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课程教材(信息化与经济开发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经济学课程教材(信息化与经济开发变化).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1.信息化的起源 2.行业信息化 3.信息化水平的测度,8.1 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对信息化有如下认识: 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
2、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信息经济学中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8.1 信息化和工业化(P136-138),自 学,8.
3、2 行业信息化(P139-144),自学并思考如下问题: 我国行业信息化已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是什么?,8.3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信息化指数 指标的确立原则 指标的构成 日本信息化水平测算法,一、信息化指数,(一)指数的概念 1、指数有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之分: 广义的指数指所有的相对数,即反映简单现象总体或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狭义的指数是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数分析的主要方面。,2、指数按照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 (1)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即简单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
4、相对数。 (2)总体指数是反映全部现象总体(即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而总体指数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3、指数按照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1)数量指标指数是指对数量指标编制的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是指对质量指标编制的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指数。,(二)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是指利用指数对所考察的部门进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指数是一个相对值,如果把某年的指标值作为基数,并把该年指数取为100,其他各年指标值与基年指标值相比,再乘以100后的得数,即为相应各年的指数。用公式表示为:,式
5、中, 表示考察对象在时期的指数; 表示考察对象在时期的指标值; 表示考察对象的基年指标值。式中, 基年的指数为100。,(三)信息化指数,1、国际上信息化指数的测算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美国的IDC公司和World Times公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信息化指数”,并对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跟踪测算并定期发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社会信息化指数(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是用来衡量整个社会信息量的增长及信息化的程度,从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功能方面反映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算方法。 (1)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编制的信息化社会指
6、数包括4个大项指标:电脑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因特网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等,以下又进一步细分为23个分指标项。 (2)国际数据公司根据公民获取和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状况(拥有个人电脑的家庭比例、国际互联网使用人口、市内电话费),每年给各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打分,计算出信息化社会指数。,尽管由于上述指数中包含有公民自由度、新闻出版自由等政治因素而对我国的测算情况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对纵向比较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体系 (1)指数要素划分 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统计做法,我国也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划分为六大要素指数,
7、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网络建设是保证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只有具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从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和信息技术的装备水平体现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质量,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保障。,这个信息化指数体系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与国外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3)测算方法和过程 综合评分分析法 根据上述信息化水平测算
8、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即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具体来说,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上式中, 为第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为 的权重, 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具体测算过程为:,对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掉相关性极高的指标,以避免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的份额,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进行规范,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评价打分法。这个方法一般用问卷方式,请研究该问题的有关专家进行打分,将专家打分的分数综合平
9、均后作为权重。,首先,其次,最后,在信息化水平测算中,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5%,信息网络建设16%,信息技术应用18%,信息产业发展15%,信息化人才20%,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效果16%。 在这里,权重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信息化人才”,体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 第二级为“信息技术应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级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现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家支持的力度。 第四级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体现信息化发展的产业资源和产业形态及结果。,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
10、方法,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从具体的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结果。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 代表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 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 表示信息化水平第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 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二、指标的确立原则,(一)确立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1、数据选择的综合性原则 2、质量匹配性原则 3、数据选择的覆盖性原则 4、数据选择的水平原则 5、数据选择的相对性原则 6、数据选择的重叠性原则 7、数据反映的特征原则 8、数据量及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原则 9、国际性原则,(二)我
11、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符合国家决策的需要 2、适合国际间比较的需要 3、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4、要具有导向性,三、指标构成,(一)国外关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1、北美自由贸易区 (1)为了使统计与分类结果尽可能地反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1999年7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公布了统一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MAICS),取代三国各自原有的行业分类系统。首次将“信息”视为一种“产品”,并据此重新定义了“信息业”。将信息业划分为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由于对信息及相关的产业有了较明确的定义,通过相应的统计数
12、据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北美地区的信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2)2001年3月,联合国第32届国际统计会议已经明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采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信息经济测度主题的“数字经济会议”。会后,美国进步研究所组织专家建立了由13组指标
13、构成的新经济指数体系,并发布了新经济指数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张美国摒弃左右之争,适应信息时代现实的“新经济方案”。对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2)为了给美国政府的最高宏观决策,提供数量分析依据,美国商务部从1998年4月15日起,定期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务统计数据。,(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国政府正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职能。由
14、美国人口统计局负责,制订了2000财年(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的电子经济指标体系项目计划,安排人力物力,从支撑设施,电子业务过程和电子商务交易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测度和分析。,(二)中国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1、指标体系 2001年7月29日,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信息化标准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由20项指标组成,由国家计委、经贸委、统计局、质监局、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等七大部委联合发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2、方案评价 (1)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
15、2)方案的不足 方案的20项要素构成,大致可分为硬指标与软指标两个方面。其中硬指标15项、软指标5项。过分关注硬指标。,硬指标包括:,软指标仅包括:,15:5的比例表明,这个指标构成对硬件建设投入了过分的关注。也可能是基于对可操作性的要求,指标中并未涉及那些难于量化考核的管理方面的因素,比如为适应信息化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方面的改革以及信息化的宣传投资、教育投入的力度等方面。从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角度看,该指标仍过分地关注了信息化发展中技术的因素,而对人的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事实上,从以往中国信息化的进程看,影响中国信息化发展进度的,往往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观念和管理方面的先天不足。,3、标准实
16、施的难度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急于求成的惯性。 中国人有用“大跃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的倾向,比如说各地热火朝天地进行硅谷、光谷、软件园的建设,已经展现出了这种苗头。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节奏,不仅不能提高发展速度,相反,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其次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个方案的执行方式。 一个本来是作为参考数据和评价依据的东西,却很容易变成一种行政指令式的政府行为。 再次,方案重硬轻软,容易造成以技术发展掩盖管理改革的现象。 最后,从方案自身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以及各国信息化进程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其构成要素必然不会一成不变,因而它也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四、日本的测度模型,(一)
17、测度模型介绍 该模型是由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RITE)研究人员提出的,用以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所采用的方法称为信息化指数法,即是一种测算社会的整体信息水平及信息化程度的方法。它既能从纵向反映某国(或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又能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 该方法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中,选出11个要素共4组指标,即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和信息系数(V),由此计算出一个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总体指标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二)测算方法,1、先将上述指标值转换成指数,然后求得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信息化指数 2、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方法有两种: a.一步
18、算术平均法 首先将基年各项指标定值为100,然后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就可以得到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b.两步算术平均法 先分别计算出Q、E、P、V这四组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一组变量的指数值求平均法,再对分组的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出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三)模型评价,信息化指数测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对于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增长速度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是,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1、该模型仅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限的几个方面选取试图描述信息化的指标,其结果只能反映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环境状态
19、,测算结果难免带有片面性。一些基本方面(如信息需求满足程度、科技部门等)在模型中未体现出来,也没有反映人均生产方面的指标,因而没有准确反映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2、在指标分解时,仅将四个主要指标分解为模型中所示的11个要素,事实上,四个主要指标可以分解的要素个数远不止这些。可能在某一个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某个时期,上述11个要素是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但在另一个国家以及该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上述11个要素中,可能某些要素仍具有代表性,但另外一些要素则可能不再具有代表性,同时,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未被纳入模型之中,因而其准确性并不很强。 3、指标选取存在人为确定
20、性,如函件和通话指数是邮电业务量的主要成分,单用函件量反映有失偏颇;报纸没有省(国)界,按报纸发行量不足以说明信息量;人口密度指数更与信息化无直接关系;电话、电视、电脑在评估上表现的特点截然不同,难以反映实际的评估需求。,4、该法的测度结果是无量纲的相对量,即在确立某一基准点的前提下的相对比较值,该值只有相对意义,比较而言,波拉特方法的测度结果却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量。 5、算术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数,或用一步算术平均法(设11个要素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或用二步算术平均法(设4个要素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而11个要素的贡献是不等价的),使各个指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掩盖了其实质差异。同时,由于测算结果不同,难以确定真实的信息化进程,所以计算方法基本上背离了一般科学原理。,6、适用范围有限,比如对一个贸易依存度很高、进口占国内消费很大的国家,信息化指数高并不意味着该国的信息产业就发达。 7、该模型的“信息系数”只包含个人消费中杂费的比率,忽视了居民和政府两方面消费的实际增长率。 8、它割裂了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关系,较多考虑了社会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几乎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