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苏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21076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苏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苏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苏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苏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全部文言文练习28套试卷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1 目标.兴趣 一、公元前684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请列举: 。 二、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积累.运用 三、你能给带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吗?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f()敢专也小惠未bin()玉帛() 败绩()小信未f()下视其辙() 登sh()而望之遂()逐齐师 夫

2、()战,勇气也望其旗m()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忠于人民:。 感悟.探究 五、理清课文思路,阅读文段,探究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带点的词。 、又何间焉:。、

3、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3、从曹刿与同乡的对话,可看出曹刿怎样的品质? 我的理解:。4、4、鲁庄公认为战前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用愿文回答) 。5、对于鲁庄公战前的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6、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我的理解: 。 7、联系实际,说说“取信于民”或“诚信”的重要性。 我的见解: 六、理解下列带点字的含义,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 惧有伏焉: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故克之: 三而竭:观其辙: 拓展.

4、升华 七、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21曹刿论战 一、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官渡之战,以及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等等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五、1、参与、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有爱国心,有责任感,有深谋远虑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

5、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因为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六、师出无名一鼓作气危机四伏所向披靡不孚众望高深莫测足智多谋攻无不克殚精竭虑南辕北辙 出师表 课文说明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文章采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6、,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名篇。 1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原因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

7、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

8、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关于文章脉络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出来了。 (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

9、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和“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2)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必要重提这种争论,但也应对出师原因做出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式的,就是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

10、“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3文章陈述的重点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

11、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黄皓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佞”这一点上。 (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

12、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

13、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是指此而言(见“有关资料”)。 4表的“陈情”特点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可见“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说明它们在内容上有了分工。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

14、”,如贾谊的论积贮疏。可见其间的区别也不很严格。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按照刘勰的上述说法,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它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也跟“表”的本义有点关系。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引申开来,有“表而出之”的意思,就是把心里所想到的(主张、意见、要求、希望等)表达出来。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曰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汉代的表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从三国时期及其后的表文来看,有的以议论政治问题为主,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植的求自试表等;有的则以表达衷情为主,如李密的陈情表等。有时臣子向君主进献物品,附上书面说明,由于也含有

15、表达忠心和敬意的成分,也叫做表,如陈寿的进诸葛亮集表等。统观这些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陈

16、情”,就是把内心的真情实感说了出来。刘勰所说“表以陈情”,意思是表这种文体带有抒情色彩,而不是说它属于抒情文体。表的抒情方式跟一般抒情文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它不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而是跟叙事和议论相结合,为记叙和议论服务。当表的作者对某种事理深有感触,认为有必要向国君说明时,他必须鲜明地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的爱憎、悲喜等种种感情就必然会流露在字里行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种文体中,说明事理是“实”,而感情的表现是“虚”,虚实相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诸葛亮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二者都带有抒情的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

17、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情词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关于练习 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朗读时,要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试仿照示例,标出下面

18、语句的停顿之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文。 示例略。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 设计本题的目的

19、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自行领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三、把下面语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它们的意思。 语句略。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收集一些常用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答案大部分可以参考课文注释,也可以自己查词典解决。 四

20、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诸葛亮的事迹、传说很多。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其他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 一、把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原作。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必过于纠缠其中,而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有关资料 一、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

21、),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22、。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二、对诸葛亮的评价 1陈寿三国志.诸葛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

23、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三、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

24、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载诸葛亮集) 四、表文中提到的几位蜀国贤臣 1蒋琬(即表中提到的“参军”):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亮数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延熙九年(246),病卒。 2费:字文伟,江夏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曾多次奉命使吴。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五年(252)开府。次年被魏刺客杀害。 3董允:字休昭,南

25、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多次斥责宦官黄皓。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出令,为大将军费副贰。九年(246),卒。 蜀人称诸葛亮和上述三人为“四相”。 4陈震(即表中提到的“尚书”):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任荆州牧时,曾辟为从事。建兴三年(225),入拜尚书,奉命使吴。诸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5张裔(即表中提到的“长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曾为巴郡太守,后为益州太守。亮出汉中,裔以射击校尉领留府长史。建兴八年(230),卒。 6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

26、名于时。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 7向宠:原为牙门将。亭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完整地回到大本营,受到刘备称赞。 五、译文(褚斌杰)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的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的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

27、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

28、排。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

29、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

30、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选自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版) 六、出师表赏析(徐余、周洲)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