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12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第 11 页四年级组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时间3月 8日(第 2 周)年级四科目数学地点办公室出席老师王林友、邢国兵、张成范、朱萍萍主持人张成范主备人朱萍萍记录人张成范集体备课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一、主备人研读教材,初备感知:单元解读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分两段安排:先安排例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安排例教学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课时分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练习一2课时说教材教材分
2、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又能使学生在联系问题情境学习乘法计算和应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和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
3、经验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说教法教学策略(教法设计)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挂图等说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
4、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
5、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144 15=2160(元) 单价 数量 总价 144 15 15 验算144 720 60 144 60 2160 15 2160备课困惑新学期第一课时,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如何将上学期内容和这学期内容关联?需要研讨。说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6、笔算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
7、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板书设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85015 = 12750(千克)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85
8、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答: 备课困惑 学生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多余条件不能分清的问题,如何解决?解题的途径还存在思考角度偏窄的问题,需要拓展。需要商讨方案加强学生分析能力。说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练习一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
9、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 )=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6题,以12516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
10、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六、布
11、置作业: 练习一第2题和第7题 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分配律 备课困惑 计算课的练习量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还有,如何才能保持学生在计算课上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需要后面慢慢研究突破。二、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建议:备课组成员发言记录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1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
12、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末尾有 0 的乘法让学生尝试、思考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4安排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0前的数对齐相乘,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笔算。因为积后面要添两个0,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明白可以先算0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0。这里要注意让
13、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的一个0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0,应该个0,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利用题组练习学会新的口算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由于学生曾经在口算末尾有0的乘法时掌握类似的笔算,同时又有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经验,因此教材把这类口算安排在练习里,通过题组带出新的口算,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如P5第3题,可以联系几十乘几、几十乘几十来理解几十乘几百的口算方法;P6第6题通过比较、口算,用每组第一题计算,类推出下面两题的计算,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再通过第7题的口算进一步巩固方法。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
14、规律 一方面,通过计算比较,感受积的变化规律。P5第5题通过填表、比较,可以体会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并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简便算法。另一方面,用题组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新的口算。以上所说的口算,也是通过计算、比较,体会新的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如P6第8题,就是安排题组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0与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过程的区别,进一步认识乘数中间有0时,要按笔算方法依次相乘,与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而乘数末尾有0时,末尾的0可以先不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0。通过比较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P8先通过第6题的题组比较,使学生体会三位
15、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此基础上,安排第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三、主备人修订个案,形成共案:教学程序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情境引入、联系旧知谈话:“现在的小区建设的越来越漂亮,让我们走进月星小区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问:“这是月星小区的两块草坪,请计算它们的面积”。12米33米23米 40米 让学生展示算式,并说一说计算过程。小结:“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叫第一个因数,下面的数叫第二个因数,他们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呢?”“我们就要用另一个因数中的数逐个去乘一个因数,再将这两个积相加 。”二、探索新授、学会算法1、例题教学
1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请学生读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44 15)问:“要求一共住多少户?就是求”。 提问:“144 15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揭示课题。 谈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3. 尝试笔算。 提问:“你能用竖式算出144 15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练习,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 4. 交流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说计算过
17、程,教师板书竖式。(先用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个10,1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引导: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5幢楼共有720户)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 44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10幢楼共有1440户)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得2160,就是求出了15幢楼共有多少户。提升:“为什么这里的4要与十位对齐?”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归纳:(1)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 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
18、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5、变式练习: 谈话:“要看这个竖式算得对不对,该怎么办。”师:“请大家验算一下”。学生进行验算。比较、体验两种方法的优劣。总结: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起来比较方便。6、巩固做想想做做前两题。学生自主尝试,进行校对。教学程序设计讲解因数中有0的情况,选择学生中的错误情况进行错例讲解。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填
19、表。 学生汇报后,提问:“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 数量 总价。四、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拓展备选题(自主设计)。五、布置作业 1号本作业:P2(用竖式计算)家庭作业:补充习题P1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复习口算、迁移笔算 谈话:“让我们先来看几道口算”。 23300= 3203= 1170= 50600= 42200= 20120= 问:“它们在口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先不看0,再补上0这是口算这些式子的策略。”板书(先不看0,再补上0.)二、新授 谈话:“这样的策略在笔算三位数乘两位
20、数中同样有着运用。”(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 请看题。(两个问题全部出示)请学生列算式。 算式:85015= 85020= 师:“估算一下这道算式(8501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2、探索笔算 师:“如何验证这样一个估算的结果,下面请大家笔算。” 学生尝试笔算。 针对学生的笔算的算式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85015 =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850 85 8512750 12750 12750(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教学程序设计 问:“这些笔算方法相同吗?说清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问:“哪一道笔算方法你更喜欢呢?为什
21、么?”(第3道算式) 小结:“这样的算法与口算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把0前面的数先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继续探索 问:“根据这样的方法,这道算式该怎样列竖式呢比较合理呢?”(85020) 学生尝试计算。 课件直接出示结果170.这个170怎么得到的? 问:“850后面有一个0,20后面有一个0,积的末尾应该添上两个0,这里怎么会有3个0呢?”(自然产生) 4、深入比较 问:“这两题的笔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引导1:明确算法上都是先不看0,接着添上0. 引导2:在竖式的对齐上,因为0是不看的,因此先计算8515或者852进行数位对齐就可以了。 不同点:一个添上一个0,
22、一个算式添上两个0.问:“添0的个数由什么决定的”。(因数中0的总数决定)5、总结方法 问:“这两道题于前面学过的算式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板书:末尾有0) “那么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笔算呢?”小结:先不看0,将0前面的数进行算式对齐,计算出结果后,看因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准(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从这些竖式的排列方式你能看出它们先算什么?”(很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尝试计算,核对结果。 2、看谁算得快(列竖式计算) 谈话:“请同学们算一算第一行的四小题。” 学生摆竖式和过程,实物投影展示过程,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 问:“350
23、20为什么结果有三个0?” 小结:这样的策略看来是有效的。 3、看谁会思考(想想做做第3、4题) 请学生读题,自主计算。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看谁会总结(想想做做第5题)。 观察:“表格中有什么?”请学生算出结果 教师进行干预并引导发现。 将表格按照第一个乘数是14和140分成两个部分。 观察第一部分:“你发现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也扩大10倍、100倍 “第2部分也是这样吗?” 分析信息,学生尝试计算。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1号本作业:P5中的下面一行。(用竖式计算)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P4教学程序设计练习一谈话:“这段时间我们
24、学习了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相关的内容。” 一、基础性练习 谈话:“先让我们看几道口算。” 1、口算 学生尝试口算下面各题。问:“这些口算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口算的策略。 2、竖式计算、用计算器验算。谈话:“请同学们做第一横行的三道算式”。 学生计算,汇报结果。问:“26014= 和38262=这两道题如何摆竖式才方便?” 引导:把0和数字区隔;把两位数放在第二个因数的位置比较的简便。二、规律性练习 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其中乘法的有” 1、练习一第6题 问:“先比较每组算式,它们的结果怎样。(相同)为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将第一道
25、算式转化成第二道算式。” 告诉:“第三道算式也是一种运算律的运用,它是乘法分配律”。 2、简便算法 练习一第7题。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问:“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运用中的简便 想想做做第8题。 学生读题。 自主计算。 问:“如何才能算的简便呢?”学生讨论。三、运用性练习 谈话:“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1 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 2、练习一第4题 让学生读题。明确倍数关系也是要用乘法进行计算的。3、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五、布置作业 1号本作业:P78、下面
26、一行。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P7、P8第一、二大题。反思升华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