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意境(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意境(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意境-第 5 页“给力”的视点激荡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意境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永恒追求;简约语文,是回归语文本色的一种风格;而抓住“给力”的视点能激荡出丰富多彩的内涵,这是有品质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意境。关键词语文教学 给力视点 丰富内涵给力,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
2、为网络热门词汇。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有效、更给力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着以下五个视点:一、巧借切入视点,抖开文章内容何谓切入视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在语文教学中,找准文本的切入视点,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教师要学会与文本进行高效的对话,认真钻研,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点面结合点” ,从这个点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内涵含蓄丰富而言语表达又多用艺术术语,学生理解文章难度很大。尤其是文章中作者以画家的视角来观察桥、描写桥,表达自己对桥的独特感受,这些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结构很难把握和
3、正确理解,而这却又正是理解本文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作者的描绘视角,那么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本文。如何抓住作者描绘桥的出发点成了理解全文的关键。笔者借用作者吴冠中的一幅绘画作品春如线为切入视点,当时学生们对这幅画的评价是“太乱,什么也看不懂。于是笔者先对画进行了一番讲解和赏析:这幅画的画面完全是由大大小小的圆点和弯弯曲曲、长短不同的线条构成的,看似简单却又杂乱,画的主题让人不容易理解,其实我觉得作者对春天的感受真是太独特而奇妙了。春天不正可以用点和线来诠释吗?春雨细密,随风潜来,滋润万物,从天空中斜织下晶莹的线;燕子翩翩,轻盈敏捷,在天空中飞舞出优美的弧线;麦浪起伏,波涛荡漾,在田野中
4、吹拂出流动的曲线。那“点”呢?你看那柳枝上欲绽的芽孢;你看那花枝顶端将吐的春蕾;你看那草叶上欲坠的露滴;你看那空中飞旋的小鸟那都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跳动着的“点”啊。听笔者这么一讲,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认同和赞许,他们没想到春天还可以这样理解,也同时在佩服画家独具的匠心和对春天巧妙的诠释。然后笔者问:作者题目中所说的“桥之美”体现在哪里呢?(用原文来回答)生:“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 笔者再用课文中的例子和这幅画来解释这关键句,后面内容就一抖即开了。笔者想,透彻地理解教材,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提炼“要点”,准确把握“给力”视点,就能在“由一斑而窥全貌”中有效地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百花园,尽情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二、开启思维视点,拓深学生体验特级教师于漪早就说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情感、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紧张地活动才是最重要的。笔者教学台阶时,第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课本上进行批注,一来写自己的体验收获,二来大胆设疑,写出困惑。第二课时,笔者主要是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所交流的体验大多围绕“父亲”的人物形象展开,少部分学生关注到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描写;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集中在父亲在台阶建
6、成前后一系列不太合常理的表现上。站在学生的角度,这些问题均能反应出他们的困惑,都有一定的价值,但问题均显得琐碎而杂乱,缺少一个抓手,如果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则课堂结构便会松散无序。此刻,一位学生站起来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最后这样讲:“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我很困惑,父亲到底在问谁?“这人”到底指父亲还是别人?笔者敏感地觉得,这课的思维视点找到了。于是顺着主问题“这人怎么了”中“这人”与“怎么了”,通过有效追问,为学生铺设思维的“台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藤蔓沿着“台阶”向上攀爬,逐步触及到人物灵魂的最高度。最后笔者小结:“文章写的是农民,其实已远远超出了农
7、民,他像一则寓言,寓意无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人们总是在一个错误之下艰苦劳作,这个错误就是:为了所谓的未来的美好生活,牺牲了现在的生活意义,到头来仍然一无所有。”人怎样生活?像父亲那样的农民朋友们该怎样生活?当然,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思考的停止,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进一步联想,畅谈或抒写自己的心绪!加深对文章的体验。”一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语文阅读尤其要靠思维、靠体验,读懂人物,读出自己。这并不代表教师不作为,教师的角色就是找到好的角度,参与讨论与争辩,推进学生的思维,拓深学生的体验。少点理性的长篇大论,多点感性的即兴穿插,为学生的思维之路铺就理想的“台阶”!三、精选审美
8、视点,触发审美快感我们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在美文中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学生是有很大的个性差异的,面对差异的学生,他们对美文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逐渐成熟,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的名篇苏州园林时,笔者以第5 段为审美视点走进苏州园林,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以下是教学片段:师:作者是怎样围绕苏州园林总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的呢?生:用图画的方式加以说明,这一段的第二句“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生:也可以是两幅:高树是一幅,低树是一幅。生:还可
9、以是三幅:整体看,高树与低树是一幅;向上看,高树是一幅;向下看,低树是一幅。生:“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一句的画面更多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师:这样看来,苏州园林的画面就不仅是多了,而且非常美。既有静止的美,也有动态的美;你看,树叶纷纷飘洒。多美呀!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精选这一审美视点自然地完成教学目标。既使学生掌握了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又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天堂无与伦比的美”,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内涵。 席勒在美学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教育的本质是美。语文教育过程实
10、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审美要成为语文课的灵魂。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流下自然而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四、叩开创作视点,点燃思维火花也是在教学叶圣陶先生饱蘸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而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结束时,笔者与学生这样对话:师 :走出了苏州园林,我们把目光投向校园, 这才发现,我们的校园也很美,大自然赋予每棵小草上都有晶莹的露珠, 何况这是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校园呢! 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独立的、 独特的审美意识, 请说说看, 你最欣赏校园的哪个角落 ?(学生陷入沉思 ) 生:校园的大门最美, 因为每年都有莘莘学子从这儿走向高一
11、级学校。师: 因为有了你们, 校园才更美丽。生:操场上的圆形跑道最美,它告诉我们 :人生没有终点。师: 还要补充一句,起点就在脚下,只要起步,永远不晚。生:楼前的松柏最美 :它教给了我们健全的品格。生: (此时, 让学生放开去想 、去说 、去争论、 )师 :(击掌叫停 )虽然我们的校园没有假山 、池沼, 但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很美。请你们拿起笔来,尽情地书写校园的现在 ,也可用你超凡的智慧, 构建校园美好的未来 ,题目是“我的校园最美”。教师的开启作用在学生的创作思维中举足轻重, 只要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具体写什么、怎样写,我们还是不要干涉为好。五、把握拓展视点
12、,透彻理解文本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使课内向课外拓展,教材向生活拓展,语文知识向其他学科拓展。但于漪先生有言:“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把握住拓展视点,才能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文言文,其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寥寥数十字就能描绘出清丽之景,因此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的确应该放在赏景 、品景上,但对文言文主题的探讨也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在这篇文言文中背景知识的拓展就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思考。 首先来看这个片段:师: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读至文章倒数第二句)生:酷爱自然。师:但如果作者仅仅想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文章最后一句是否可省去?生:不行。师:作者通过写这人间天堂般的美景到底还想表达什么呢?我们接着读最后一句。学生读了之后,正在深思。就此笔者把握住这个拓展视点,补充了以下两则材料的: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 18 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山中宰相
14、”。此时学生已明白了:他们是志趣相投,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寄情山水。笔者小结:因此在文人描绘山水时往往寄托了他们真挚的情感,祖国的这些山山水水也因为这些文字,这些情感,而更富有生命与内涵。 与其说文人增添了山水的光彩,不如说山水成全了文人情感的释放。透过这两则拓展视点,学生对这两个人物以及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更透彻了。拓展时应遵守适度与适时的原则,那么教材内容的深浅难易与拓展的多少、 宽窄、疏密就能相互交融,就能实现拓展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出现了课堂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把握住这些“给力”的教学视点定能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涵,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有效,这也应该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意境!参考文献: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褚树荣.品味课堂M.宁波出版社,2010年8月3戴正兴.在反思中谋求突破J.辽宁教育,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