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第 9 页30 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2、感情。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h)锄:扛着锄头。道狭(xi):道窄。草木长:草木丛生。沾(zhn):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
3、的劳动生活情形。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课后小结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二领悟诗歌的内涵美首联:单
4、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5、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三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
6、,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主题概括: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课后习题背诵默写两首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
7、写两首诗。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陈与义的诗作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课堂实录学习渡荆门送别。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二、教师范读,把握节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8、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三思考问题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明确:1.“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2.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
9、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3.齐读背诵。主题概括: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学习登岳阳楼(其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
10、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一诗人名片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二整体感知1.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明确: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11、收束全篇。三重点研讨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3.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4.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1.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2.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3.“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
12、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4.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课后小结陈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课后习题1.从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2.背诵渡荆门送别和登岳阳楼(其一)。板书渡荆门送别首联 叙事颔联 写景激动颈联 欣喜尾联 送别、思乡、惜别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首:地理位置颔:登楼怀古伤时颈:忧国忧民的心绪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