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差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差与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我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差与分析【摘 要】随着体育新课标在全国各地的全面实施,体育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而代表着中国学校体育的主阵地农村学校体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提出了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并进行了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探究并对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拓展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大课间体育;体育活动;农村小学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以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因特网查询工具,CNKI中国知网等查询,并查阅了近五年国内关于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报
2、刊。获得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来源和论据支撑。2.访谈法根据访谈纲要,面访了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的负责人,16人为本文的研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3.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对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36名学校负责人和3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各小学开展的调查问卷”共2个部分:第一调查大课间活动在各学校开展情况,其次是活动的内容。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3日2015年11月23日。4.数理统计法对中宁县农村小学发放了3000份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其中回收问卷2980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2768份,有效回收率为9
3、2%,其中弃权为20份占6%,这些数据为本文提供了真实性。5.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义法和归纳法,对大课间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特点及其各环节运用进行了分析。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多种素质为目的,以健身、健心、娱乐、益智为载体,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
4、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及大课间活动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 ,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三、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一)研究现状1.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1)有很多老师与学生不了解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2)有些学校场地与器材短缺,操场硬化条件不够。(3)学校对体育锻炼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不重视(4)大课间活动单一,学生对其乏味(二)研究对策2.对农村大课间活动现状的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学校师生对体育
5、大课间活动的认识(2)老师要合理支配活动场地,多想出一些新而又简单一点的运动类解决器材问题。(3)大力宣传,转变思想,让老师同学们多了解大课间活动的好处。(4)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对活动的兴趣四、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的结论通过对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学校器材设施的短缺,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重视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大课间活动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难以得到运用的现状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大课间活动,或大课间活动期间就让学生自由玩耍。(二)研究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学校体育意识,新义务教育法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
6、面赋予了健康新概念,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健康第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当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展了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确保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学校体育的硬件设备,达到国家要求,一方面还要扩展师资力量,培养专业人才,使农村学校体育得到更大的发展。另外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健身性的活动来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参考文献:1曲朝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发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5月.2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M.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11月.3李彩秋.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与效果的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1期.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