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第 13 页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一)篇 目第五单元17.公输 18.孟子两章 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楩( ) 鹓( ) 郢( ) 蹴( ) 鸱( )醴泉( ) 敝舆( ) 犀兕( ) 鼋鼍( ) 鲋鱼( )文梓( ) 守圉(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拂士( ) 苟得( ) 箪食( ) 一豆羹( ) 濠梁( )鯈鱼( )提示pin yun yng c ch l y x s yun tu f z y qun yu g b gu dn gng ho tio2.重点词义(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
2、(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23)安知鱼之乐(24)是鱼之乐也(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提示(1)起:出发,动身。(2)说:解释。(3)胡:为什么。已:停止。(4)牒:木片。(5)所以:用来方法。(6)知类:明白事理。(7)请:请允许我。(8)寇:入侵
3、。(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10)顺:归顺,服从。(11)恒:常。(12)衡:通“横”,梗塞,不顺。(13)喻:了解。(14)苟:苟且。(15)患:祸患,灾难。(16)是:这样。(17)与:给予。(18)奉:侍奉。(19)本心:天性,天良。(20)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21)国:国都,京城。(22)止:栖息。(23)安:疑问代词,怎么。(24)是:这。(25)全:完全,确定是。3.一词多义国与于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确实,委任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范指某种范围。止非梧桐不止不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4、阻拦、仅、只。5.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解释为高兴、愉快。(2)吾知所以距子矣“距”通“拒”,解释为对抗。(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解释为抵挡。(4)公输盘诎“诎”通“屈”,解释为理屈。(5)亲戚畔之“畔”通“叛”,解释为背叛。(6)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为增加。(7)衡于虑“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8)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为辅佐。(9)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5、。(1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6.词类活用(1)惠子相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动:使动用法,使动。7.文言句式(1)倒装句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于畎亩”后置)(2)判断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省略句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8.理解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2)愿借子杀之。(3)宋何罪之有?(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5)虽杀臣,不能绝也。(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6、之至,天下顺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5)此之谓失其本心。(1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18)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9)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20)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1)子曰“汝安知鱼乐
7、”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提示(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3)宋国有什么罪呢?(4)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土地方圆(不过)五百里,这好像彩饰篷车与破车相比。(5)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6)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7)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8)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9)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10)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
8、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11)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12)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13)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14)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15)这叫做丧失了人生下来固有的善的本性。(16)轻蔑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7)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18)鹓刍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9、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19)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0)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21)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9.文学常识(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2)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3)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5)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
10、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6)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又为先秦时期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尤居先秦诸子之冠,堪称浪漫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10.名句段梳理(1)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_,不可谓智。_,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_。义不杀少而杀众,_。(2)
11、天时不如地利,_。(3)故曰,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_,国恒亡。(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_。(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8)_,万钟于我何加焉!(9)乡为身死而不受,_;乡为身死而不受,_;乡为身死而不受,_: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0)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_。(11)今子_而吓我邪?(12)我非子,_;子固非鱼也,_!(1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_,我知之濠上也。提示(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宋无罪而攻之
12、不可谓强 不可谓知类(2)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1)欲以子之梁国(12)固不知子矣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1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二)篇 目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23.愚公移山 24.诗经两首 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曹刿( ) 又何间焉( ) 玉帛( ) 车辙(
13、 ) 登轼( )旗靡( ) 邹忌( ) 昳丽( ) 朝服( ) 衣冠( )窥镜( ) 期年( ) 间进( ) 万仞( ) 山北之塞( )迂回( ) 魁父(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雎鸠( ) 窈窕( )好逑( ) 荇菜( ) 寤寐( ) 萋萋( ) 蒹葭( )溯洄( ) 未晞( ) 湄( ) 芼( ) 厝( )惩( ) 跻( ) 坻( ) 涘( ) 沚( )提示gu jin b zh sh m zu y zho gun ku j jin rn s y ku h j bn shung chn su ku j ji yo tio qi xng w
14、mi q jin ji s hu x mi mo cu chng j ch s zh2.重点词义(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何以战(4)弗敢专也(5)弗敢加也,必以信(6)公将鼓之(7)遂逐齐师(8)一鼓作气(9)夫大国,难测也(10)望其旗靡(11)邹忌修八尺有余(12)朝服衣冠(13)孰视之(14)臣之妻私臣(15)王之蔽甚矣(16)能谤讥于市朝(17)时时而间进(18)皆朝于齐(19)年且九十(20)惩山北之塞(21)杂然相许(22)且焉置土石(23)寒暑易节(24)其如土石何(25)何苦而不平(26)帝感其诚(27)君子好逑(28)寤寐思服(29)左右芼之(30)宛在水中央(31
15、)道阻且长(32)白露未已提示(1)间:参与。(2)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以:凭,靠。(4)弗:不。专:个人专有。(5)加:虚报。信:实情。(6)鼓:击鼓进军。(7)逐:追赶,追击。(8)作:振作。(9)测:推测,估计。(10)靡:倒下。(11)修:长,这里指身高。(12)服:穿戴。(13)孰:仔细。(14)私:偏爱。(15)蔽:受蒙蔽。(16)谤讥:指“议论”。(17)间:间或,偶然。(18)朝:朝见。(19)且:将近。(20)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21)许:赞同。(22)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23)易:交换。(24)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25)
16、苦:愁。(26)感:被感动。(27)逑:配偶。(28)思服:思念。(29)芼:挑选。(30)宛:仿佛、好像。(31)阻:艰险。(32)已:止,这里是“干,变干”。3.一词多义间朝服之且4.古今异义(1)臣之妻私臣。私:古义,偏爱;今义,与“公”相对,私下、暗地里。(2)白露未已。已:古义,这里是“干,变干”;今义,停止,已经。(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
17、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8)弗敢加也,必以信。加:古义,虚报;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东西和在一起,增加。5.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6.词类活用(1)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3)帝感其诚。感:动词被动用法,被感动。7.文言句式(1)倒装句式何以战(
18、就是“以何战”,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疑问代词作宾语,通常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2)判断句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省略句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词宾语“之,这一点”)何以战(承前省略主语)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8.理解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夫战,勇气也。(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臣诚
19、知不如徐公美。(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1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1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4)甚矣,汝之不惠!(1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6)帝感其诚。(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8)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19)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提示(1)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3)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
20、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4)作战,要靠勇气。(5)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6)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7)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8)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9)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厉害啦。(10)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1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1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13)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14)
21、你太不聪明了!(1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16)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17)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8)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19)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9.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
22、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部书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写的。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
23、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多是简笔的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今传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24、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
25、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10.名句段梳理(1)_,又何间焉?(2)_,必以信。(3)夫战,勇气也。_。彼竭我盈,故克之。(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7)吾妻之美我者,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_。(8)_,受上赏;_,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6、朝廷之臣_,四境之内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0)表明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11)聚室而谋曰:“_?”(12)北山愚公长息曰:“_?”(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君子好逑。(14)求之不得,_。优哉游哉,辗转反侧。(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道阻且跻。_,宛在水中坻。(16)请你写出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提示(1)肉食者谋之(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私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9)莫不畏王 莫不有求于王(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3)窈窕淑女(14)寤寐思服(15)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16)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