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169996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一、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及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

2、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及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及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参考答案:

3、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二、(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及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

4、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

5、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2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20.C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及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

6、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三、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

7、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 之 也 久。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四、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8、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及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及友人书) 注解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稽探究、考察。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邑地方,丘孔子。勉勤勉,努力。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卒之为众人卒: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8甲文谈“成

9、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甲文:乙文:参考答案:6终于 达到 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9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6终于 达到 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五、(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及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及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11、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

1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

13、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六、【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4、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及时驰,意及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及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

15、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邑人奇之 (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参考答案:10感到惊异 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

16、即可。11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2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七、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及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18、C父异焉,借旁近及之 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参考答案: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13C (2分)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1分)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