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36815563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35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x(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掌握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内容及其账户的编制方法;掌握收入再分配核算的内容及其账户的编制方法;理解收入使用核算的基本理论;理解消费核算的基本理论。 生产,收入、分配与使用,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循环过程。收入分配是这个过程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因而,收入分配核算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之一,涉及多个账户,核算内容较多,计算也较复杂。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可支配收入和使用核算的原理,以及相应账户的编制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收入分配

2、和收入分配核算一、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核算 (一)收入分配的概念。 收入分配是指以当期生产成果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所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通常是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总价值 (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总增加值表示)在参与生产活动过程的要素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分配以及要素收入在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收支转移产生的二次分配,前者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后者称为收入再分配。 (二)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在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体现了生产者对社会生产总成果的贡献份额,收入初次分配与生产活动有关。收入初次分配是在社会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收入分配,反映企业

3、、居民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基本利益分配关系。 初次分配收入按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活动,可分为收入形成和财产收入两种形式。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初次分配收入,称为收入形成,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者要素收入。基于资本利得、财产收益核算的初次分配收入,称为财产收入,反映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资本要素收入。收入形成和财产收入都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都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其总和称为初次分配总收入 (原始收入)。 收入形成即增加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增加值形成额。此外,还包括生产者要素之间的收支流量:1.劳动者报酬流量。居民部门(劳动者)在参与生产活动后获得劳动者报酬,也即企业部门从获得的增加值中

4、向居民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2.生产税流量。政府部门通过收取生产税获得政府财政的来源,也即企业和居民部门从获得的增加值中向政府部门支付的生产税。对于企业和居民部门中享受政府补贴的部分,则形成政府部门支付的反向生产税流量。政府部门实际获得生产税净额,即收到的生产税减去政府补贴。3.营业盈余和折旧流量。企业部门从获得的增加值中留存营业盈余,同时通过提取折旧使得劳动手段的消耗得以补偿,为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 财产收入是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财产收入是间接的生产要素收入,但不是本单

5、位要素收入。财产收入表现为以下类型:(1)地租。产生于土地使用权的暂时转让;(2)无形资产使用费。它是无形资产所有者允许另一机构单位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利而向对方索取的报酬;(3)利息。它是由资金借贷(包括贷款、票据、债券)而产生的财产收入;(4)红利。它是产生于股票这种金融资产的财产收入;(5)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是准法人企业业主自企业收益中提取曲做为业主投资报酬的收入,可理解为准红利;(6)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企业的财产收入虚拟流量,它末形成当期外商实际财产收入,但仍视为已分配给外国投资者,又由外商再投资到企业中。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是以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为依据所进

6、行的核算,要计算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形成、原始总收入等统计指标,编制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以此反映生产成果在初次分配过程中的数量表现及其构成。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包括两个层次,即收入形成核算和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核算。(三)收入再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核算 收入再分配是指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初次分配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非交易性的转移收支而形成的分配活动。非交易性的分配活动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资源作为对等回报的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活动。由单方面交易活动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收入再分配是

7、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的分配。 1.收入再分配的原因有(1)满足社会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再分配,把某些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另外一些部门作为收入,用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必须从宏观全局出发,将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经济形式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使社会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3)设立社会保证基金。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赡养,对生活困难的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救济,以及举办各种社会

8、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要通过再分配,设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为了应付各种突然事故和自然灾害,要通过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2.收入再分配的途径(1)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是指国家通过税收来进行的再分配,国家以财政收入的形式,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然后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把这些纯收入再分配于各部门、各地区和改善人民生活;(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作为对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包括存款与贷款利息率的差别、不同项目不同条件下的贷款利息率差别。信贷机构通过差别利率获得的利润。同时,通过存贷款的利息率,可以影响存款者

9、和贷款者的收入;(3)劳务费用的支付。享受服务行业各种劳务的人们,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利。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使这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4)价格体系。国家利用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整,影响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收入额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居民之间进行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核算是以收入再分配过程为依据所进行的核算,要计算各机构部门的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等统计指标,编制收入再分配账户,以此反映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各机构部门可以实际支配使用收入的数量表现及其构成。 二

10、、收入分配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二、收入分配核算的主体和客体 1收入分配核算的主体 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是各具有独立财务决策能力的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和公司、金融机构、政府、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居民以及国外等机构部门。根据分配关系形成的层次性还可在上述机构部门之下设置子部门。 收入分配核算主体划分的依据是对生产成果的占有权和处分权,占有权确定了初次分配主体,处分权确定了再分配主体。 2收入分配核算的客体 分配客体指被分配的对象。收入分配核算的客体是当期的生产成果;即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国民经济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重点是其中的国内生产净值部分(不包括折旧)。三、收入分配核算的原理三、收入分配核算的

11、原理 1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内容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初次分配核算和再分配核算两大内容。 收入分配核算首先要计算一系列的分配统计指标,包括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再分配收入与支出(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可支配收入等,以此完整地反映分配过程的不同层次数量表现,并借助于收入分配账户的具体描述反映分配过程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平衡关系。 2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流程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和两个层次。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结束后,首先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叠加在一起,形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格局。从总体上看,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行为,主要应由营利性部门自主进行,使市场机制对要素价

12、格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生产税引导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再分配属于宏观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协调问题。需要明确的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收入分配过程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交织在一起,难以从时间顺序上分清谁先谁后。所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划分并不是就分配的时间顺序而言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划分是对分配过程所体现的分配层次和逻辑关系的科学划分。 收入分配过程表现为各种错综复杂的收支活动。分配自各部门的增加值开始。首先是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要对生产的参与者分配收入,包括劳动报

13、酬、生产税、财产收入,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根据相关内容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然后是收入再分配阶段,要在各部门间进行各种收入转移核算,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由此编制出收入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收入方支出方收入初次分配增加值财产收入的收入财产收入的支出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收入再分配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表4-1 收入分配核算基本账户流程 (1)国民总收入(GNI)和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形成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形成的总量指标,反映一国经济总

14、体当期所得到的生产性收入总量,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加减国内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原始收入分配收支流量而形成的。 国民总收入扣除当期固定资本消耗的净额就是。 (2) 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 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 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 所有者因出租土地(提供)而获得地租; 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包括: 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 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 因对生产活动或生产要素征税而获得生产税或因对生产进行补贴而支付生产补贴。 初次分配的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原始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就等于国民

15、总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反映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结果的收入总量指标,由各部门增加值加上财产收入的收入减去财产收入的支出计算而得。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之合计,即为国民总收入。国外的原始收入即为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和财产收入。(3)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与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 是非交易的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非交易。在收入分配领域里所产生的转移收支称为(再分配收支)。 机构部门把本部门形成的部分原始收入以无偿的方式提供给其它部门,即为该部门的;机构部门通过

16、“单方面”的非交易。把其它部门的部分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以无偿的方式转移过来,即为该部门的。主要有现期所得税收支、社会缴款收支、社会福利收支和其他经常转移收支。 从性质上分为: 是发生在使用领域里的转移收支,特点特点:转移次数少却数量比较大,资本转移交易方资产数量发生变化, 则是发生在分配领域里的转移收支,特点特点:转移次数频繁却数量比较小,交易方资产数量不变。(4)可支配总收入 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的形式对初次分配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即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加加上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减减去经常转移

17、经常转移支出支出的结果。 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称为,即国民总国民总收入收入加加上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减减去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的结果。 第二节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和账户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和账户 一、收人初次分配核算一、收人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贡献大小来分配分配生产总成果成果的价值。 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其代表者即为劳动者、国家政府和生产企业。对增加值的初次分配对增加值的初次分配,劳动者可获取劳动报酬,政府可获取生产税净额,企业可获取营业盈余和固

18、定资产折旧。得到各自的收入形成。对资本利得的初次分配,资产所有者可获取出让资产使用权的财产收入。 分配的结果分配的结果是在增加值增加值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就是要核算在此阶段发生的收入流量收入流量和支支出流量出流量,并把这些分配流量和结果编制成账户,包括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分配账户。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分配核算 对增加值的直接分配,就是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核算的基本项目分配核算的基本项目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1.,即在生产中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提取的费用。其中分基本折旧基金和大修理折旧

19、基金两大部分。2.,即劳动者收入。它是指劳动者从其所在生产单位得到的所有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的收入,它是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而产生的收人流量。3. ,指生产税总额扣除了政府发放的生产补贴以后的余额。4., 指生产单位的增加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后的余额。(二)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核算1.国民总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核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获得的原始收入总和。国民总收入过去称Gross National Products,简称GNP)。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年通过的SNA修订稿上指出:“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

20、在1953年的53年的SNA中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不是增加值概念,并且表现为。”所以,1993联合国的SNA修订稿已正式将GNP改为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指标。因此,国民总收入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分配指标。1.国民总收入的核算公式如下: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一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获得的要素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一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获得的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 式中,来自非常

21、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是指来自非常住单位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与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人的差额;也指来自非常住单位的劳动者报酬净额与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财产收入净额的差额。2.国民净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核算 国民净收入国民净收入(Net National Income,简称NNI),等于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减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的余额。 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而国民净收入则与国内生产净值相对应。计算公式如下: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22、额十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十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净值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人净额国内生产净值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人净额在上式中,各分配项目,都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3.财产收入和原始收入核算 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是指拥有土地、资本或其他财产的机构单位,为各类生产者提供财产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原始收入),是指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 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等于其增加值增加值的分配额加加上财产收入净额财产收入净额之和。 国民经济的原始总收入国民经济的原始总收入即为国民总收入,即: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增加值的分配额十财产收入净额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增

23、加值的分配额十财产收入净额财产收入净额财产收入一使用财产的支出财产收入净额财产收入一使用财产的支出 从全社会看: 各机构部门机构部门合计合计的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总和等于等于使用财产支出使用财产支出总和。 如不考虑不考虑与国外部门国外部门发生的财产收支,则国内各机构部门合计的原国内各机构部门合计的原始收入始收入等于等于全社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 因此,国民经济的原始总收入(国民总收入)不仅可由各机构部门合计的原始收入计算得到。还可以直接由全社会增加值全社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加加上与国外部门发生的财产收支净额与国外部门发生的财产收支净额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国民经济

24、的原始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民经济的原始总收入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国内生产总值十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 来自国外非常住单位的国民要素收入来自国外非常住单位的国民要素收入支付国内常住单位的非国支付国内常住单位的非国 民要素收入民要素收入二、收入形成帐户核算二、收入形成帐户核算 1收入形成账户的核算内容。 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账户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生产相联系的分配账户,分配的起点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增加值,用于记录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

25、机构部门做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账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的构成的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 2收入形成账户的结构。 来源方来源方记录分配初始流量部门增加值, 使用方使用方记录该部门对劳动报酬和生产税净额的支付流量, 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支付后的剩余额,也记录在记录在使用方使用方,在账户中起到平衡的作用。 (1)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对劳动者在核算期内所付出劳动的回报,是各生产单位付给劳动者的现金或实物报酬的总额。(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政府获取的生产

26、税和进口税扣除补贴后的净额。补贴相当于负生产税。 (3)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混合收入混合收入);是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等于等于“增加值”减“应付劳动者报酬”及“应付生产税净额”。对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无法明确区分,故其平衡项称为混合收入混合收入。使用 来源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 减:固定资本消耗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总增加值 减:固定资本消耗净增加值合计合计表4-2 机构部门的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交易和平衡项目 来源合计国外国内合计居民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居民国内合计国外合计增加值 减:固定资本消耗净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净营业

27、盈余混合净收入表4-3 收入形成综合账户 收入形成账户是连接生产和收入分配的账户。前接生产账户,后连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形成账户的初始项是增加值,平衡项是营业盈余。三、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核算三、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核算 1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核算内容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账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 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支出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生产性收入; 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结构 来源方来源

28、方的首要项目首要项目是转自收入形成账户的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其次其次是各部门收入流量,即当期应收财产收入和居民部门应收劳动报酬、政府部门应收生产税净额; 使用方使用方记录各部门的支出流量,即应付的财产收入; 原始收入原始收入(原始总收入和原始净收入)作为本账户的平衡项平衡项也记录在使用方,它是来源方收入与使用方支出相减之差额。使用 来源财产收入的支出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 减:固定资本消耗初次分配净收入(原始净收入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 减:固定资本消耗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财产收入的收入劳动报酬(居民部门)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合计合计表4-4 机构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29、使用交易和平衡项目 来源合计国外国内合计居民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居民国内合计国外合计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 减:固定资本消耗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财产收入劳动报酬(居民部门)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初次分配净收入(原始净收入)表4-5 原始收入分配综合账户第三节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和账户收入再分配核算和账户 一、收入再分配核算一、收入再分配核算 1收入再分配的过程 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转移收支进一步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所做的分配。 再分配的形式形式是各种收支的经常性转移,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30、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调整后可支配收入。 2收入再分配核算的内容 收入再分配核算收入再分配核算是对再分配过程中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收支及其结果的核算,所涉及的核算内容内容包括:现期所得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性转移等再分配收支。 以各部门原始收入为基础加减上述再分配收支,即为各部门的可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为收入再分配账收入再分配账户户和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核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包括四个方面的转移收支内容:(1)现期所得税收支现期所得税收支。主要是核算当期发生的所得税、财产税等。它形成政府部门税收方面的

31、转移(再分配)收入,是政府以外其他部门税收缴纳方面的转移(再分配)支出;(2)社会缴款收支社会缴款收支。社会保障缴款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对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卫生保险计划的缴纳。缴款有以下形式: a.雇员及其他居民个人直接对社会保险计划缴款; b.各单位代其雇员对社会保险计划支付缴款,一般将其视为单位以报酬形式支付给雇员,然后由雇员支付给社会保险计划。 整个社会缴款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再分配)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再分配)收入;(3)社会福利收支社会福利收支。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

32、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居民部门的转移(再分配)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再分配)支出。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两部分;(4)其他经常转移其他经常转移。它指除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再分配),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3.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加上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减去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等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后的最终收入总量。 国内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之合计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总额和净额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

33、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部门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某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某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 =该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该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该部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该部门国民总收入该部门国民总收入+该部门财产收入净额该部门财产收入净额+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该部门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支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计算公式: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

34、经常转移(再分配)收经常转移(再分配)收入入 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经常转移(再分配)支出+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二、收入再分配账户及核算内容二、收入再分配账户及核算内容1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核算内容 收入再分配账户是再分配核算的主要账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2.收入再分配账户的结构 账户来源方来源方的的初始流量是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由各种经常转移所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流量分别列示在账户的来源方和使用方,来

35、源方来源方记录当期应获取的转移收入,使用方使用方记录当期应支付的转移支出,账户平衡项为可支配收入列在使用方以保持账户的平衡。 使用 来源1经常性转移支出 2现期所得税等 3社会缴款 4社会福利 5其他经常转移 6可支配总收入 7固定资本消耗(一) 8可支配净收入 9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 10固定资本消耗(一) 11原始净收入 12经常转移收入 13现期所得税等 14社会缴款 15社会福利 16其他经常转移 合计 合计 表4-6 机构部门的收入再分配帐户 使用交易和平衡项目 来源合计国外国内合计居民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居民国内合计国外合计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

36、) 减:固定资本消耗(一)原始净收入 现期所得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可支配总收入减:固定资本消耗(一)可支配净收入表4-7 收入再分配综合账户三、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核算三、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核算(一)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内容和形式 经常转移除货币形式外还有实物转移实物转移,主要是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对居民提供非营利机构对居民提供的实物转移。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是在收入再分配账户基础上反映实物社会转移状况及结果的账户;它以可支配收入为初始流量,以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为账户平衡项,账户账户右方右方记录应收实物社会转移收入。左方左方记录应付实物社会转

37、移支出。 使用 来源实物社会转移支出 调整后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一) 调整后可支配净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一)可支配净收入实物社会转移收入 合计 合计 表4-8 机构部门的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 (二)账户中的主要指标1.实物社会转移实物社会转移,是指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对居民提供的实物性转移,表现为 居民部门居民部门的实物转移收入的实物转移收入+其他部门其他部门的实物转移支出。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对居民提供的实物性社会福利; 对居民个人的非市场性货物与服务的转移;2.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调整后可支配收入,是用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加减加减实物社会转移实物社会转移收入收入

38、和支出支出所得到的收入总量。 由于实物社会转移只发生在政府、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与居民之间,因此在部门综合账户上,只记录只记录为居民部门的实物社会转移收入和前两个部门的实物社会转移支出。 就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可支配收入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在数量上相等。 第四节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的基本理论收入使用核算的基本理论一、收入使用和收入使用流程 (一)收入使用的概念。 可支配收入的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消费,二是用于储蓄构成投资。具体说,收入使用包括四大内容内容: 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固定资本形成;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储备; 用于全社会的消费; 用于金融交易(这是派生的使用

39、去向)。 若一个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用于消费后,余下的用于投资(包括形成固定资产和增加库存)如仍有剩余,这部分资金可以在金融交易市场上融出;如果不够则须从金融交易市场上融入,以弥补收支差额收支差额,最终使各机构部门和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和使用趋于统一。(二)收入使用的流程 社会生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经过初次分配,加加上财产净收入形成形成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再经过再分配,加加上经常转移净收入形成全社会和各机构部门的最终收入(可支配收入)。 各机构部门用可支配收入购买所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从而使社会生产成果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在使用领域走向统一,完成收入使用。祥见祥

40、见以下收入分配使用流程图。图4-1 收入分配使用流程图由上可见收入使用处于分配核算和投资核算和金融核算的中间环节 二二.收入使用核算收入使用核算收入使用核算包括消费核算和投资(非金融投资)核算。1.消费核算及其分类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指人们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行为。核算时,根据不同考察标准,消费由不同的分类。(1)根据消费支付和享用的不同角度,可分为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遵循最终承担支出的原则加以界定。是从谁支付价值购买货物和服务而加以定义,包括居民直接购买货物和服务支付形成的消费(个人消费支出)以及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私机构购买支付形成的消费(公

41、共消费支出)。 实际最终消费实际最终消费:是以消费物(包括货物和服务)的实际获得加以界定。是从谁获得货物和服务而加以定义的,在最终消费的构成基础上,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的机构购买支付的货物和服务,无偿免费地提供给居民的消费部分。(2)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性质,有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个人消费个人消费是指为满足居民自身需要,由居民个人直接实现的消费。 公共消费公共消费则是指由政府及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由全社会共享的消费。2.消费核算主体和消费核算客体。 消费核算的主体消费核算的主体。即具有消费功能的各机构部门:居民、政府、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企业是生产主体,不是消费主体。 消费核算

42、的客体消费核算的客体。即货物和服务。货物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服务包括向消费者所提供的对货物的服务,如运输、销售、修理、清洁等;向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服务,如客运、旅宿、医疗、卫生等;向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如教育、咨询、娱乐等;向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安全和发展需要的服务,如保险和金融等。(二)投资核算1.投资与投资核算的定义1.投资是投资是资本形成的源泉。从广义看,包括非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2.非金融投资非金融投资包括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的形成和购买; 金融投资金融投资包括资金融出(形成金融资产)和资金融入(形成金融负债)。 收入使用核算收入使用核算范围范围的投资

43、核算主要指狭义上的非金融投资核算。金融投资则归入金融核算范围。 投资核算投资核算时,根据资本物的内容分为资本形成和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两大类。其中,资本形成又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和贵重物品净获得三种形式。 投资核算投资核算,就是核算期内发生的上述各种非金融资产净积累,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看,也就是该核算期的资本总形成。 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特别是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是一国经济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产生金融资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常表现为生产资料,

44、是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2.投资核算的分类 (1)非金融资产按其可否再生的特征,可分成非生产资产和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又称不可再生资产,是指生产所需的、其本身不能被再生产的资产; 生产资产生产资产又称可再生资产,是指由生产过程产出的经济资产,当其被消耗或损毁后,生产过程还可不断地产出和复制。(2)非金融资产按其形态体制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由资产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经济资源。主要表现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表现为矿藏

45、勘探权利、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原作生产与复制权利、专利权、版权、契约、商誉等; 有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由资产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的物质实体,且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有形经济资源。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和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等。 按照SNA核算的定义。投资核算不仅要核算非金融资产的生产资产,还应核算非金融资产的非生产资产;不仅要核算非金融资产的有形资产,还需要核算非金融资产的无形资产。在使用领域里,由可支配收入使用所引起的上述非金融资产变化都应列入投资核算范围。但是由于统计资料取得的原因,目前投资核算中的非金融资产主要核算生产资产的有形资产部分和非生产资产的有形

46、资产部分。 有形生产资产的核算称为资本形成资本形成。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存货和贵重物品。 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生活中可被反复或连续较长期地(一般定为一年以上)使用的、单位价值较大(按有关部门具体规定)的生产资产。存货是指生产者和政府等部门所拥有的各种库存货物。 贵重物品是指单位价值昂贵,本身具有永不变质的物品,如宝石、贵重金属及由此而加工的珠宝玉器、艺术品等。 有形非生产资产部分的核算称为土地和其它非生产资产土地和其它非生产资产的获得。主要包括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等。 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使用收入的使用即指可支配收入的使用,又

47、分为消费使用消费使用与投资使用投资使用。 有些部门、单位或居民在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后,资金有结余;有些部门、单位或居民则资金有缺口。这就需要通过资金融通进行余缺调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融通调剂余缺的方式就是金融交易。因此,收入使用核算是介于收入分配核算和金融交易核算之间的核算。收入使用核算前接收入分配核算,后联金融交易核算。第五节第五节 消费核算消费核算一、消费核算的原则一、消费核算的原则 消费消费是指消费主体通过当期可支配收入或虚拟支付的非生产使用的货物和服务。核算消费时,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一)必须明确区分消费与中间消耗消费与中间消耗、消费与经常转移消费与经常转移以及

48、消费与非金融投资消费与非金融投资的概念。 凡是生产过程中对货物和服务的耗用,应视为中间消耗中间消耗;凡是收入再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单方向货币支付应作为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处理;凡是通过可支配收入支付,为生产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应计入投资投资;凡是通过可支配收入支付,为非生产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应计为消费消费。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货物和服务(指劳动对象而非劳动手段)应为中间消耗中间消耗,不能计入消费。 作为消费主体的居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非生产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均作为消费消费加以核算。例如,生产企业给职工发放的工作服装,如果理解为实物报酬,被计入消费就不妥了。其实,企业

49、为职工置办服装,为劳动保护用品,属生产过程的消耗,列入生产费用开支,应计入中间消耗。又如;居民购置汽车,如果是供日常生活之用,应列入消费,如被用于个体生产经营,则需列入投资。再如,居民向政府、团体组织的义务缴纳(如税款、党团组织费、工会会费等),以及向社会缴款与社会福利缴款等,是属于再分配的转移收支,因而这种支付就不能计入消费额。(二)必须使消费消费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核算范围核算范围保持一致。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是通过货币支付购买货物和服务用于生活消费,其货币支付数量自然就是消费数额。但不能将消费支出等同于货币性支出。并不是所有货币支付都形成对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如上述货币性的。相反,有些非货

50、币支付会形成对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如农民消费的自产农产品和自建房屋等,这里并不发生货币支付,但这部分货物却作为国民经济产出成果的使用加以核算范围了,所以也应计入消费的范围。 ,消费消费支出既包括直接购买支出直接购买支出,还应包括虚拟购买支出虚拟购买支出。但是,不列入生产核算范围不列入生产核算范围的,如个人和家庭成员为自己所做的烹饪、缝纫、修理、清洁、照顾和培训儿童等不能作为虚拟消费。(三)必须按消费价格消费价格核算货物和服务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货物,包括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和流通过程进行生产性劳务所追加的价值。那么,消费享用这些货物的价值量,就应当包括所有参与这些生产劳动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