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第 9 页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的全面开展,课程资源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高度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将对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可能。 与乡土课程资源日益重要性相矛盾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乡土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地开
2、发和利用。追根溯源,在于广大农村学校和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自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乡土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闲置。鉴于此,加强农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农村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和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课程资源,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 新课程,开发探究目 录 摘要1 一、绪论3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3(一)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3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2、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33、农村教师走向专业
3、化发展的需要4(二)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与策略41、学科课程的实施4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53、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5 4、校园文化建设6(三)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实施原则7 1、基本规律与个性化探索相结合的原则7 2、整体推进与局部探索相结合的原则7 3、文明与城市文明相统一的原则8 4、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8结论9参考文献:9致谢:10一、绪 论一提到教育,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落后”两字,即硬件教学设施匮乏、师资队伍薄弱、财政投入过少,生源质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显然,这是一种以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看待学校的视角,将学校置于一种被动、弱势的地位,置于一种“被怜悯”的地位。这
4、种观察问题的角度固然有其正确性,但城市学校与学校建设不应该套用一个标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事实上,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同质化倾向,人们理想化地认为,只有学校达到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才是教育的公平,只有学校“赶上”城市学校的硬件配置才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教育的独特存在,忽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忽视学校如何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无疑是研究教育的偏颇。必须看到,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
5、。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意义,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不同类型农村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一)、学校特色化、个
6、性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教育的实际,特别是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厘清不同学校所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实现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三)、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哪里,发展的起点在哪里?这是当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回答的问
7、题。然而,环境的相对封闭、信息的相对贫乏、资源的相对短缺,往往使大量农村教师失去了发展的信心、热情和勇气。可在学校里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背负着千百万农民望子成龙的梦想和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中国70%的基础教育的重任,他们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更应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
8、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三、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利用途径与策略(一)学科课程的实施“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学科课程体现国家对所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求和基本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人才成长的奠基石。本土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1、立足现实问题,揭示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生活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依据师生熟悉的本
9、土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明确新的学习任务,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2、丰富感性经验,促进知识理解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逻辑起点。下面的教学案例尽管教材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但都注重学生的本土生活经验在理解学科知识中的作用,以感性的经验夯实学生认识的基础,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深化学生对理性的学科结论的理解,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渗透本土素材,充实学习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
10、、充实课程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4、融合课堂与生活,强化体验学习,优化学习过程首先是将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学生熟悉的生存、生产、生活过程相协调,打通科学世界与儿童生活世界的界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科学世界,理解科学世界,进而创造科学世界。不仅增加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过程的经历中学会思考,学会认知。5、开展综合实践,拓展学习视野就是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知识,在活动中历练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6、巧用生活工具,丰富学具教具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
11、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像树枝、木板、草绳、竹枝条等可以再利用,这些多余的闲置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制作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学具或教具。(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打破了学生活动寓于教材、教室、学校的空间限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自主活动
12、、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充分发挥利用各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保证。学校可根据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乡土文化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园式的视野,去研究世界、感受世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
13、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探索实践整合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立足语文学习的需要,可以开展收集谚语农谚、纠正常见错别字、整理楹联春联等活动;结合学校运动会, 组织“运动会上找数学” 的活动;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 “算算我家的日
14、常开支”的活动等等。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农村小学周围有着肥沃的土地、成片的农田、多样的动植物,将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运用到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凸现教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整理、识别、筛选
15、以及反思、辨别等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很多农村学校现在已经配备了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硬件设备,通过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反映农村的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三)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在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28号)中,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统筹规划的,课时约占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每周约5-6课时的教学时间。不论从理论的认知还是当前学校办学实践
16、来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难以严格分离的,相反应该是统筹规划、协调实施的。根据现在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经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校本专题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两种实现形式,二者又都有必修、选修之分。1、校本专题课程的开发建设所谓校本专题课程,即针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某一专题内容,组织课程开发和编写教材编写,以类似于学科课程的形式开课实施。例如临沂市兰山区李官中心小学开发的菊花校本课程,编印三册,内容逐步加深,分别供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的学生选用。蒙阴县野店中学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为主线,开发了成人、成才、成功系列校本教材,分别包括家乡篇、习惯篇、礼仪篇、品德篇、忠孝篇、信念篇等
17、,涵盖了初中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要求。美国教育家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教的效果?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模式,被认为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步骤。校本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开发的一般特点,无疑也应从这四个方面研究探讨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乡土文化,作为学校所独有的本土化课程资源,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素材,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虽然不是所有的校本课程都一定要有配套的教材,但校本教材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奠基工程,对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教材建设,应在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18、,突出学校的本土化特色,实现校本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在建设中要注意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以乡土资源为依托校本教材内容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切忌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交叉重复。要立足本地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实际内容,建设自己独有的内涵。以育人功能为导向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从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类别、选择教材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校本教材的内容组织和编写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力避直线式、逻辑式陈述,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书”。2、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校本活动课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兴趣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学生
19、的自主活动为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参加范围可大可小,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四)校园文化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培育、沉淀和积累,形成各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园内文化建设要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符合农村儿童的实际,适应农村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1、地方性原则每一
20、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不同,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表现出其独特性。农村山水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花鸟虫鱼草随时可见,所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所处地域环境,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各自弘扬优势、挖掘潜力、发挥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性原则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
21、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才,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体现。4、先进性原则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体;在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培育时代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不断地创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给已有的校园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5、人文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殿堂。北京国子监街两侧分别有一下马石,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
22、马”,足见对学术圣地的尊重。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充满人文性,体现对学问、学术的敬重,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当前最重要的是远离浮躁、远离功利,给教师的治学、学生的成长以宁静的心灵空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6、连续性原则校园文化需要建设,需要培育、沉淀和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一所学校文化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较稳定的倡导、追求、践行、凝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实际的效果。三、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实施原则(一)基本规律与个性化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有其基本的规律和规范,像本土课程资源的
23、挖掘分析模型、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模式以及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其相应利用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开发与利用规律。但本课题的研究不是也不应该是设计一个统一的模式,然后由各实验学校“按图施工”,而是各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立足本校的发展基础和建设实际,进行个性化地探索和研究。否则,本研究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活力将不复存在,本课题的设计研究的宗旨和目标也会失去。(二)整体推进与局部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融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利用的范围和途径可以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科课程的实施,也有学校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能渗透
24、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本课题研究不追求“大而全、假大空”的目标,我们希望有关学校能够自足本校的基本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地某一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保证课题研究取得实效。(三)文明与城市文明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乡土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不是否定现代城市文明的意义。相反,探讨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恰恰是为了让农村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去更好地同化、理解、建构现代城市文明,使他们的童年生活与现代文明有机地融为一体,健康丰满地成长。既掌握走遍天下的知识技能,又具有“永不迷路”的精神智慧。所以,研究探讨学校如何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并不否定学校的其他探索和改革
25、,这只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成为学校建设的全部。(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新课程实施以后,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是耳熟能详。但针对学校的本土文化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哪些资源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应该选择哪些资源、如何利用所选资源等等,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深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站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之上看待、审视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理论不可能给予所有现实问题以现成答案。特别是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新思维,任何教育问题都不可能有统一的解决模式和不变
26、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以创新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结论当前,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更是主要地对农村生活文化的尊重,中国几千年自发传承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终于能以她鲜活的姿态、郁郁葱葱的内容,走进地方教材与课堂,爬上黑板,跳进农村孩子们那映满青山绿水的眸子里,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充满智慧的人文关怀。参考文献: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1.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56.3熊俊:数学之生活感悟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12期.4张飞:例谈贫困民族地区思想品德课如何面向学生生活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15(7):89.5杨秀君:农村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613年8月,第 28 卷第 4 期.致谢: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赵鑫教授。还要感激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在此,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