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9092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制度88900-第 14 页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夏商周(奴

2、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 “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两汉: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4、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 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2)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3)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两

5、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

6、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内容: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

7、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2)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4)作用: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从而有利于稳定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明朝:一条鞭法(1)背景: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重大发展;阶级矛盾尖锐。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2)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地”(3)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

8、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清朝:固定丁额摊丁入亩(1)内容: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影响:表明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积极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9、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 同:(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异:(1)失败成功;(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3)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4)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4、分类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

10、、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租调制、租庸调制;E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5、演变的趋势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 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税种由繁到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的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代役,以“庸”制为标

11、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这种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 总之,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6、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断加重,历史上称为“黄宗羲定律”。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赋

12、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要点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等基本内容。课本章节:第一章第二节(井田制)、第二章第三节(编户制度)、第三章第三节(江南经济开发)、第四章第五节、第六章第四节(一)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基本线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13、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A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 C内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A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掌握的

14、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以北魏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为代表。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

15、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的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度。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部分农民获得土地。更名田制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垦荒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C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确立:战国时期,商鞅

16、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作用: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二)近现代的土地制度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2、资产阶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17、所有制。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4、建国后:A土改: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三)世界史关于解决土地问题1、英国:圈地运动2、法国:君主立宪派没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雅各宾派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3、美国:宅地法4、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5、俄国:1861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6、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关于土地兼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

18、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

19、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一)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4)唐朝后期

20、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二)经济政策1、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2、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3、官营工商业政策。例如,曹魏在襄邑、洛阳设专门的织造机构4、救荒政策5、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力生产政策6、平抑物价政策,例北宋王安石变法设市易务7、对外贸易

21、政策开放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8、重农抑商政策A含义:重农抑商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包含以农为本与以商为末两层含义。以农为本是把农业当作根本性大事来抓,督促和鼓励农业生产,经济政策向农业倾斜。以商为末是把商业作为农业对立面来看,鄙夷和压抑商品经济,商业政策屡有反复。B进程:自战国以来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与制度,明清时期泛滥发展。C特点:塑造农业文明大国;保证自然经济特色;维护经济部门壁垒;适应专制主义集权。D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22、,奖励耕织,“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明清时期: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巩固封建统治地位:初为泱泱农业文明的经济支柱,后成落伍世界潮流的重要挚肘。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封建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E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中国社会从农业起步;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督

23、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政府主要靠征收稳定土地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农业利于羁缚大量生产力而利于社会安定;历代统治者一直重视农耕;明清基于严控海防需要。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维护封建专制集权和封建经济基础的必然产物。原因:a.农业是国富的标志;b.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c.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d.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F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农业是我国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巩固专制统治。(2)重农抑商政策,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的发展,有

24、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历史证明: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能富强。(值得注意)评价重农抑商的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其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

25、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积极作用。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曾提出“农工商皆为本”的经济思想,这是对传统的“农本”思想的挑战,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三)小农经济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A传统农业取得巨大成就,

26、主要表现在开垦大量农田,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B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

27、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封建社会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a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b耕地面积的增长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状况c人口增殖的幅度d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e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历代经济发展原因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民族融合的加强;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重用人才;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提高

28、; )自然环境:适合经济发展(农业、商业)。(比如:交通)(10)对外的政策(11)前代基础上述因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围素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

29、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A南移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 发展。(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开始赶上:(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六朝时,江南农业扩展地区、表现、不平衡。(基础知识)

30、(4)开始南移:隋唐(安史之乱)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江南农业:土地、水稻;水利、犁;茶树;南方越州瓷器;扬一益二。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5)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P98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6)超过:南宋(完成南移)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 “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棉纺织业例松江、景德镇、造船业;商业:临安、泉州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

31、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江浙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B南移的原因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中心的南移促进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C南移的表现事例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和黄巢率军的南进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种体现。“苏湖熟,天下足”之谚,更说明了这一转移。东南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镇,例南京在明清时期成为

32、全国性商贸城市。泉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更是这一转移的表现。南粮北调。D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E几个经济中心的又一种提法先秦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一带。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以致江南地区出现资义生产关系萌芽。F南移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

33、策作保障。(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1.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产生过程】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

34、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缓慢原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5、;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重点提示】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

36、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讨论: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对此

37、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自治城市里产生的,且出现后迅速蔓延,发展为资本主义势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下的城市里产生的,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同: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以手工工插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也大致在1416世纪之间。 原因: 明清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 认识: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