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李顺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设计理念 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一方面来自初三思想品德课中讲到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历史书本与各种媒体宣传。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看到的中华文化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转变,这是本节课的思考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许多内容,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选取学生身边能看到的建筑文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自去看,去感受,在课上交流分享,从而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学生一起设计参观路线,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学生分组参观,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重视课程资源与本土资源的整合。教材在讲中华文化的
2、独特性时选用的是文学艺术与科技,这与学生语文与历史课的内容有重合,本课选取学生熟悉又陌生的建筑文化。北京是一个文化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北京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讨论并进行综合归纳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观点
3、,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学生自己看到北京胡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2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从建筑文化这个视角跟随几个同学分享他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第一站我们跟随着某某同学的脚步来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分享他的感想。 第一站:谈古建赞华字之匠心 (学生介绍)(结合ppt讲)前段时间我来到“中国古代建筑博
4、物馆”参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了些认识,结合我查的一些资料,来讲一讲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国古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那它到底与西方建筑有哪些区别呢? 1用料。 很多同学都参观过国外的古建筑,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卢浮宫,他们与我们的故宫、天坛等等古建筑相比,材料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砖木为料,西方则以石块垒建。材料的不同,决定了结构方式的不同。我们的古建筑,以宫殿为例,房子可大可小,结构灵动、优美,这是木性决定的。但同时也决定了没有巨大的建筑。而西方的石头结构,鉴于石头房顶的重量很重,承重的柱子需要非常粗大,所以柱与柱之间距离相对远,其古建筑总
5、体上比较巨大,多了严肃,少了活泼。但是木头的劣势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劣势,比如怕火、怕虫,不耐腐蚀。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西方同时期建筑的不同命运,秦朝的阿房宫现在已经是一片沃土,同时期意大利的万神庙却还巍巍耸立。 2结构。 我们古建筑里面的房子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榫卯结构,立柱子、利用交叉凸槽、凹槽、木楔子等等把房梁架在柱子上,然后铺设屋顶的筋条,其间纵横交错,表达了古人的大智慧。请大家看一个视频,给大家展示一下古建的结构。(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建筑(3分钟)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3色彩。 西方的古建筑,有色彩的地方一般是玻璃,不是建筑主体,因为石头就是石头的颜色,灰
6、黑、灰白。而我国的古建,由于采用是木头用料,怕虫,怕风化,古人就在木头上涂上颜色,既可以防虫,又起到装饰的效果。宫廷建筑色彩非常鲜明、强烈。我这次参观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其前身就是先农坛,所以几个殿堂就表达了鲜明的中国古建颜色特色:红墙、绿瓦、黄绿蓝三色为主的廊檐勾画。这也是因为砖木结构的优势,可以涂绘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一般在殿堂里面看到的大红柱子,屋檐上的各种图画。 4布局。 从建筑的布局看,大多数都是庭院式布局,讲究对称美。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西方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西方的建筑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
7、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5文化。 西方建筑的文化主题是神,所以神庙、神殿、教堂众多。西方建筑内部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神的雕刻或雕塑,表达的是对神的崇拜与信仰;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建筑应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所处环境的有机组合成分。中国古建筑文化包括法度礼教等文化要素,比如祭天、祭地等祭祀场所众多。这种祭祀活动,也表达了一种对称的文化,有天坛,就有地坛;等级制度随处可见:如从屋顶的结构看,有多种造型,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从颜色看,如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只有皇家宫殿才有,因为黄色是五行
8、中金木水火土的土的代表色,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土对应是中央正色,象征着皇权;屋顶上的吻兽的数量也是有等级的;多为奇数,奇数为阳,建筑为活人所居;只有太与殿是十个,加上了一个仙人,表达最高的地位,中国古建承载着中华厚重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建与西方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正是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它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列成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古建包括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道观建筑、民居等。北京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合院。 第二站:逛胡同四合院品古都之遗
9、韵 引导过渡同学去锣鼓巷与烟袋斜街的人最多,我想问一下,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说) (教师总结)同学感受到北京的饮食文化与建筑文化。建筑就是胡同,胡同的基本元素就是四合院。 是不是只有北京有四合院?同学从图片上看,哪个是北京的四合院?为什么?(学生讨论) 那它究竟蕴含着哪些文化?为什么是北京的象征?(请某某同学介绍) (学生介绍)(结合ppt讲)我认为最突出一个字“与” 1建筑与空间的与谐。 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这样的朝向,适合了北京的气候,可以采到充足的阳光;北京的主导风向,冬季是西北风,为了御寒,主要房屋的朝向向南,是必然的。正因为这样朝向的四合院连起才形成了东西方向的胡同。整
10、个院落的布局是由相互独立的房屋组成的,有北房、南房与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口”字形。形成了齐整方正的四合院。每个房屋是相互独立的用走廊相连。“合”与“与”通假。 2与人与。 正房最重要,一般为主人所居;东西厢房为儿女住,按照这样的礼制,全家人与睦相处;四合院中间是宽敞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与与美美,其乐融融。 3与文化相与。 北京的四合
11、院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如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常设在整个四合院的东南角上,用五行八卦四象来解释,东南为“巽”位,按照卦相的解释,象征风,有“顺”、“入”的意思。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以面南为上。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表达着民俗民风与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看这个吉祥的装饰图案,表示“松鹤延年”;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与超凡脱俗等等。 四合院种的植物也有讲究,前庭一般种海棠、玉兰等
12、以求“金玉满堂”,后院多种石榴、葡萄等以求“多子多福”。北京人喜爱饲养金鱼,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 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是北京文化的载体。 引导过渡锣鼓巷的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那茅盾的纪念馆在哪里?我带领同学穿越空间走进最富有江南水乡气质的乌镇。请同学跟我一起分享江南水乡的建筑文化。(结合ppt讲) 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江南大部分建筑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所以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前门对着街,后门对着河,出行方便,生活方便。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砖结构,上
13、层木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局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宅中拔风采光的天井显得分外高深。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人天井,底层正中有宽敞的大厅,向着天井开放,这是“堂”,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在风水理论中,天井与“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人自己的家中。 江南民居的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木料
14、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为了防火中间建风火墙隔断。江南民居古朴庄重,白墙黛瓦,有了马头墙的点缀,原本呆板的墙体,就显示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远远望去,聚族而居的村落,起伏的马头墙,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同时也能显示出整个村落的无限生机。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另外也隐藏着中华阴阳学。阴阳两仪分四象,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南方属火,是阳极之象,因此为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需配上极阴。而太阴为水,由建筑上来讲就应配上
15、玄水之色,这便产生了极具特色的黑瓦。又因南方多为木质建筑,木为少阳,而少阴配少阳,阴金为白,是以江南墙体为白。这便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的粉黛世界。“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形成了人与自然与谐的居住环境。 我们再穿越回来,走出古老的胡同,跟随着下一位同学的脚步,走进现代街道旁的中华民族园。 第三站:秀民族赏花园之多彩 (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民族路旁边的中华民族园,欣赏一下我们看到的一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包括许多内容,我们主要从建筑这方面结合我们所拍的照片与我们查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感受。 首先介绍一下藏族。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对称,上下对称,左右对称。藏
16、族建筑风格强调形式的一贯简洁性与自然本质与外来形式相结合的宁静祥与。它可以被理解为佛教追求与平、真理、安宁的表现形式。运用平衡、对比、韵律、与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体造型,显示出藏族建筑很深的艺术造诣。藏族普遍喜爱在建筑中使用红、白、黄等色,这是为什么?这种喜爱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世界所有事业包括在“息”(温与)“增”(发展)、“怀”(权力)、“伏”(狠)四种范畴内,其色彩表现为:息白,增黄、怀红、伏黑。所以他们喜爱白、黄、红色而讨厌黑色。居民在外墙上白色,与藏族的白色崇拜相关。 接着介绍一下羌族。羌族生活的地方多为高山,所以他们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片与黄泥土。碉楼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各层的四面墙上有外小内大的斗窗,既可用来采光,更主要的功能是在战斗时作为射击孔,由于斗窗结构上的内大外小,外面的敌人很难对隐藏在碉楼内的羌人构成威胁,而羌人则可以有效地杀伤敌人,设计匠心独具。有的碉楼还辟有半地下室,可贮存粮食,还有*AT*460E5EB1A6FF4FBDBC37F7C15DECD50C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