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运动阶段详解(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22427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知运动阶段详解(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感知运动阶段详解(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知运动阶段详解(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知运动阶段详解(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儿童的感知运动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受这个世界,虽然此时,他们对外界概念是一片模糊,但慢慢我们发现,他们开始认识事物,开始学会推理、开始会思考儿童的智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伟大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幼儿通过某些动作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刺激,从而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智能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幼儿运动机能的发展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活动是认识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维果斯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在我们共同探讨儿童是怎样通过动作来获得智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一些概念进行了解。一、基本概念感觉:感觉是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和舌头,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苹果的色彩、形状和味道的信息!知觉:知觉是指外界环境经过感觉器官而被转变成为的对象、事件、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经验。由于大脑的加工,人不仅仅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可以获得关于事物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知觉不是被动地获取外部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

3、地、有组织地获取信息!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形成是分析器官活动的结果,当刺激物发出一定量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眼耳鼻舌)中的感觉细胞(感受器)时,感受器就会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这三个环节组成的神经机构叫做分析器(视觉分析器,嗅觉分析器。)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是大脑皮层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首先皮层感觉区间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各皮层感觉区邻近部位是他们相应的联络区,联络区的功能是辅助感觉区,是感觉区获得的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知觉的产生是皮层感觉区与与其相应的联合区协同活动的结果!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

4、答。它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生理意义。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也跟着改变,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同时,由于人类还具有社会性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非条件反射的生理基础-反射弧:反射弧(reflex arc)是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5、Nerve Circuitry)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二、儿童动作发展阶段特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有一定阶段性的,前一个阶段的品质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

6、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基本逻辑:、儿童是通过动作来发展自己的心理机能,通过内化的方式达到智力的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要让孩子去跨越这些阶段,而是让每一阶段孩子的发展更充分,从而为下一阶段奠定更好的基础!、婴儿的感知觉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得的,因此需要给婴儿创造主动获取的机会,

7、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放到婴儿面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人在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发展阶段与前运算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表。-第 7 页-表一、感知运动阶段特征阶段年龄段特征典型表现对一生的意义感知运动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到一月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几个少数反射格式进行同化。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此时,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各种反射见婴儿反射列表(共30多项反射);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

8、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引申:(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见表后婴儿刚出生,身体各种技能均不成熟,与其他生物的幼崽相比,婴儿显得异常脆弱,因此婴儿只能凭借先天遗传的一些动作格式来增加自己的生存几率,虽然一些反射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很多反射还一直对婴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婴儿通过不断重复反射动作有以下几点好处:1.避免危险;2.对身体机能,以及大脑神经的训练(许多

9、反射被作为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指标)2、习惯形成期1-4月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

10、,这些简单的习惯并不是反射性的,而是适应性的,是婴儿主动做出的。例如,上一时期吮吸大拇指是出于偶然,而现在婴儿努力把手指放在嘴里,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循环反应意指婴儿发现一个偶然的反应是有趣的,于是就重复这个反应,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吮吸手指,还有目光随物体移动、呀呀学语的动作等等。相对于第一阶段婴儿把外界世界看成一组动画片,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形成对外界世界的感知。通过反复重复某一动作,婴儿开始以固定的格式去适应外界!走出主动适应的第一步!(主动性开始发展、感知觉开始形成)由于这一时期的婴儿具备了初步的眼手协调和眼耳协调的能力,就使得循环反应的出现成为可能。3、目的动作形成期4-

11、9月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在这个时期里,婴儿不仅把循环反应应用在自己身上,而且也应用在身体以外的其它事物身上,他开始把握和玩弄他伸手所及的一切物体,表现出视觉与触觉的协调。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第二阶段动作

12、)。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意向行为或有目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这一时期的婴儿可以抓住挂在铃铛上的一根线,拉动这根线使铃发出响声,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婴儿有了简单的意向行为能力。不过这种意向行为中的目的还只是初步的、笼统的,在进入下一个时期后,明确的目的行为才开始出现;儿童会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智慧动作是指以掌握动作模式为基础,以进行动作企划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目的系列动作。)过动

13、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与动作结果产生分化,开始形成因果性认识开始萌芽,(智慧动作萌芽因果性认识萌芽活动范围扩大到自身以外的事物)4、手段目的分化期9-11、12月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

14、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婴儿可拉动成人的手向着他自己不能达到的地方,以利用成人的手达到自己的目的;或在抓一件玩具受到阻碍后,会推开障碍物,以达目的。在这里,目的的实现都是通过不同格式之间的协调运用达到的。当父母摆动玩具的手停下来后,婴儿会拉动父母的手,要求父母继续下去客体永久性的观念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当正在玩耍的玩具被拿开以后,婴儿知道去寻找。因果律的观念也始于这一时期,例如,当父母摆动玩具的手停下来后,婴儿会拉动父母的手,要求父母继续下

15、去,这说明婴儿已理解了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摆动(结果)之间的关系。此阶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与因果律的观念5、智慧动作形成期12-18月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

16、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儿童在此阶段逐渐发展智慧动作,心智逐渐发展!6、智慧综合期间18-24月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 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链条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

17、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例如,儿童只要通过观察就可发现用竹竿可拿到高处的物体,而无需从尝试中发觉这个道理。前运算阶段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这时期的儿童语词只是语言符号附加上一些具体词缺少一般性的概念,因而儿童常把某种个别现象生搬硬套到另一种现象之上,他们只能作特殊到特殊的传导推断,而不能从般到特殊的推理。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用竹竿做马,木凳和

18、竹竿是符号,而汽车和马则是符号象征的东西。即儿童已能够将这二者联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客观事物(意义所指)的分化,皮亚杰认为就是思维的发生,同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了。儿童认识了牛,他也注意到牛是有四条腿的大动物,并且儿童已掌握牛。又如儿童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同样的帽子,他会认为这帽子是我的。他们在房间看到一轮明月,而一会儿之后在马路上看到被云雾遮掩的月亮,便会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儿童符号系统开始形成思维开始发生象征符号的创造及语言符号的掌握,使儿童的象征思维得到发展。2、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

19、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前运算阶段的第二水平的标志是“解除自身中心化两个不同年龄孩子挑选量多饮料的例子:一位父亲拿来两瓶可口可乐(这两瓶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分别给他一个6负和一个8岁的孩子,开始两孩子都知道两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但父亲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饮料分配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

20、大杯,并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从这个6岁孩子身上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或智力的进步和局限性。数周前毫不犹豫地挑选大杯说明他的思维是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的,他对量的多少的判断只注意到了杯子大这一个方面,而当他此次挑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迷惘则说明他不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开始注意到杯子数量,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但他最

21、后挑选大杯表明守恒和可逆和可逆意识并末真正形成。儿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从对主体自身的认识开始,慢慢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儿童的思维一开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克服自我中心,才能达到思维的更高阶段!觅食反射也叫寻乳反射,它是婴儿出生后为获得食物、能量、养分而必定会出现的求生需求。当有物体碰触到他的嘴角,婴儿会试图寻找到物体来源并做吸吮的动作。吸吮反射与寻乳反射为配套的反射反应,一定要能寻乳后且有吸吮的动作,才能真正达到喝奶与补充营养的效果。否则,奶瓶或乳头放到婴儿嘴巴里了,但婴儿却无法有吸吮的动作。吸吮过后就是吞咽,6周之后呼吸、吸吮与吞咽反射三者相互协调,喂食变得

22、更有效率。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当婴儿长大到34个月之后,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若用哭来表现就会有人来喂奶,于是慢慢改以行为表现来表达需求,因此寻乳反射也将慢慢消失。初生婴儿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只能通过吸吮动作来摄取母奶或配方奶,因此将如棉花棒或手指头等物体放进婴儿嘴巴里时,婴儿便会自然地出现吸吮的动作。那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做呢,或者这个过程发展好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婴儿刚出生,唯一具有的就是先天遗传下来的反射,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些反射活动,婴儿才能更好地发自己的动作技能,从而促进心理发展!因此婴儿在出生后,医护人员都会尽快将他抱到妈妈的身边,让婴儿与妈妈开始有一些肌肤接触。我们还会发

23、现: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我们看下这个过程,婴儿由于饥饿等原因,开始了觅食反射,努力寻找(主动)食物,当得到食物之后开始吸吮,然后得到满足,这个联系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主动努力-快乐,如果我们在婴儿开始寻找食物之前就已经把食物放到他的嘴里,甚至都不需要花什么力气就可以吸下去,这个时候婴儿也得到满足了,但这个过程有什么不一样?被动-不需要努力-快乐,这个时候能带给他快乐的是不是只有食物这个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