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口教案(1)(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人口教案(1)(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世界的人口教案(1)-第 11 页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授课时间 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特点。2.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世界人口统计数字,绘制人口增长统计图表。2.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教
2、学方法读图分析、推理、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第二课时 世界的人口问题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启发(感动):感动是培养学生兴趣学习的动力。方法1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板书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过渡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
3、目的全球性问题。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每位中学生必需的地理知识。现在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板书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展示导入)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8“世界人
4、口日”,请回答:2011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2011年10月30日,70亿)板书 一、世界人口增长二、预习思考(感觉):感觉是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入门。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所以要说清楚是哪一年的,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如2011年,世界人口为70亿。板书 1.人口总数:2011年达70亿3.(看一看)投影展示课本P88图5-1-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教师先给学生说明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
5、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板书。(1)让学生观察18世纪以前的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平缓。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十分缓慢。(2)让学生观察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13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比较平缓。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比较缓慢。(3)让学生观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12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倾斜程度越来越大。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越来越快。(4)让学生观察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00年(5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倾斜程度更大了。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极快。(5)让学生观察进入21世纪人口增长的
6、预测曲线(虚线部分)的倾斜程度:较20世纪末稍缓一些。得出未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将逐渐趋缓。板书 2.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4.(想一想,做一做)课本及投影展示资料1、2。让学生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到60亿,仅用了多少年?并填入表中。资料1 地球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者萨格勒布报道: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资料2 地球村第六十亿位居民降生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
7、,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5.让学生依据课本P88图5-1-1“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87年的50亿,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6.(定一定)投影展示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1)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2)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7.(理一理)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印证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
8、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三、问题讨论(感知):感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提问:1.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2.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活动 1.教师先引导启发: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说明旧中国人的寿命很短,约平均33岁。目前,我国人的平均寿命男68岁,女为71岁。旧中国婴儿死亡率很高,许多贫困家庭生育六、七个孩子中仅能成活一、二个。而现在的婴儿死亡率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为了准确表示出一
9、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自然段,使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教师进一步对关系式加以说明: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说人口停止了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4.根据资料,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某镇有1万人,2002年出生婴儿并成活了130个,死亡人数为30人,该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人口是在增加、减少?还是既不增加,也不减少?(1
10、0、增加)5.组织学生依据P90活动所提供的资料,分别计算表中四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6.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1)比较表中的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最大的是尼日利亚,次之是巴西,第三是英国,最小的是德国)(2)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较有何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3)比照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填写下表:国家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出生率高较高较低低死亡率高低较高较低自然增长率高较高较低低(
11、4)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德国的人口在减少)7.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读图思考:(1)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非洲)(2)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3)哪个洲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常住人口)世界各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2000年平均)8.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评价后小结: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域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大洲快,有的大洲慢,有的国家快,有的国家慢,还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差异呢?(学生讨论)板书 4.地区差异
12、四、教材分析(感悟):感悟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升华。评价学生表现、概括知识要点:世界人口数量,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五、课堂练习(感恩):感恩是学生对学习的掌握境界。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上是逐渐加快的,在地域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人口列车是否会一直这样狂奔下去,地球村真的要“人口爆炸”吗?请阅读以下材料,并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绘制一幅世界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材料1 根据联合国有关方面的报告和预测,2001年世界人口已增加到61亿。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还将持续一个时期,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到22世纪初,世界人口达到105亿左右时,人口将停止增长。人口最先停止的是欧洲、北美
13、洲;最后停止增长的是非洲、亚洲南部。材料2年代183019301960197519871999201320302050世界人口数量(亿)102030405060708090六、导入人总要居住一定的空间,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各地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要来探讨的内容。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讲授过渡 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和说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征,就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本P90,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板书 1.人口密度= 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3.投影展示下
14、表,反馈学生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的结果。地区面积/千米2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A地12500100000080B地1250020000001604.投影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及其分布规律。(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都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
15、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的规律。(撤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7.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世界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别,使学生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板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8.出示下表,以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为例,从地形、气候、降水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填表,分析影响世界人口
16、分布不均匀的自然原因。人口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地形或地表特点人口稠密地区北半球低中纬度的近海地带亚洲东部10201000平原亚洲南部201000平原欧洲0105001000平原北美洲东部1020500平原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20200沙漠雨林地区亚马孙平原202000平原高纬度地区亚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10500平原、山区高原、山区青藏高原-101000高原(1)投影复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复合上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年平均气温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2)投影复合: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世界年降水量分
17、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地区的年降水量的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得出结论,填入表中。(4)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根据填入表中的结论,归纳出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各自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人口稠密地区平原广,气候温湿,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区沙漠地区极端干旱,雨林地区过于潮湿,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高原、山区地势高峻,自然条件恶劣)9.引导学生认识各地区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说明,结合自己
18、的了解分析人口稠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组讨论统一认识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10.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交流评价后进行小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板书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世界人口的分布
19、”图,列表比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人口总数:2011年达70亿(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2.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非洲最高,欧洲最低)4.地区差异: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增长慢;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增长快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美洲东部)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四大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高山地区)教学
20、反思第一章 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授课时间: 课 型: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能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髙的关系。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会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球形状的推断联系起来,并能够正确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中某些方法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教材内容和学前分析: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
21、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
22、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卫星照片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板书)二、地球的大
23、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巩固练习】选择题: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正圆形球体B.纺锤形球状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板书设计:教后记: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授课时间: 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
24、律。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2.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3.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教学重点: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教材内容和学前分析: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地球仪和手电筒等。课时安排
2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板书: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教师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板书:二、四季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4-1“地球公转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
26、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 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4-1,“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春夏秋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讨论(分小组)(是生活中
27、的地理,是拓展知识)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承转)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因此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了差别。我们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板书:三、地球上的五带(读教材图1.19 “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完成下表: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还说明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五带的形成和特点。板书设计: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