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12466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第 15 页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中共

2、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 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容分为

3、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 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 人们生活必须消费。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1、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扣除物价因素,

4、1978年为100,2000年为483.5%,提高了将近4倍,年平均增长7.4%。 与1999年相比,200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比1999年增长1.9%,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2.1%,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1999年增长7.3%,扣除价格影响,增长了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连续三年呈递减势态(95-98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9.0% 4.6% 4.2% 3.8%),2000年又比1999年减少1.7个百分点而且减幅在逐年扩大,已经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继续落后于城镇居民,增幅差在上年扩大的5.5个百分点基础上,又扩大了

5、4.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两者比例在1999年的2.651扩大到2.791。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自1978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按其来源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个重要来源。 表1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类所占比重(%)年份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197866.126.87.1198055.632.711.7198518.174.47.5199020.275.64.2199522.

6、471.46.2200031.263.35.5 数据来源:由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得出) 表1清楚的表现了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来源的结构变化。改革初期,农村居民的纯收入重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但是,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经营收入迅速成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1985年家庭经济收入所占份额为74.4%,1990年达到75.6%,约占纯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三。进入9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人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生产,但所占份额将已经开始下降。200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为63.3%,比199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比1990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7、同时,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占纯收入19.2%,1995年为22.4%,2000年占到31.2%,约占全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的多元增长格局正在形成。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扩大非农择业的同时,农村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且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表2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与总收入年份197819801985199019952000现金收入元)63.88113.1357.39676.671595.562398.28总收入(元)151.49216.22547.31990.382337.8

8、73087.80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42.151.465.368.368.279.7 数据来源: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 农村居民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有1978年的42.1%提高到2000年的79.7%,提高了37.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现金收入的比重曾一度有较快的提高。1978年为42.1%,1980年为51.4%,1985年为65.3%,七年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1995-2000年最近五年间,现金收入比重又有了新的提高,而且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要快。总收入从1995年的2337.87元提高到2000年的3087.80元,增长了32.1%,现金收入从1

9、995年的1595.56元提高到2000年的2398.28元,增长了50.3%。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快18.2个百分点。2、农村居民的消费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拉大。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197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有116.06元,2000年为1670.13元,年增长速度为12.9%。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126页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原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90元,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了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0元,实际增长5%,增

10、速比1999年加速4.7个百分点,从而扭转了头一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下降的局面,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一消费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恢复性和被动性特点,主要是因为社会公共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推动了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比农村快了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上年的2.931扩大到2.991,消费支出额在绝对差距由上一年的3039元,扩大到332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 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学理论,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享乐和发展三个层次。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的八

11、大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构升级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衣着等需求收入弹性衣着已逐渐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则逐渐增大。 2000年恩格尔系数跌破50%。经济学上常常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食品消费和其他方面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一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随之降低,即恩格尔系数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较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到1999年,农村

12、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用于食品消费开支的。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已经低于50%。1995-2000年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下降到49.13%,这是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最低点,达到了农村小康恩格尔系数低于50%的要求,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区间迈进小康门槛的重要标志。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 消费结构优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支出比重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虽然消费重点仍放在吃、穿、主、用上,但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它商品服务的

13、消费水平提高很快。在附表1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中,)穿、用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衣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75%和4.52%。)近几年,农村居民的居住类比重提高,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0.68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几年农村居民的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比重加速增长。1995-2000年5年内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1985-1995年10年内仅提高了0.8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也有较快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9年增加0.85和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文化教育服务

14、价格推动形成的。对城乡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增加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但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200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中,除食物类和居住类的比重低于农村居民的外,其它的六大方面的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仍与城镇居民存在差距,还可以在食品消费结构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得到反映。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27页 从上两个图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均朝营养型方向转变,直接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粮食消费(即蛋奶猪牛羊肉的消费)上升。但两者的差距继续存在,农村居民的食品

15、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6台、电冰箱80.1台、空调30.8台、家用电脑9.7台、移动电话19.5台、家用轿车0.5辆,比1999的111.57台、77.74台、24.48台、5.91台、7.14台分别增加了4.4%、3.08%、25.7%、64.4%、174.6%、66.7%,中档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高档耐用消费品增幅明显,城镇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处于升级换代阶段。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48.74台、电冰箱12.31台、摩托车21.94辆,分别比1999年的38.24台、10.64台、16.49辆增长27.5%、15.7

16、%、33.1%.此外,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等家庭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增长较快,但拥有水平目前仍然比较低,对新兴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则很少问津。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至少落后10年。3.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村社区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也逐步改善。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设有邮电局、所得乡镇比重是79.8%;80%以上的行政村通

17、了电话;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 数据来源于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267页。但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仍不如城镇。除了上述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外,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文化体育设施、自来水供应等以及生活环境都明显滞后于城市,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泛滥,市场流通环境恶化。这些都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二 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定量分析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恩格尔系数为例,2000年恩格尔系数最低的为上海38.09%,最高的是西藏79.31%,两者相差41.22个百分

18、点。31各省市自治区中有18各地区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就是说,这18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小康的要求,其余的13各地区除湖南、湖北、安徽三各地区是中部地区,剩下的10个都是西部的。而西部地区的十二个省区中只有内蒙古和宁夏达到小康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极不平衡。为了分析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我们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1、指标与数据 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很多,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反映人民生活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以下十一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尽量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了吃穿用住行

19、以及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一) 反映物质生活水平X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人)X2 恩格尔系数(%)X3 衣着消费支出(元/人)X4 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平方米/人)(二) 反映人口素质X5 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三) 反映精神生活水平X6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元/人)X7 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数(台)(四) 反映交通与通讯水平X8 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数(辆)X9 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话机数(台)(五) 反映医疗保险水平 X10 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 X11 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口比重(%) 表3 200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情况地区X1X2X

20、3X4X5X6X7X8X9X10X11北京4604.5538.09245.933.6386.37484.86103.2036.6780.13249.0010.59天津3622.3940.09162.121.0368.50235.2289.3334.0041.00270.900.65河北2478.8639.50104.842.9872.32130.7164.7634.3331.1778.284.94山西1905.6148.64113.373.5271.12135.3963.4825.0016.1060.358.55内蒙古2038.2144.79110.880.0460.6232.5845.192

21、5.695.94104.465.03辽宁2355.3846.52152.732.4670.97195.3872.6523.8139.37109.5110.48吉林2022.5045.41103.000.4263.97171.7761.1319.6925.81102.650.69黑龙江2148.2244.33105.260.5367.51150.6758.9315.7624.11117.2018.75上海5596.3744.05201.2428.3071.02559.1297.3372.6796.17208.9233.58江苏3595.0943.53126.668.4164.62268.9953

22、.9428.4751.32129.5214.49浙江4253.6743.53167.4021.5356.29327.9983.1529.7861.26200.0612.00安徽1934.5752.4571.167.1158.28145.4639.298.6520.8758.0510.63福建3230.4948.65116.9913.2559.28254.3073.0249.6762.0987.385.91江西2135.3054.4584.4210.8956.28184.2430.1617.4721.6363.487.59山东2659.2044.16117.512.6968.66207.8751

23、.6237.1440.14118.6916.59河南1985.8249.7186.886.0270.7133.0838.4314.5725.4063.552.50湖南2268.5953.1875.1910.0761.49209.8931.7015.9415.2469.678.02湖北2197.1654.2189.789.0562.66222.5030.3210.5123.1482.234.17广东3654.4849.79104.2113.0362.65313.4673.2054.1840.82100.316.65广西1864.5155.4451.589.4058.6186.7630.0418.

24、018.1452.384.61海南2182.2656.9059.053.3267.0174.3948.0653.337.9244.156.74重庆1892.4453.5661.964.9050.42154.5231.333.6716.4468.871.90四川1903.6054.6272.315.0149.74159.5534.239.859.2872.844.33贵州1374.1662.6853.032.7161.1497.2621.166.253.4427.681.25云南1478.6058.9655.352.9237.09106.1438.045.049.6364.313.94西藏133

25、0.8179.3187.060.063.1011.118.960.210.2116.071.41陕西1443.8643.4782.326.6063.02181.8148.8316.6418.0291.404.21甘肃1428.6848.4560.540.4050.46143.8749.9412.5613.0070.600.68青海1490.4957.8993.550.1933.1279.3834.3311.504.0078.204.10宁夏1724.3048.7896.700.6550.21144.9867.0015.8318.5088.533.35新疆1618.0850.00114.260.

26、5344.71105.9831.8718.3315.0773.671.43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研究方法1933年,Hotelling提出主成分分析方法。何谓主成分?简而言之,主成分实际上就是由原变量X1XP线性组合出来的P格互不相关,且未丢失任何信息的新变量,也称为综合变量。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常被用来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变量,并给综合变量所蕴藏的信息以恰当的解释,以便更深刻的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通常n个样品,p项指标(X1,X2XP),第i个样品的取值标准化后记为(xi1,xi2xip),则xij,i=1,2n,j=1,2p构成原始数据阵X=xij。

27、用数据阵X的p项指标向量X1,X2 Xp作线性组合,得p个综合变量。F1=a11X1+a12X2+a1pXpF2=a21X2+a22X2+a2pXpFp=ap1X1+ap2X2+appXp上述方程要求: a2i1+a2i2+a2ip=1 i=1,2p且系数aij由下列原则决定:Fi与Fj(ij,i j=1,p)不相关。F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F2是与不相关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Fp是与F1,F2FP-1都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这样决定的综合变量F1,F2FP因子分别称为原变量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他们的方差依次递减

28、。上述方程中,( a i1,a i2aip)是X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第i个(i=1,2p)特征值i大变小排列对应的特征向量,X的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i是综合变量Fi的方差即var(Fi)= i且1+2+p=var(X1) +var( X2 )+var(XP )我们称Pk=k/为第k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它反映第k个主成分提取全部信息的多少。又称为第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它反映前k个主成分共同提取的全部信息的多少。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全部p个主成分,如果前m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则m个主成分,就已经能够反全部信息p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了。主成分经常用于系统评估,往往涉及很多指标,需要把多

29、指标问题综合成一个指标的形式,才使排序评估成为可能。主成分分析用于系统评估有多种方法,在这里,采用第一主成分作为评估指数的方法。这是因为:第一主成分与原变量综合相关程度最强,而且是使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精度最高的一维指标变量。本文是使用SAS统计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用于系统评估系数步骤的。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求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R。求R的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计算综合得分,进行排序。3.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区域特征使用SAS统计软件,执行上述步骤后,得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表4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名次地区得分名次地

30、区得分名次地区得分1上海8.226812山西-0.235023广西-1.67082北京6.128813吉林-0.327324新疆-1.78073浙江4.006814内蒙古-0.374025四川-1.83134天津2.872315陕西-0.651426甘肃-1.88805广东2.160116海南-0.757827重庆-2.03706江苏2.122717湖北-0.834028青海-2.64337福建2.058918湖南-0.839029云南-2.76788山东1.371119江西-0.938630贵州-3.19519辽宁1.211420宁夏-0.951531西藏-5.205410河北0.55282

31、1河南-0.974811黑龙江0.395022安徽-1.2028从表4的排名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除海南排名居中外,都在前十名;中部地区只有黑龙江的得分是正值,其余的都是负值;而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只有内蒙古、陕西、宁夏排名居中。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的区域划分方法,对各省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按所属区域分类,见表6。 表5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分类区域类型地区生活质量特征综合得分的平均值标准差系数(%)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高2.72389.69中部地区黑龙江、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等-0.6207

32、9.17西部地区西藏、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低-2.08362.02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如下区域特征:非均衡性。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非均衡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东中西区域之间差距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越于中部、西部地区。其二是各地区内部差异,从标准差系数的大小看,越贫困的地区差异越小。整体偏低性。就全国范围来看,除东部沿海的10个省区和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得分都为正值较高外,其余区域共20个省区的得分均较低,且都为负值。这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梯度演变性。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梯度演变性大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

33、区东部沿海地区的梯度提高趋势。这一特征反映出,要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水平,就应从中西部落后地区着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三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和各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差异,还需努力做到一下几点:1.有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除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应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模式,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创造有利于农村

34、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消除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更快提高的障碍。2.拓展农村消费领域,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消费结构正在呈现如下趋势: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消费不断增加。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食品消费结构中直接的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的粮食消费上升。农村服务性消费支出正以较快速度增加。这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的选择权、决策权不断增强。因此,如何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发展趋势,对拓展农村消费领域,适应21世纪中国的竞争与发展有重要作用。3. 继续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抓紧农村电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体系,重

35、新疏理农村市场上的购销渠道;扩大农村消费网点,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农村居民进入消费领域;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倡文明经商;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 努力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再增加新生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去农村进行文化、教育、科研、卫生及从事农业产业化创新的人才实施特别优惠,吸引这批知识分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贡献才智,解决农村专业人才“跳农门”局面。进一步采取各种形式向农村扩散与传播现代消费科学知识及消费方面知识,促使农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5.加大城市经

36、济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实施惠农工程,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改进扶贫工作,使城市企业变为扶贫主体,帮助农村加快产业化进程及城镇化进程;开展农村消费信贷,降低消费信贷成本,使农村分享消费信贷带来的实惠。6.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专项拨款的范围和数额;对外地投资者到西部的企业给予投资补贴,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投资;将更多的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和双边、多边援助项目安排到西部。这些措施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缩小地区差异。参 考 文 献1 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九五”,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2 胡良平主编,现代统计学与S

37、AS应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2001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4 于秀林 仁雪松著,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5 吴伟霞著,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6 尹世杰,我国当前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几个问题,消费经济,2001年第3期,18-237 罗发友 刘友金 孙婷,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2期,22-23。8 柳思维,关于重视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思考,消费经济,2001年第3期,22-25。内 容 摘 要中国12亿人口中有9亿生活在农村。

38、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本文在2000年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对比中全面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首先,着重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反映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这部分中使用了SA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特征进行了概括。最后,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提出几点建议。关键字: 农村 生活质量 收入 消费 主成分AbstractAbout 9 million peop

39、le of Chinas population, which is around 120 million, are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To improve our life quality, the crux is to better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rural residents.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year 2000, the article shows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rural residents, which includes the standard o

40、f income, Engle coefficient, the standard of health, the standard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life condition and so on. It contains the compare of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and the compare of 31 provinces. First, the two main respects ar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which present the overall life quality an

41、d the difference of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The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se the difference of the 31 provinces, which is deducted by the SAS software. Finally, we also give some pieces of adv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rural residents.Key ward: the rural the life quality income expenditur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目 录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1、 农村居民的收入2、 农村居民的消费3、 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二、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定量分析1、 指标与数据2、 研究方法3、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区域特征 三、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