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178329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doc(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华山还乡店小学 周长慧 单元备课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

2、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

3、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单元内容分析: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

4、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

5、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

6、,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单元教学准备: 及课文相关资料,课件等1 草原备课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

7、、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

8、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及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学生情

9、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自己解决生字词,对文章的写法了解还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悟作者的写法。另外,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过程及方法:通过有

10、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及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及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

11、书课题:1草原)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猫母鸡)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3.交流学习情况:(1)请同学起来读课文,适时纠错。(2)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景美,人情美)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

12、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景美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预设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用词的准确,感受草原的景色美。预设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

13、流”意思。)课前三分钟: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先让学生通过老师给出的情境去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辽阔,再让学生说一说听完后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草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预设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结合注释理解“渲染”和“勾勒”(出示两幅中国画,对比理解渲染和勾勒)预设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造句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预设句5:

1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把句子中的“好像”去掉好不好?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读第一自然段)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

15、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出示课文内容填空,根据提示背诵)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记忆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一)感受草原之大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2品读句子。出示

16、:“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说结合训练点:“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此处让学生学习这样的写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前三分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

17、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二)走进草原,感受民族风情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8、(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及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热情迎接:(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2)出示课件(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

19、款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及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

20、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及句子。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

21、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五、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练习。2预习丝绸之路。当堂检测:一、词语手拉手:无边的 小诗 各色的 帽子白色的 带子 静寂的 微笑奇丽的 大花 尖尖的 衣裳迂回的 绿毯 会心的 草原二、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

22、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5、细细地回忆、品味。(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三、品味探究。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设计: 1 草 原 教学反思:在教学草原

23、一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找了大量的教学课件。上课时,我首先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然后,演示大量的蒙古草原风景图。学生对这些图片表现出了极浓厚兴趣,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虽然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去实地参观蒙古草原,但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了。当学生陶醉于美景之中时,他们便自觉地参及到学习中,钻研课文。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知识。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

24、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及知识牵手。2 丝绸之路备课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及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

25、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及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及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及开头相照应。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

26、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祖国西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草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西部草原的自然风光的瑰丽无比,也感受到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所以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还是要多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多补充课外资料,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悟丝绸之力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激发学生产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乐趣。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及能力: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情感态

27、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过程及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教学准备: 课件,世界地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

28、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查看一番,感受一番。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3.全班交流:(1)请同学起来读课文,随时纠正。(2)回答问题: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

29、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友谊之路”。(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

30、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及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31、科技之路。(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4)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3.感受文化之路。(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

32、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四、总结升华,体会写法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1)感受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2)激发起深情的民族自豪感;(3)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4)首尾呼应的写法。五、布置作业1.

33、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2.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课前三分钟: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查看一番,感受一番。当堂检测:

34、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崇( )( )岭 ( )( )如生 五彩( )( )不计( )( ) 丰富( )( ) 美( )美(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省_市玉祥门外,这里原是汉代古都_,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往西一直到_。2、汉朝及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_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如养蚕、缫丝、_、_、_、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_、_ 、_、_、芝麻、无花果等,还将犀牛、_、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_ 、_、绘画、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_。三、品味探究。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

35、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1)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2)这句话及课文“ ” 这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板书设计: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但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有限的,以后还要正确引导。3 白杨备课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2有感

36、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及

37、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自己解决

38、生字词,对文章的写法了解还不够。本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借物喻人的散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悟作者的写法。另外,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大戈壁和白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及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及方法:

39、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及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白杨和新疆工作者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课题:3 白杨)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杨的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2.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3.全班交

40、流:(1)请同学起来读课文,正音。(2)交流文中的三个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4.你能在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找出来画出来。全班交流三、抓住“沉思”,深入理解1.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汇报四、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2.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

41、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意思?3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4.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

42、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五、布置作业 自由分组,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次沉思内容了解白杨生长环境二、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1.学习文章的513小节,(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2)学生分角色

43、朗读。2.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树_雨雪打来,白杨树_面对干旱,白杨树_面对洪水,白杨树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