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下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下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下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第 5 页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下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应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策略,激发兴趣,主动学习,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关键词:有效性 兴趣 生本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新课程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着教师的认知水平,帮助教师开启学生的心理之门,这既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又有利于有
2、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的推进不能只停留于研究层面,而应当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说具体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一、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契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务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也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诱发起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主体能力的培养和主体人格的形成也就了依托。这样,教和学才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不成为空谈。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
3、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其意图也在于此。而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普及,许多语文教师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语文资料的呈现方式,改变了学生
4、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方式,这些变化使学生不仅容易获得大量的、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样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知识“培养人”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故在教学设计或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学进入兴趣正浓时,嘎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如我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教学,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我运用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录
5、像,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图片、照片、文字、录像等)。突然教师停止了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来继续学习,学生会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甚至有些懂些网络的同学会把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际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来激发彼此间的兴趣。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语文课程具有科学性。因此,作为一门课程,我以为,如
6、果从发展的视角不断丰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从学术的角度来阐述观点,都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如何界定,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求得共识。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也就是说,培养中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具体到一篇课文在某个年级应该怎样实现“用教材教”,教什么语文知识,培养哪些具体的语文能力,学生学什么?会什么,学生的兴趣有多强?这一点到现在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在随意地制
7、定教学目标,这是一种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难发挥。二、建构“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主动预知语言材料,创设语言情景,探寻语言知识的规律。“以人为本”的课堂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为前提。学生不能端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勿庸置疑,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因此,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交往的理念。“一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
8、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健康发展。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内容取舍、方法选择、过程呈现、情境创设等每个细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老师”这一观点,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火花。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责任,其中包括对“知识是什么”,“知识具有什么性质”的理解。从学生角度看,掌握知识的过程又关涉“知识与我有什么关系”,“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等与个人发展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要
9、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精心施教,做到“目中有学生”,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强迫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
10、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
11、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的精髓所在。同时语文教学不能借“以人为本”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教学的实效性。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教学,搞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所谓对话教学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这些理念、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把理论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拿到了课堂上,使得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不协调,因而学生主体的学习
12、能力、思想认识停留于原有的水平,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大打折扣。语文教学并不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过了头,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学的语文需要每个阶段教什么知识。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训练,如果承认语文教学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必要的训练是不能回避的。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三
13、、语文有效性教学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还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
14、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如两小儿辩论,远在几千年的两小儿对初升太阳和中午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弄不清楚,就此进行辩论,结果上课时发现我们现在学生也弄不清楚,把我自己也搞的一塌糊涂,不得时我只好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查资料,再讨论,自己也匆忙去请教社会(地理)教师,从而使用讨论方法改用探究式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设计的问题有的往往会不一
15、定适合学生,这时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敢于调整学习的“坡度”,适当引导,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实效。从大量成功的教学看,有效的语文教学能深层反映了“生本”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始终围绕“四个一”进行,这四个一是:抓住一个特点(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图画美),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苏州园林会具有图画美),学会一种方法(鉴赏园林的方法),提高一种素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又将“四个一”梳理成两条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一条是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理解;一条是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延伸,鉴赏园林,提
16、高素养。简简单单,无招胜有招。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总之,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2、钟启泉等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李明新语文教学有效性再思考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