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99611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第 5 页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一:酸碱指示剂能够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物质指示剂酸性碱性中性紫色石蕊试液红蓝紫无色酚酞试液无红无易错警示酸碱指示剂只能对溶液的酸碱性做出一个定性的判断;知识点二: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颜色状态气味特性浓盐酸无色液态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浓硫酸无色黏稠、油状、液态无味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易错警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比较性质表现水的含义吸水性物理性质某物质中所含的水分脱水性化学性质某物质中没有水,而是将该物质中的

2、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知识点三: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内容现象原理(或化学方程式)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金属镁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锌反应较快,有大量气泡产生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金属氧化物铁锈(Fe2O3)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

3、变成蓝色CuO+2HClCuCl2+H2OCuO+H2SO4CuSO4+H2O某些盐碳酸钙(和盐酸)固体溶解,有大量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CO3+2HClCaCl2+CO2+H2O碳酸钠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H2SO4Na2SO4+CO2+H2O易错警示 在与金属反应时,稀硫酸与金属反应可以生成H2;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H2。知识点四:浓硫酸的稀释操作现象解释图(a)、图(b)操作错误。 液滴四溅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图(c)操作正确。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

4、,并不断搅拌烧杯壁发热, 将密度大的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及时搅拌,产生的热得以迅速扩散, 拓展延伸 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2图(b)中,双孔塞上的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平衡装置内外的压强,防止装置内的气压突增而发生事故。3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浓硫酸作干燥剂时,需干燥的气体一定从长管通入,从短管导出,即:长进短出。4选择干燥剂的原则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水分,不能与被干燥的物质发生反应。浓硫酸常用来干燥O2、H2、CO2、CH4、CO等,不能用来干燥NH3。知识点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5、的物理性质及特性见表7。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颜色、状态白色块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溶解性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微溶于水特性易潮解;强腐蚀性较强腐蚀性拓展延伸1固体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潮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知识点六: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

6、变红色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2CO2+2NaOHNa2CO3+H2OCO2+Ca(OH)2CaCO3+H2OSO2SO2+2NaOHNa2SO3+H2OSO2+Ca(OH)2CaSO3+H2OSO3SO3+2NaOHNa2SO4+H2OSO3+Ca(OH)2CaSO4+H2O与某些盐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常用于制不溶性碱)CuSO4+2NaOHCu(OH)2+Na2SO4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制碱中用此法能制得纯度较高的NaOH)易错警示1.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碱必须是可溶性的碱,有些难溶性的碱如Cu(OH)2(蓝色固体)

7、、Fe(OH)3(红褐色固体)等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易潮解,二是易吸收CO2发生变质。拓展延伸 1由于NaOH易溶于水,所以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常用Ca(OH)2溶液检验CO2。2由于氢氧化钠能与CO2、SO2、HCl气体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CO2、SO2、HCl气体,但H2、O2、CO等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点一:酸和碱的反应实验实验设计1.原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需借助酚酞指示剂,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二者是否恰好反应。2.仪器:烧杯、玻璃棒、滴管。3.药品

8、: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4.步骤: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显红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颜色(红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图1分析论证在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入盐酸时,红色逐渐变浅,说明在加入酸的过程中酸与碱发生了反应,使溶液中的碱逐渐减少,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说明碱没有了,酸与溶液中的碱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实验点拨1.做此实验时应注意,烧杯内要先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酚酞试液,不要滴加石蕊试液,因为使用石蕊试液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

9、。2.实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以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反应迅速、完全。3.实验时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便于控制加入酸的量。知识点二: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易错警示 1.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它特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2.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Fe2O3+6HCl2FeCl3+3H2O、2NaOH+CO2Na2CO3+H2O知识点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易错警示Na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治疗胃酸过多和改良酸性土壤时不能使用NaOH。拓展延伸 氢氧化铝Al(OH)3是一种常用的中和胃酸过

10、多的药物,但由于反应后生成的Al3+对人体有不良作用,已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知识点四: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1.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是指定量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一种方法,常用pH表示。2.pH与酸碱性的关系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如图所示:(1)酸性溶液的pH7,pH越大,碱性越强。易错警示1.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但不能确定是酸的溶液或碱的溶液。溶液呈酸性不一定是酸的溶液,如NaHSO4是盐,但其溶液呈酸性。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Na2CO3是盐,但其溶液呈碱性。拓展延伸 pH是溶液中所含H+的浓度大小的一种表示方法。pH7时,OH-的浓度越大,则碱性越强,pH越

11、大;当溶液中H+浓度与OH-浓度相等时,则溶液的pH=7,呈中性。知识点五:pH的测定方法1.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2.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溶液的pH。易错警示 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的溶液中,因为将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2.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向试纸上滴待测液。如果将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则溶液就被稀释了,测得的pH可能就不准确。3.用广泛pH试纸测溶液的pH比较粗略,读数为整数,测不出带小数的数值。4.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不能用酸碱指示剂测定,只能用pH试纸或pH计等测定。5检验气体的酸性或碱性,可将试纸润湿再用。知识点六:了解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