒作用,溶嵌入细胞膜的双磷脂分子层中,使细胞膜穿孔,细胞菌,杀菌作用内容物渗漏.C3b调理作用与细菌或细胞结合使之易被吞噬.C3b免疫粘附作用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粘附于红细胞或血小板,使复合物易被吞噬.C1,C4中和病毒作用增强抗体的中和作用,或直接中和某些RNA肿瘤病毒.C2a补体激肽增强血管透性.C3a,C5a过敏毒素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释放出组胺等介趋化因
41、子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借其梯度浓度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补体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以下两方面.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1)免疫粘附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调节作用(4)参与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IC)第七章变态反应一、变态反应(allerg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超敏反应;俗称过敏反应.二、变应原(Allergen)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它们可以是完全抗原;也可以
42、是半抗原;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三、特应性(Atopy)机体变态反应的发生只见于少数个体,临床上将少数敏感的个体称为“特应性机体”四、临床表现类型变态反应产生的临床表现可因变应原的性质不同,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个体的免疫稳定性不同等而出现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1)急性全身性反应:大量过敏原(静脉注射)进入体内而引起,如青霉素过敏.(2)局部过敏反应:如由霉菌、花粉等引起的呼吸系统和皮肤症状,以及由药物、疫苗和蠕虫感染而引起的反应.型变态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正常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43、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临床常见型变态反应(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2)新生畜溶血性贫血(3)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5)甲状腺功能亢进型变态反应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临床常见的型变态反应:(1)Arthus(2)血清病Serumsickness(3)系统性红斑狼疮(4)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
44、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变态反应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小时后可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常见的型变态反应(1)Jones-Mote反应(2)结核菌素变态反应(3)肉芽肿变态反应(4)接触性变态反应第八章抗感染免疫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在其内生长、繁殖、释放出毒素和酶,从而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抗感染又称抗感染免疫是机体识别与排除入侵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免疫应答.一、先天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在长期的种族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非特异性防
45、御机能.功能:1只能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异物无特异作用.2对外来异物起着第一道防线的防御作用.(一)、屏障结构1皮肤和粘膜:1)、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2)、局部分泌液的作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能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3血胎屏障:它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确能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的通过.(二)、组织和体液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2溶菌酶3干扰素(三)、NK细胞和吞噬细胞二、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指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体及其产物刺激后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由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特点:后天获得,作用对象专一,针对性强,只对某种微生物有抵抗力
46、.名师精编优秀资料1被动免疫:动物机体依靠已经免疫的其它动物机体输给抗体而获得的免疫.(1)天然被动免疫(naturalpassiveimmunity):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取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特点: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几天-几个月.(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ty):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2主动免疫:指机体直接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毒产物的作用后,由本身自动产生的免疫应答过程.(1)天然主动免疫: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耐过(包括痊愈和隐性感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力,特点:免疫力持续时间长,强度大.(2)人工主动免疫:指机体由于接种了疫(菌)苗等生物制品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应答反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特点:免疫力持续时间及强度因生物制品的性质,接种途径的不同而不同.预防接种:就是应用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以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常见的疫苗种类有以下几种:1全微生物疫苗(1)活疫苗(2)灭活疫苗(3)类毒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