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背诵(2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9439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2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2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背诵(29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vvvv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第 28 页v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本质属性: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2、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沛西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学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4、 教育的发展阶段: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人才)。封建社会以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5、 教育思

2、想:l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等)。l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l 柏拉图理想国,提倡“寓学习于游戏”,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l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l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l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l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差异来自教育。主张绅士教育。l 卢梭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

3、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l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l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l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l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l 赞科夫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l 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础性。l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l 苏霍姆林斯提出全面发

4、展的教学理论。6、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经济与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 政治与教育:政治对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教育制度有制约作用。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制造舆论,影响政治时局、促进正是民

5、主。3、 文化与教育:文化对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有制约作用。教育传递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对文化价值的引导)、创造和更新文化。4、 社会人口与教育: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质量制约教育质量、人口迁移和分布也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社会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作用具有能动性、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发展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 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性善”、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

6、教育”、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性恶”、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视教育的价值)多因素互相作用论。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生理前提、物质基础,格塞尔“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个体的主观能能动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不同方面不平衡。要抓关键期)互补性(失明者通过听觉、触

7、觉等方面超长发展弥补视力方面的缺陷)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坚持因材施教、弹性教学制度)第四章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标(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全部教育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4、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

8、发展、人的自由发展。5、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树立三观)、智育、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美育(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大自然实施美育、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劳动教育(校办工厂、校外农场、服务性劳动)。6、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1、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2、 影响学制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

9、状况;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传统。3、 欧美学制类型:双轨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单轨制(美国)、苏联型学制。4、 中国学制:“壬寅学制”(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修订,男女同校,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壬戌学制”(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5、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马丁路德为“国民教育之父”。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6、 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提出。特征: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对小学教育的启示: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素质;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树立终

10、身学习的理念。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1. 学生的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不得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安全权、人身自由权。2.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有巨大发展潜力、处于发展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巨大差异)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3. 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等)、示范者(夸美纽斯“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额榜样教育学生”)、父母与朋友、研究者。4. 教师劳动的特点:

11、复杂性(对象、劳动任务)、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5. 教师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终于教育、敬业乐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知识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育管理知识)、能力素质(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 “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7.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8.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加强自身修养。

12、第七章 小学课程1、 课程的类型:l 任务不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l 课程内容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l 内容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l 主体不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l 实施要求不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l 表现形式不同:显性课程(计划性)、隐性课程(学习环境)2、 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学生的需要来决定)3、 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4、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5、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共享

13、性、经济性、时效性、因地制宜。6、 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自身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7、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8、 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甄别、导向、调节、促进功能。9、 课程评价的类型:l 评价主体:自我评价、外来评价l 评价目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l 参照标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l 评价手段:量性评价、质性评价第八章 小学教育1、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目的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

14、则。2、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等)、谈话法(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演示法和实验法(教师展示直观教具、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法(课堂课外作业)。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与学双边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5、 班级授课制:凯洛夫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京师同文馆。6、 教学评价的类型:l 评价时间划分:诊断性评价(前置测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5、期中、期末考试)l 评价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平均成绩)、标准参照评价(是否达标)l 评价的严谨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7、 板书的作用: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8、 说课的内容: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9、 教学智慧的特征: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动态性。10、 结课的原则:目的性(结课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启发性、一致性(首尾呼应,结课和导课贯通)、多样性、适时性(不提前也不拖堂)。11、 教学过程的含义及本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

16、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第九章 小学德育1、 小学德育的意义: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特殊意义;全面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德育过程的机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 小学德育的原则:l 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l 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l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l 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17、的原则4、 小学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自我教育法、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5、 德育途径:各科教学(最基本、最常用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教育。第十章 班主任及班级管理1、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班集体运行机制;加强行为训练、矫正不良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协调教师群体,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2、 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访问调查法。3、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学生主体、因材施教、集体教育、民主公正、严

18、慈相济、以身作则。4、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学生炽热的爱;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交往与合作能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5、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6、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l 引导的艺术性因人而异l 批评的艺术性一事不再理(不要简单重复)l 交往的艺术学冷静、恰当l 转化的艺术性相融、梯度l 惩罚的艺术性适度、有情l 评价的艺术性多元、肯定7、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l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l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l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l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l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

19、班风l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8、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9、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制定计划、落实准备工作、处理活动偶发事件、搞好活动总结。10、 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第十一章 小学课外教育活动1、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社会活动。2、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会、讲座等)、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个人活动。3、 课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总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

20、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v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 个性心理科分为两个方向: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2、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发展性原则(反对孤立、静止);系统性原则(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教育性原则。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l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区了解其心理的方法。l 实验法:实

21、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l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l 心理测验法:智力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4、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5、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l 构造主义学派:铁钦纳创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或构造。l 机能主义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中介作用。l 行为主义学派:旧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新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把行为和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22、。l 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韦特海默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l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在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而得出来的,主要观点: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l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l 认知心理学派:标志是奈瑟认知心理学出版,主要观点:强调意

23、识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重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和制约。第二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 感觉:人体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2、 知觉: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按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长时短估,短时长估”、运动知觉“真动、似动”、诱动)。3、 知觉的基本特征:l 整体性:人在知觉是,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l 选择性:人们进行直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l 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该对

24、象进行加工处理。l 恒长性: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视知觉中该表现非常明显。4、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二、 注意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任何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意志的努力、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2、 注意的特性:l 稳定性、集中性l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在同一

25、时间内知觉客体的数量。l 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3、 小学生注意的一般特征: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对事物的主要本质方面的注意有所发展;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4、 小学生注意的培养:l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兴趣。l 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l 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三、 记忆1、 记忆的种类:l 内容分:形象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

26、、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l 时间长短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2、 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3、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培养有意识记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四、 想象五、 思维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正迁移促进、负迁移干扰)、原型启发(鸟飞机)、定势、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个性特征。2、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l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l 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l 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l 培养学生书

27、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六、 言语第三章 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1、 情绪的种类:激情(狂喜、愤怒、恐惧、绝望);心境(愉快、犹豫、恬静);应激;热情(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2、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理智感(热爱真理、热爱科学、破除迷信等);美感(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3、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l 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l 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l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使学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l 利用有丰富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l 培

28、养学生自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4、 冲突与矛盾分析:双趋冲突(同时追求两个目标);双避冲突(同时有两个威胁或躲避目标);趋避冲突(一好一坏);多重趋避。5、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l 自觉性培养: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是培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讲明学习目的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l 果断性培养: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l 坚韧性培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克服困难但不代替完成;不断给予鼓励,树立自信;方法技术上给予指导。l 自制力培养:把发展自制力和培养自觉性坚韧性结合起来;把培养自制力和控制激动情绪联系起来,积极发展他们的社会需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要把培养自制力和发展性

29、格特征联系起来。第四章 小学生的人格心理一、 需要1、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兴奋和抑制。二、 动机1、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2、 动机的种类: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3、 动机的形成:需要和诱因。4、 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价值观、情绪、认知、行为的结果。三、 兴趣1、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l 加强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l 设置事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l 充分运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l 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

30、的新颖新激发学生的兴趣l 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四、 气质1、 气质类型:l 胆汁质: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等,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l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映速度,行为外向;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l 黏液质: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踏实。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l 抑郁质:多疑多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性强。五、 人格1、 人格: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2、

31、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六、 智力1、 遗传因素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智力发展的现实性。2、 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信度、效度、常模七、 创造性1、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小学阶段思维流畅性最高);变通性;独创性。2、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智力(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互为因果)3、 创造性的培养:l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l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

32、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l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第五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 健康的基本内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3、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l 儿童多动症:810岁,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l 学习困难综合征l 儿童过度焦虑反映: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的反映敏感。l 儿童厌学症: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33、。l 儿童强迫行为4、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的和重点,而不在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向小学生适当介绍和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但重点不在于系统讲授;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5、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学习、智能、情感和意志、个性、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等。6、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l 强化法:l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象征性强化物,如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l 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映l 示范法: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师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

34、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l 处罚法:否定评价、给予处分、撤销一个愉快刺激。l 自我控制法: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7、 行为演变的基本方法:l 全身松弛法:“紧张坚持松弛”对照训练,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等。l 系统脱敏法:沃尔帕,怕猫就先看有猫的照片远远看猫摸猫。l 肯定性训练:也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l 讲授法:通过课堂教育、辅导答疑等形式开展。l 认识指导法: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等。l 活动体验法:做游戏、示范表演、实

35、地观察、绘画等。l 行为改变法:引导学生在意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鼓励前者。l 自我调控法:鼓励和要求学生写日记,适当组织展览,谈感想体会。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l 心理评估: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评估有两种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健康模式。l 心理测验: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多项人格调查、兴趣、成就动机、态度量表)。l 评估性会谈:会谈技术包括: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v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

36、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l “俄罗斯教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l 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l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教学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部分,并提出了学习遵循三条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l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

37、作: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4、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行科学教学;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导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时间、速度);差异性(个体差异)。2、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l 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视听触与手吸收外界知识。物体恒存与延后模仿。l 前运算阶段(2-7岁

38、),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l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的具体性、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l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推理。4、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l 内化理论:l “最近发展期”理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l 支架式教学: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5、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l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l 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发展障碍者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l 主动感对内疚感(

39、4-5岁):培养主动性,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发展顺利者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l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陪养勤奋感l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顺利者有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追求的方向。l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客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l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显示生产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抚养下一代。l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顺利者随心所欲、安享晚年。6、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7、 学生的认知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的过

40、程中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与发散型。8、 特殊儿童的类型:资质优异、智力落后、盲聋哑、情绪困扰、学习困难儿童。9、 特殊儿童的教育:原则(发展性、个别化、系统性);方式:随班就读、普通班加资源教室、普通班加巡回班、设置特殊班。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1、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体操、写字、作图等)。2、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分类:l 接受学习(教育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意义学习)、发现学习(教育者只提示有关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之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l 意义

41、学习(学习者理解语言、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机械学习(学习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学习者在学习中并未理解材料间的意义联系)l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学生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同化的理论。先行组织策略就是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先呈现引导性材料的教学策略。3、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应。4、 桑代克的联结学说(试误说):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5、 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正强化(受到刺激后,加大某种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负强化(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42、)6、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替代强化(通过观察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自我强化(根据社会对他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7、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的过程;提出情境性认知的观点;教学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第四章 学习心理1、 学习动机的功能

43、: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 学习动机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3、 学习动机的作用:是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提高信息加工水平;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4、 学习动机理论:l 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正强化和负强化l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l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l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l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977年提出,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5、 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利用一定途径和方式

44、使学习者从没有学习动机到形成学习动机的过程。包括: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6、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包括: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为辅;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评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和相辅相成;注意个别差异。7、 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l 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会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复述方法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

45、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画线帮助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l 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方法有:记忆术(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形象化法、找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法)、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l 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况,使之结构合理化。方法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概括和归纳。8、 元认知策略: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来实现。l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

46、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l 监控策略:领会监控(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领会过程作为监控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监视和调整)、集中注意。l 调节策略:根据认识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识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总结经验教训等。9、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雪上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包括:l 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l 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激发内在动力、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l 环境设置策略: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l 工具的利用策略:参考资料的运用、工具书的利用、图书馆的利用、广播电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的利用l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教师的帮助、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10、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学习的指导。11、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精选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教授学习策略以提高迁移意识性。12、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13、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150%为佳);合理进行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