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阐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绘过将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妙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
2、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义当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有的小康生活迈进。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比照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对怎样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考虑。一我国农村居
3、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人们生活必须消费。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安然平静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而,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1、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具体阐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扣除物价因素,1978年为10
4、0,2000年为483.5%,提高了将近4倍,年平均增长7.4%。与1999年相比,200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比1999年增长1.9%,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2.1%,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1999年增长7.3%,扣除价格影响,增长了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连续三年呈递减势态95-98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9.0%4.6%4.2%3.8%,2000年又比1999年减少1.7个百分点而且减幅在逐年扩大,已经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继续落后于城镇居民,增幅差在上年扩大的5.5个百分点基础上,又扩大了4.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
5、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两者比例在1999年的2.651扩大到2.791。图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拟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农村居民收入构造的变化。自1978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构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按其来源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个重要来源。数据来源:由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得出)表1清楚的表现了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来源的构造变化。改革初期,农村居民的纯收入重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但是,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
6、庭经营收入迅速成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1985年家庭经济收入所占份额为74.4%,1990年到达75.6%,约占纯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三。进入9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固然人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生产,但所占份额将已经开场下降。200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为63.3%,比199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比1990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占纯收入19.2%,1995年为22.4%,2000年占到31.2%,约占全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构造的多元增长格局正在构成。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产业构造的调整,在扩
7、大非农择业的同时,农村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且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数据来源: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有1978年的42.1%提高到2000年的79.7%,提高了37.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现金收入的比重曾一度有较快的提高。1978年为42.1%,1980年为51.4%,1985年为65.3%,七年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1995-2000年近期五年间,现金收入比重又有了新的提高,而且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要快。总收入从1995年的2337.87元提高到2000年的3087.80元,增长了32.1
8、%,现金收入从1995年的1595.56元提高到2000年的2398.28元,增长了50.3%。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快18.2个百分点。2、农村居民的消费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拉大。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197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有116.06元,2000年为1670.13元,年增长速度为12.9%。图2城乡生活消费支出比照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126页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原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90元,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了7.4%。农村居
9、民人均消费支出1670元,实际增长5%,增速比1999年加速4.7个百分点,进而扭转了头一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下降的局面,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一消费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恢复性和被动性特点,主要是由于社会公共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推动了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比农村快了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上年的2.931扩大到2.991,消费支出额在绝对差距由上一年的3039元,扩大到332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消费构造的变化根据经济学理论,人们的消费能够分为生存、享乐
10、和发展三个层次。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的八大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构造升级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构造向着逐步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穿着等需求收入弹性穿着已逐步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则逐步增大。2000年恩格尔系数跌破50%。经济学上经常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食品消费和其他方面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一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随之降低,即恩格尔系数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下降。从图3能够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较农
11、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到1999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用于食品消费开支的。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已经低于50%。1995-2000年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比拟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下降到49.13%,这是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最低点,到达了农村小康恩格尔系数低于50%的要求,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区间迈进小康门槛的重要标志。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消费构造优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支出比重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固然消费重点仍放在吃、穿、主、用上,但是医疗保健
12、、交统统讯、文教娱乐和其它商品服务的消费水平提高图3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30354045505560657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很快。在附表1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中,)穿、用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穿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75%和4.52%。)近几年,农村居民的寓居类比重提高,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0.68个百分点,寓居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几年农村居民的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比重加速增长。1995-2000年5年内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1985-1995年10年内仅提高了0.8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文教娱
13、乐的消费比重也有较快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9年增加0.85和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文化教育服务价格推动构成的。对城乡之间进行比拟,能够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构造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增加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但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构造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构造。200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中,除食物类和寓居类的比重低于农村居民的外,其它的六大方面的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固然得到了改善,但仍与城镇居民存在差距,还能够在食品消费构造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得到反映。图4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情况5010
14、0150200250300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千克图5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猪牛羊肉情况0510152025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千克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27页从上两个图中,能够看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均朝营养型方向转变,直接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粮食消费即蛋奶猪牛羊肉的消费上升。但两者的差距继续存在,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6台、电冰箱80.1台、空调30.8台、家用电脑9.7台、移动电话19.5台、家用轿车0.5辆,比1999
15、的111.57台、77.74台、24.48台、5.91台、7.14台分别增加了4.4%、3.08%、25.7%、64.4%、174.6%、66.7%,中档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高档耐用消费品增幅明显,城镇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处于升级换代阶段。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48.74台、电冰箱12.31台、摩托车21.94辆,分别比1999年的38.24台、10.64台、16.49辆增长27.5%、15.7%、33.1%.此外,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等家庭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增长较快,但拥有水平目前仍然比拟低,对新兴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则很少问津。农村居民家庭耐用
16、品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至少落后10年。3.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村社区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居民在本身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也逐步改善。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设有邮电局、所得乡镇比重是79.8%;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话;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但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仍不如城镇。除了上述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外,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文化体育设施、自来水供给等以及生活环境都明显滞后于
17、城市,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泛滥,市场流通环境恶化。这些都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二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定量分析固然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恩格尔系数为例,2000年恩格尔系数最低的为上海38.09%,最高的是西藏79.31%,数据来源于(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267页。两者相差41.22个百分点。31各省市自治区中有18各地区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就是讲,这18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达小康的要求,其余的13各地区除湖南、湖北、安徽三各地区是中部地区,剩下的10个都是
18、西部的。而西部地区的十二个省区中只要内蒙古和宁夏到达小康的要求。这讲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极不平衡。为了分析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我们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1、指标与数据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很多,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反映人民生活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下面十一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尽量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了吃穿用住行以及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一)反映物质生活水平X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人)X2恩格尔系数(%)X3穿着消费支出(元/人)X4人均钢筋混凝土构造面积(平方米/人)(二)反映人
19、口素质X5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三)反映精神生活水平X6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元/人)X7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数(台)(四)反映交通与通讯水平X8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数(辆)X9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话机数(台)(五)反映医疗保险水平X1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X11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口比重(%)当前位置:文档视界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何信息的新变量,也称为综合变量。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常被用来寻找判定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变量,并给综合变量所蕴藏的信息以恰当的解释,以便更深入的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通常n个样品,p项指标(X
20、1,X2XP),第i个样品的取值标准化后记为(xi1,xi2xip),则xij,i=1,2n,j=1,2p构成原始数据阵X=xij。用数据阵X的p项指标向量X1,X2Xp作线性组合,得p个综合变量。F1=a11X1+a12X2+a1pXpF2=a21X2+a22X2+a2pXpFp=ap1X1+ap2X2+appXp上述方程要求:a2i1+a2i2+a2ip=1i=1,2p且系数aij由下列原则决定:Fi与Fj(ij,ij=1,p)不相关。F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F2是与不相关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Fp是与F1,F2FP-1都不相关的X1,X2XP
21、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这样决定的综合变量F1,F2FP因子分别称为原变量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他们的方差依次递减。上述方程中,(ai1,ai2aip)是X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第i个(i=1,2p)特征值i大变小排列对应的特征向量,X的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i是综合变量Fi的方差即var(Fi)=i且1+2+p=var(X1)+var(X2)+var(XP)我们称Pk=k/=pii1为第k个主成分的奉献率,它反映第k个主成分提取全部信息的多少。又称=kii1/=pii1为第k个主成分的累计奉献率,它反映前k个主成分共同提取的全部信息的多少。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全部p个主成分,假如前m个主成
22、分的累计奉献率大于等于85%,则m个主成分,就已经能够反全部信息p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了。主成分经常用于系统评估,往往涉及很多指标,需要把多指标问题综合成一个指标的形式,才使排序评估成为可能。主成分分析用于系统评估有多种方法,在这里,采用第一主成分作为评估指数的方法。这是由于:第一主成分与原变量综合相关程度最强,而且是使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精度最高的一维指标变量。本文是使用SAS统计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用于系统评估系数步骤的。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求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R。求R的特征值、特征值奉献率、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值的累计奉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计算综合得分,进行排序。3.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区域特征使用SAS统计软件,执行上述步骤后,得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排名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除海南排名居中外,都在前十名;中部地区只要黑龙江的得分是正值,其余的都是负值;而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只要内蒙古、陕西、宁夏排名居中。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的区域划分方法,对各省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按所属区域分类,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