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谈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作文指导(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谈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作文指导(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论文:谈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作文指导-第 - 6 - 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作文指导【摘要】作文一直都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本文尝试将课本与写作相结合,从字句品味、修辞运用、材料选择、构思布局、风格体现等方面加以学习揣摩,锤炼推敲,借鉴利用,然后化用改造,仿写创新,迁移训练。【关键词】 课本 作文 指导 迁移 “语文难,作文更难”,老师经常这样抱怨。其实我们要消除作文教学的畏难情绪,努力寻找一条“捷径”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条“捷径”就是利用课本资源宝库来指导学生写作。王尚文老师告诉我们:“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
2、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舌头和笔头。”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一、聚沙成塔,画龙点睛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文章应该怎样的答案。”我们要指导学生注重阅读积累,不断含英咀华,定能有所收获。1、选词语,凸显个性托尔斯泰曾说:“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准确地反映出形象特征,给人一种浮雕感。如孔乙己中一个“排”字,就淋漓尽致地“排”出了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既然教材中有这么典范的动作,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个性的独特作用。于是,学生就
3、有“张奶奶用手堵住了泪水”,只一个“堵”字,不仅写出了张奶奶的泪水之多,痛苦之深,还表现出了张奶奶的坚强。而这个“堵住”正是学生淘汰“擦拭”“揩干”等词后优选出来的。2、琢美句,触类旁通对于同一写作对象,教材中或简洁深刻,或描写细腻,或铺排渲染,处处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技巧的高妙。比如教材中描写声音的句子: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B那声音仿佛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拨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王鲁彦听潮)
4、 C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叶君健看戏) 当我们聆听这些或轻微或优美的声音时,一系列的写作技巧便脱口而出,比喻拟人,正侧结合,化静为动,运用通感等,以后面对类似的情景,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写出富有个性的句子。3、绘细节,入木三分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朱自清在背影中就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
5、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细节描写抓住了“蹒跚”、“探”、“攀”、“缩”、“微倾”这些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和对我深沉的爱。因为有课文做“模子”,学生就可进行片段练习,如在作文我不再 中,就有母亲为孩子钉纽扣的情景:母亲弯着腰,针和线在她眼前一抖一抖的。我看见她打着哆嗦,笨拙的绕着线;僵硬的手指用力地捏着针,一次次老扣不上眼。半晌,才碰巧穿过一针。看到母亲吃力的样子,我内心不禁一酸:母亲已经老了!一抬头,便看见母亲因为忙碌我的早餐而未梳理的头,蓬乱的发丝中再也藏不住的是那一根根的白发。二、 开山取宝,兼收并蓄鲁迅曾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就说明
6、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我们要让学生对优美的词语和精辟的语句加以反复体会,品味揣摩,将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1.融情感,细腻描绘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处处跃动着生命的灵性。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描写“春花”时,除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外,还运用联想,由春花想到秋实;运用侧面描写,写蜂飞蝶舞,突出花的香艳;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借鉴课文写校园的春天,我让学生先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来个“亲密接触”,然后再作文。由于已有语言的感知,又加上亲身的体验,学生写出了很多佳句。如:“走在校园的一角,轻飔微微的吹拂着,个小的花朵
7、迎风飘扬,跳着轻盈的舞蹈,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连忘返”。2.仿句式,推陈出新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范例,就是让我们用来学习的。有些精彩句式如果仿写得好,绝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一个经典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开学初写寒假生活,学生就用上此句式,写出了:不必说放绚丽多彩的烟花,也不必说摸装满压岁钱的口袋,单是一家人围坐着吃团圆饭的情景就令人感到快乐。不必说做不完的寒假作业,也不必说听不尽的唠叨声,单是整天被困在家里,没有玩伴的日子就够无聊的。由此可见,只要学生掌握巧妙的“旧瓶倒新酒”技术,一定能写出好语段。3.重领悟,潜移默化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
8、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语言幽默,形式活泼。学习此文时,不妨对幽默语言和平常语言进行辨析,深入领悟幽默语言的特有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要求将平常语言换成幽默语言,并允许有自己的创新自由。结果同学把夸张、反语、联想等幽默手法用得很贴切自然。如以“熟悉的人”为话题进行作文,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新班头“海拔”不高,3的开方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行列。他有点少年老成,大概是脑袋太聪明的缘故,头顶是草木稀疏,更显其老气横秋。幸亏班头的发型是“农村包围城市”结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不给人以萧瑟之感。三、 化为己有,提升质量“一个人假如仅仅写自己的直接
9、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就是凭借书面材料,间接地去了解广阔范围内的他人或者前人的知识成果。”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将素材分门别类,建立素材库。有若干专题材料垫底,写作时调动起来就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1巧裁剪,移花接木移花接木就是指将教材中的名篇名句或有关情节巧裁妙剪,串联起来“为我所用”。如以“幸福”为话题的片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收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最为成功的是2000年江苏
10、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文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文中的许多名句、场面、情节,都来自课本,作者只是把它们作了巧妙的剪裁、糅合、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因此,学会巧妙剪裁,既能丰富内容,拓宽思路,又能展示文化底蕴,体现鲜明个性。2作整合,画龙点睛向课本要素材在很大程度
11、上能解决写作难问题。据统计,初中三年的课本教材涉及到的人物或文学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非常丰富,如中外古今人物就达近百个,包括孔子、曹操、文天祥、贝多芬、海伦凯勒等,文学形象有花木兰、夏洛克等,只要学生加以搜集整理,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定能画龙点睛。比如以“孤独”为话题,我们会想到教材里的的孤独之旅、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爱莲说、夸父逐日等内容,然后进行加工组合,就可形成:周敦颐注定是孤独的。他既不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消极地隐逸避世,更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他情愿一个人在污浊的世界中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做一个大写的君子!张岱注定也是孤独的。那份对故国家园的坚守与痴迷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
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与常人是格格不入的。也难怪他在浩渺的天地之间产生“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了。有一天我也要起程,像夸父一样长跑,追随心中的太阳。尽管旅程寂寞而又漫长,黑暗、混沌并不能使我慌张;瓦砾、荆棘困不住我的步伐;疲累也不能叫我缴械投降。在我内心,总燃烧着一团火焰。因为我知道:太阳如启明星般,在前面指引我方向。3、新解读,出奇制胜作文要想与众不同,就需要有新思想,新内容。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成分,往往会推陈出新,出奇制胜。例如2001年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的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
13、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增骂为“竖子不与为谋”的蠢材。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读“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四、 借鉴模仿,布局谋篇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无论从选材立意、思想感情,还是从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看都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些“典范”,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领悟得透,分析得深,品味得精,做到
14、烂熟于心。1、妙行文,耳目一新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注意行文角度的变化,就会为文章锦上添花。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把山之景当作朋友,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与山中之景对话,既生动传神表现自然之美,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表现对自然朋友的关切之情。作文真挚中,我就指导学生也把文中涉及的对象“真挚的情感”变换成第二人称来写:你是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你是缠绵的细雨,滋润禾苗;你是飘飞的冬雪,装扮山川真挚的情感,是你抚慰了我的心灵,温暖了我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我们发现修改后,情感上更充沛,更能震撼阅卷老师。2破常规,反弹琵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同样,一篇构思
15、完整而无创见的文章的价值远不如灵机一动瞬间产生的顿悟。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对课本上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中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往往会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了曹刿论战,要求写一篇评论曹刿、鲁庄公的文章。历来,人们都是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昏庸”反衬曹刿的“有能”、“远见”、“明智”。这时,我们可为鲁庄公翻案,写庄公不昏。3.换角度,独树一帜教材中的很多传统名篇,历来为人们传诵。这时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对“传统”加以精心“包装”,改变原有的角度或结尾,重新出台。采用
16、得好,往往能写出文采斐然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大家都在为故事“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巧妙结尾拍案叫绝。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给课文重新构思,续写故事情节。顿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写出各具特色的续写内容。其中一位同学的构思相当精彩,博得了全班的好评。梗概如下:父亲带着家人回家后不久的一天,竟意外地在豪华大酒店门口碰见于勒,此时于勒是某公司董事长,保镖前呼后拥。父亲上去相认,却得到叔叔的奚落。后来父亲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在船上“偶遇”只是于勒的试探,现在于勒感到很绝望,决定离开此地,这时父亲傻眼了试想如果没有我的叔叔于勒的思想碰撞,学生又怎会迸溅出如
17、此奇妙的思想火花呢?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注重对教材的积累、整合、分析、运用,聚沙成塔,写作时定能如有“神助”,轻松作文。 参考文献:1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林联明.巧用教材广思路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3刘德福.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4高玉蓉.巧用语文文本 挖掘作文素材.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5刘国付.教材:巨大的写作资源库.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12期6丁金华.巧妙行文,耳目一新谈中考作文行文角度创新.J.语文世界,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