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20827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如、方、与、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3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学习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

2、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前预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1、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

3、子在政治方面,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主张克己复礼(期末考试);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本文中关于“吾与点也”的争论有两种说法: (3)、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

4、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二)、人物介绍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2、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早期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笃信孔子学说。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

5、)追封宿伯。 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尊称“冉子”,小孔子29岁。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4、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小孔子42岁。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

6、,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子华使於齐,厓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厓子与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三)、人物事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

7、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4、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

8、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5、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

9、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7、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

10、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8、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9、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11、。 (四)文学常识 1、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冉有(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

12、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屈平,字原。广平日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

13、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风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

14、。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2、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o)、始龀(ch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

15、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odi)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i)背之年90岁;期颐(jy)之年100岁。 3、其他文化常识 (1)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2)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3)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4)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

16、朝见天子。 (5)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ng)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五)、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六)、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论语()饥馑()曾皙()哂() 舞雩()铿尔()小相()沂() 冠者()喟()俟()撰() 摄()比及()毋()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如 如或知

17、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3)、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遂与外人间隔 唯求则非邦也与? 失其所与,不知。 (4)、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5)、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尔何如 如或知尔 3、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鼓瑟希,铿尔鼓: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

18、:走在后面 冠者五六人冠:成年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正道,是非标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大、小: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子路率尔而对曰对:回答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4.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式特征并翻译城现代汉语)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毋吾以也 (4)、不吾知也 (5)、则何以哉 (6)、毋吾以也 (7)、尔何如? (8)、何伤乎? (9)、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0)、异乎三子者之撰 (11)、以吾一日长乎尔 (12)、为国以礼 (13)、浴乎沂,

19、风乎舞雩。 5.通假字(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鼓瑟希 (2)、莫春者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唯赤则非邦也与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本文节选部分,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对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二)、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三)、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3、从各自之志看人物性格,悟孔子思想 小结: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四)、体验反思 1、解读“夫子

20、哂之” 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2、解读“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并探究曾皙的志。 3、探求孔子之“志”及其思想 孔子的“志”是什么? 孔子思想: (五)、拓展提高 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 可使足民(足,富足) 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21、,后出生) 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 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 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 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 B夫晋,何厌之有?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居则曰:不吾知也。 八、美文欣赏 鲍鹏山孔子归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文/叶超英 一 对孔子,只有一个字来形容:大。思想之大,学问之大,影响之大,震古烁今。“至圣先师”“圣人”之类的名号,既是人们对于孔子的认可,也是对他的推崇。孔子留下的学问和思想,是中国人乃至人类永恒的话题。 二 孔子归来是上海教授鲍鹏山的著作,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孔子

22、的讲稿。读完此书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伟大感受更加深了一层,觉得以前对孔子的了解和理解太过于表层化了。该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及成就,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是一本研究孔子、讲述孔子的专著,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其中有诸多见解独到之处。例如,对历史上的孔子批判,作者就做了非常清楚的澄清:新文化时期批判孔子,实际上批判的是那些“非孔子”之类的或强加到孔子身上的内容,例如“吃人的礼教”、“三纲五常”“奴隶道德”等,孔子实际上只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再如对“以德报怨”的分析:“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因为这样做,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

23、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如此,从全社会来讲,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三 鲍鹏山指出,今天“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其实,这样的两颗心是看待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恭敬心,因为伟大人物的事迹和成就值得人们去恭敬,并由敬生爱,进而效仿之;平常心,可以让人们以一个平常的视角从凡人的角度去审视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灵魂,毕竟,伟人也是肉体凡胎,并非生而知之者。有了这两种心,就有了看待伟人的视角:既非崇拜得无以复加的“仰视”,又不是虚无否定的“俯视”,而是中正平和的“平视”。在看待伟大人物的眼光上,仰视和俯视都很容易,最难的是平视。 四 作者对大学

24、的解释,非常中肯,且含义丰富、内涵广泛:所谓的“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了,那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大学简单地说,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这样的“大学”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的知识,大学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的,是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是养成人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的。孔子“志于学”的“学”,就是这样的“大学”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 这样对大学的解释,应该是最接近大学本原的解释,也是对学问本

25、源的解释。一句话,孔子所追求的学问,所要培养的人才,远远超出了“器”(工具)的范畴,而是培养一个站立得起来的、有使命、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写的人,也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反观我们今天的大学、今天的教育,培养的乃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心中崇拜的是金钱,他们信仰也是金钱。 五 鲍鹏山对孔子推崇备至,毫不掩饰对孔子的崇拜,颇多赞誉之词。实际上,孔子对这些赞誉之词也是当之无愧。孔子,在目前看来是空前绝后的。在未来,还有无孔子似的人物,也大有疑问。 “万世师表”,赋予了孔子永恒的意义。 评论精粹 1.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26、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

27、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拯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

28、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

29、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一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

30、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

31、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2014年09月25日08: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九、素材积累与运用 孔子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仁政、忠恕,永驻你的心中;颠沛、流离,充满你的生活。编纂春秋,修订诗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离乱的时代,追求着人格的自我完善。把你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关怀,播在了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血管里还奔涌着你的思想,我们的头脑里还深藏你的教诲,我们的生活里还演绎着你的风尚。你的思想,早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

32、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

33、,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

34、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4: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

35、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36、。(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5: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十、经典范文 1.【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

37、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木车上的人生 (2017江苏高考标杆作文)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直达,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对孔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条浩浩汤汤的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皆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

38、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但是这样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有据的现代人眼里是

39、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界感到了畏惧。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政治”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注入春秋之中。他显示了穷却依然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又化作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木车虽小,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向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于车来车往中,独独见他们正向我们招手,那是欲将自己的绝世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

40、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 有未来虽远,却将不再艰险,唯愿有孔子们驾着木车来“导夫先路”在车来车往中,唯辘辘车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与希望。 点评 文章选取了“木车上的孔子”这一独特视角,运用人物评传的形式,对孔子木车上的人生给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带来的巨大影响做出了高度评价,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正是由于一个个“孔子”怀着对苍生的悲悯,怀着对正义的追求,人类才不至于永陷无尽的黑暗,历史才能不断前行。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了逻辑性。就论证语言而言,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更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文章在严密的说理之外,极富感染力。 2.【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

41、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至圣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

42、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

43、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