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追问为语文有效课堂插上双翼(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追问为语文有效课堂插上双翼(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论文:追问,为语文有效课堂插上双翼-第 6 页初中语文论文追问,为语文有效课堂插上双翼【摘要】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追问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挖掘文本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追问要注意:引路搭桥,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追问;调整策略,在学生陷入困境时追问;抽丝剥茧,在学生一知半解时追问;紧追不舍,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追问。实施追问还应把握时机,讲究用语,注意对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恰当地运用有效追问,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追问 有效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教
2、学是否有效,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看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实施追问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实施追问能有效调控语文课堂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曾介绍:“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成熟的充满智慧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追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行为
3、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有效调控的功能。追问是解读文本内涵的钥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追问是点燃思维火花的火石,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追问是迷途知返的路标,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有效调整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指导;追问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追问1、引路搭桥,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追问。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能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教学的难点是指
4、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处理不好,都会影响课堂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课文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实效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课堂上要巧妙引导追问。如执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和夸张手法的分析,理解小说的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我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这样设计问题:“请从课文中找出你觉得好笑的地方,并说说笑的背
5、后隐含着什么?”学生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笑范进中举前的猥琐,笑他中举喜极发疯,笑他中举后装腔作势,也有的学生笑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进一步追问:“当时的确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乐此不疲,那么仅仅是笑范进、胡屠户吗?”这一追问很自然地使学生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可笑行为的根源在于社会,进而揭示出了小说的主旨。也正是这一有效的追问,突破了该小说教学的难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讨论是很热烈的,但有时不能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使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的追问就会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
6、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调整策略,在学生陷入困境时追问。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与一般提问不同,追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连串提问的组合,是教师有系列、有方向、最终能导致学生自我寻找正确答案的提问。新课程重视课堂的预设,更重视课堂的生成。任何一个熟悉了解学生的优秀教师都不可能将各个问题设计得完全切合学生。停留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上,终究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问题与学生脱节在所难免。问题提出了,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怎么办?除了通过让学生再深入文本熟悉内容以求得理解外,通过追加问题进行调整,或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7、比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提问学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找出奥楚蔑洛夫发生变化的相关语句,并进行追问:(1)奥楚蔑洛夫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快、蠢、露骨。(2)奥楚蔑洛夫几次脱衣为什么?拖延时间,改变对策,掩饰窘相。(3)奥楚蔑洛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将军的权势,反政府的高压统治。(4)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变化无常,媚上欺下,徇情枉法。教师通过这些追问,化零为整,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以调整为目的的追问,可以分解问题,降低难度,像一艘引渡的小船,使学生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3、抽丝剥茧,在学生一知半解时追问。在语文教
8、学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的问题都被有意识无意识地概念化简单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学生在学完作品之后,对于作家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常用贴标签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学生的追问,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理解。下面是本人在参加台州市领雁工程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记录的一则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的部分内容(环节四品味背影)。师:你从课文对父亲背影描写的语句中读出了什么?生1:父亲也许平凡,但充满对儿子的爱。师:你从哪里读出?生2:买橘子时的描写。师(PPT)投影: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9、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生口头填空,师PPT显示正确答案。(其中“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一句中该生把“倾”填成了“侧”。)师:“倾”和“侧”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生2:“倾”是把身体倾斜过去,“侧”是把身体转过去一点,不一样。师:那么,你认为用哪个词更符合父亲的动作呢?生2:用“倾”才对,因为父亲要爬上月台,只有身子斜过去才能爬上去。师:你能用动作来演示一下这两个动词吗?生2表演动作。师:这段文字
10、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个背影?生3:外貌、动作。师:从父亲的衣着你看出了什么?生3:家境惨淡。师:还看出了什么?生3迷惑不解。师:联系“我”的穿着,再想想。生3: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师:哪些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生4:蹒跚。师:为什么是“蹒跚”?生4:“蹒跚”的意思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师:能运用注解,很不错。生5:探。师:说说理由。生5:“探”是弯下腰的意思,“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说明有点难。师:是啊,有点难,那父亲怎样爬月台?生齐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师:从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动作中,
11、你读出了什么?生6:艰难中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父亲为我买橘子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还有其他文字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吗?生7:第4小节。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后来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从这些话看,父亲把儿子看得很重、很高、很小。生8:第7小节中写道:“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可见父亲对我的挂念,对我的爱。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从课文对父亲背影描写的语句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父亲也许平凡,但充满对儿子的爱。”学生
12、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明显是一种标签式的解答。这位教师没有停留在答案正确这一表层,而是适时地追问:“你从哪里读出?”这样,就巧妙而且自然地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描写。再围绕这一教学重点深入追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个背影?”“从父亲的衣着你看出了什么?”“哪些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那父亲怎样爬月台?”“从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动作中,你读出了什么?”这些小问题的追问,自然简洁,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教师正是通过这些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而不是停留在貌似问题已经解决的表层上。学生自然也就在教师追问的引领下,把思维的方向向深处延伸,从而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13、。正如有位教学专家说的:“追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正是有效的追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效的课堂。4、紧追不舍,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追问。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语文课堂之所以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时跟师生对话中学生的小错误、小插曲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这样的语文课堂也会更有生机和活力。还是以上面背影的课堂实录为例。
14、学生在动词填空时出现了错误,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实施追问:(1)“倾” 和“侧”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2)那么,你认为用哪个词更符合父亲的动作呢?并在学生作出解答后,要求学生用动作表演来加深理解。教师的这一追问很有针对性不仅纠正了错误,也提高了学生品味字词的能力。 “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课堂上及时而有效的追问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示,也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更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实现的表现。三、在实施追问时应注意的几点1、追问要把握时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只是帮助学生去获得理解,而避免提供现成答案。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需要时才进行提
15、问,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追问可以使他们迷途知返;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的追问可以使他们柳暗花明;学生理解不透时,教师的追问可以使他们思想深刻。2、追问要讲究用语。追问决不等于“满堂问”。因为,在“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消极接受的方式。另外,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公开课,教师也用到了追问,例如:“还有吗” “再想想”“就这一种吗”等类似于口头禅的追问方式。这些追问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想借此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如果教师经常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问的
16、地方都不假思索地用上“还有吗”就是低效的。这样空泛的追问是苍白无力、缺乏指向性的,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的。3、追问要注意对象。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追问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和学力水平,确定追问对象:容易的问题一般追问一般学生,较难的问题追问优秀的学生。追问时要竭力避免抓点弃面的现象,注重个体、忽视全体,抓住一名学生无休无止地问个不停,呈现出一名学生在勉为其难地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地充当听众和看客的尴尬局面。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教师)为使学习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有效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恰当地运用有效追问,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主编:李琴 吉林大学出版社2、学校教师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 主编:王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王鹏伟对话,一种指向“倾听”的课程文化(中学语文教育2008年5月)4、史绍典说“对话” (中学语文教育2008年5月)5、马淑丹 把握细节: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201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