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67114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5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文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高中古诗文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文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文复习学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壁赋复习学案一、解释重点字词壬戌I(XU宋神宗元丰五年)之秋,七月超(过了农历十五,指农历十六,望:农历十五),近(苏 轼自称)与客泛舟,游国(介词,在)赤壁之下(句式: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困(兴:起)。举酒 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zhd,这里指劝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 风月出,这首诗第一章有“舒窈纠jiab兮” 一语,与“窈窕”音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陋(一 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忤用(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圆(句式:状语后置)。值回(白茫茫 的水气)g (充满、弥漫)江,水光接天。 (任)Ei (一片苇叶,比喻小船)因(动词

2、,去、至!I)丽 (所字结构,如:往),g (越过)画(指广阔的江面)之翅(旷远的样子)。浩浩国(用于形容词词尾) 如|冯虚御| (ping冯,通“凭力乘;虚,太空;御,驾。)风,g (连词,表转折)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兴之所至,信口吟 诵诗经月出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于是饮酒乐甚,gg (敲着船边,指打节拍)闹(连词,表修饰)歌之。歌日:曜(zhd。一种划船 工具,类似桨)兮兰桨

3、(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击钢(指月光下的清波)兮园(逆流而上)遨 (江面浮动的月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幽(悠远的样子) 兮余怀(主谓倒装,我心里想的很远啊。),望亘|(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兮天一方J g (指与苏轼同游的人)有吹洞萧圄(定语后置句),冏歌I (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 依)而网(唱和)之,其声呜呜健I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展弱(形容声音 婉转悠长),不绝如陶(细丝)(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g (使动用法,使起舞)随(寡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

4、了起舞,使独(寡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g (深谷)之潜蛟,g (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 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 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词化用楚辞:“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上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 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苏子画(容色改变的样子),国(形容词作动词,整理)襟除画(端坐)闹(连词,表承接)问客日:“何为(即“为何”)其然(这样)也?(曲调)为什么这样

5、(悲凉)呢?)“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噩(曹操的字)之诗乎?画(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地名,今在湖北武昌西面),国(名词 作状语,向东)望武昌(今湖北鄂城),山川相圈(盘绕),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园(这地方)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周瑜)型(被动句,“于”介词,被。)?因(当)国(指曹操)破荆州,国(攻下) 江陵,顺流闹(连词,表修饰)困(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也,1g (zhiilii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旌旗蔽空,(斟酒) (面对)江,横凰(长矛)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当时所吟正是短歌行)。);圃(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在安”

6、,在哪里,宾语前置)哉?况吾与子,园 H (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江圈(江中小洲)(状语后置,在江边打鱼砍柴。),侣(名词的意动用 法,以为侣)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麋鹿,驾一叶(形容船小)之扁舟,举匏樽(用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圈(得当,正确)之。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 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

7、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 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 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 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 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 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

8、一段的“赂秦而力亏” 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 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 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国(改变)灭,何哉?国(结交、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匾I (起初、开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区I (名词做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圜(这)用兵之网(效果)也。(判断句式)至丹以荆卿为计,圈(才)阐(招致) 祸焉。赵尝五战国(和)秦,(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1g (两次),李牧

9、连回(使动用法, 使退却)之。情I (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圈(几乎、 将近)尽之际,可谓孰(智慧、力量)孤危,战败而亡,阚(实在、的确)不得已。恂画(以前 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寇I (没有出发),良将犹在,则胜负之阚(运数),存亡之 (礼数,“数” “理”都指命运),因(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 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 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

10、,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 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 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 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 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 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 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

11、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 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 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 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 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呜呼!回(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回(用)事秦之心因(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国(名词作动词,咽下)(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麻阈(积久而 成的威势)之所圜(劫持,胁迫)

12、,1 (名词做状语,每天,一天天)削回(名词作状语,每月,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因(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 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 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 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 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 国者无

13、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如果)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国(比)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国(自取下策)而圆(蹈,跟随)六国破亡之耐(旧事成例),是 又在六国下矣。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 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 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 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

14、地更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 如了,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一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 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 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二【一词多义】非:(绿皮书P336)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3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得:(绿皮书P374)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

15、则得城()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2此言得之(.)2此言得之(.)六国论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5此余生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8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三【句子翻译】.不赂者回赂者丧,圈失强援,不能独围。1 .思厥先祖父|,阚霜露,斩荆棘,回有尺寸之地。子孙网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 . 画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阚,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园矣。3 .燕赵之君,回有远略,能守其土,区|不赂秦。噩燕虽小国而

16、后亡,厮|用兵之效也。4 .赵圈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回,李牧连网之。网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回燕赵处秦革灭圈尽之际,可谓圄力孤危,战败而亡,阚不得已。7.画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园天下之奇才,并力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画也。8因国者无使为快阈之所劫哉!9豳天下之大,国而从六国破亡之睡,圜又在六国国矣。四【情境默写】.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的精辟论点。1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

17、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 北宋赂辽。2 .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六3 .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 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4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 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5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 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

18、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 件:。6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 11个字。7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 善,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8 .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9 .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1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17.六

19、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18.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1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想当年,, ,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五【译文】 六国的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 实力就要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灭 亡

20、的。(1)(没有贿赂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攻占取得(地盘)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 (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地盘,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 最担心的,从根本上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最)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 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 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

21、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那里)了割3)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诸侯国奉送土地越多,(秦国的) 侵犯他们也就愈厉害,所以,不须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至于发展到颠覆的结局,按道 理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不断,火就不灭。”这话是说 对了。齐国未曾贿赂秦国,终于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它)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 国灭亡以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4)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坚守国土,施行正 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

22、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国太子以荆轲(行 刺)行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5)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 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6)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 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能够爱惜自己 的国土,齐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 亡的道理,(从六国的方面说)应该能与秦国相抗衡,(

23、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唉!(7)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 合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啊!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 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8)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说起来,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也还有可以不贿赂而战胜它的趋势。(9)如果凭借 偌ru。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参考答案】二、一词多义答案非:1不是2不,没有3不对的,不合理的 4责难,认为不对得:1取得,获得2得当,正确

24、3应该4获得,取得5收获6通“德”,感激7得意,满足8能够,可以四、情景默写答案1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 .则必有我师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6 .是又在六国下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 .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9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0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2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1 .不赂者以赂者丧.与赢而不助五国也12 .暴霜露,斩荆棘。1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4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过秦论复习学案高二三部 张荣义2020. 5一、课文填空秦孝公据骰函(文化常识)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 (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举宇内,囊(名词作状语)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在)是时也, 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立法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文化常识)而斗(使 斗)

26、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一段:交待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括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状况,以及西河之战的大捷。总写孝 公的功业,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题目是“过秦”,但作者在开笔对秦之“过”只字不提,却反过来大写秦 之兴盛,写秦治国之策及其奇效。文笔气势强盛,既有排比又有对仗,兼以夸张,使用了赋的“铺张扬厉” 的手法。孝公既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取汉中,西(名 词作状语)举巴、蜀,东(名词作状语)割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 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致)天下之土,合从

27、(通“纵”)(文化常识)缔交, 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文化常识)者,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土,约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 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为(替,给)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 苏厉、乐毅之徒通(沟通)其意(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统率)其 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请)敌,九国之师(军队),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 (丢失)矢遗链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8、秦有余力而制(控制)其弊(弱 点,毛病),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因(介词,趁着)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第二段写诸侯各国与秦国对抗。这一段对诸侯是先扬后抑,写诸侯合纵缔交,罗致人才,共谋弱秦,极 力渲染其人才之众多,阵容之壮大,实力之雄厚,反秦攻秦声势之浩大,后写其不战自溃,一败涂地,既反 衬秦的势力强盛,也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对秦国则是寓褒于贬,以突兀之笔极写其扩张 壮大的雄势,既正面写出秦的不可战胜,为下段蓄势,表明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也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 异也”张本。及至始

29、皇,奋(发展)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文化常识)而亡(使亡)诸侯,履(名 词作动词,登上)至尊(帝位)而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名词作动词)取百越之地,以为(以之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交给)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名词作状语)筑长城而守藩篱(文化常识),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 马,土不敢弯(使弯)弓而报怨(仇)。于是(在这时)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使愚)黔首(百 姓);器(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省略句),销(销毁)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 弱)天下

30、之民。然后践(依仗)华(华山)为城,因(凭借)河(黄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面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可靠)臣精卒陈利兵(兵器)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 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又以暴力统治人民,国势虽至极盛,但隐藏着危机。先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铺叙了他的赫赫功业,接着写为永保江山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焚百家之书的愚民政策,脚名城、杀豪杰、 销兵器的弱民政策,以及以华山、黄河之险护卫帝都等,以暴政为能事,唯独放弃了 “仁义为“攻守之势 异也”的根本原因是“能否施仁义”这一中心论点张本。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

31、涉瓮(名词作动词,用破翁做)牖绳(名词作动词,以草绳系)枢之子,氓 隶(下层人民)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 行伍之间(省略句),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兵器),揭竿 为旗,天下云(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集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那样)应,赢(背负)粮而景(通“影”,名词 作状语,像影子那样)从。山东(靖山以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使亡)秦族矣。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秦朝灭亡。先写陈涉的地位低微,才干不足,缺乏号召力,用低衬写法极写陈涉的平 凡:论出身、论才能、论军队、论武器、论旌旗都没有图举大事的条

32、件,与秦始皇一 统天下,“威振四海”、“余威震于殊俗”的盛势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其抗秦的结果出人意利“亡秦 族矣”。这实际告诉我们仁义不施使天下勃力抗秦,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示做了铺 垫。且夫天下非小(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像以前 一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话(锋利)于钩 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方法),非及向时(以前, 先前)之土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

33、同 *年而语矣。然秦以(凭借)区区之地,致(招致,达到)万乘之势,序(招致)八州(文化常识)而朝(使朝拜) 同列,百有(通“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起事)而七庙(文化常识)骡,身 死人手(省略句),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五段写贾谊对秦国过失的评论,说明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首先回应篇首,指出秦朝势力依旧,江山依 旧,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不在于军力和地理优势的丧失。然后呼应第二段,把陈涉的地位、才能、装备、 谋略等与九国作了详细的对比。再转入对秦自身的分析,秦从开始强盛到统一天下再到历经“百有余年”的 辉煌,最后却“一夫作难而七庙痛”,自然

34、地提出“何也”的设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作者以递进式的对比提出设问,最后以答问作结,点出中心论点。二、一词多义度(绿皮书P335)1 .摩量衡2 .内立法困,务耕织3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繁大4 . 一夜圉镜湖月5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6 .度|我至军中,军乃入7 .秋月春风等闲圜8.常有大困,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亡(绿皮书P352)1追回逐北,浮尸百万2秦无回矢遗镶之费,天下诸侯已困臭3而吞二周而回诸侯4从径道回,归璧于赵5河曲智叟回以用三、重点句子翻译:1因是时也,商君园之,同立法度,图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国诸侯。2秦有余力而嗣其阐,追亡逐阳,伏尸百

35、万,流血圜橹。国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然后阈华为城,国河为池,据亿丈之城,闹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囿臣精卒陈利 其1而谁何。粮而景从。4率疲弊之卒,圈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园,揭竿为旗,天下园集酬,5然秦冈区区之地,回万乘之势,回八州而阚同列,百囿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 湎B而七庙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情境默写L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2 .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两句是,。3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

36、固守的语句是:4 .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o.贾谊用“,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 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5 .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过秦论中则表述为:6 .过秦论中陈涉与秦始皇有多处对比:地位出身:陈涉“, , ”与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2)军队素质:陈涉“”与秦始皇“良将、 信臣、精卒”;(3)武器状况:陈涉“”与秦始皇“劲弩、利兵”。7 .过秦论中陈涉与九国有多处对比:地位出身:陈涉, ,与九国“君主”;军队数量:陈涉“”与九国“百万之众”;军队 素质:陈涉“”与九国“名将统率”;武器装备:陈涉“

37、”与九国“钩戟长钱” 10.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 , ?,借言秦过失,为汉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1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方)“,、(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12 .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3 .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 往行人的情景。14 .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15 .过

38、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简陋的两句是“, 16 .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过秦论中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孝公在国内和国外采取的一系列措,O.过秦论中写在秦国势力的威逼之下,诸侯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来招致天下士人。17 .过秦论中写六国无论在土地数量和军队数量上都远超秦国,六国曾经,来 攻打函谷关。18 .过秦论中当秦人开关迎敌时,九国军队却 ,致使秦国兵不血刃就夺取了天 下:,。五、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增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 (秦孝公)

39、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 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 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 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 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

40、,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 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 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 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 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 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 有剩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

41、的血液可以使盾牌漂浮。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 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 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 葫芦做成的酒器)以相圜(属Zhti,这里指劝酒);寄蜉蟾(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 人生短促)于(介词,在)天地,渺沧

42、海之一粟(米粒)。哀吾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须臾(片刻, 形容生命之短),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I长终I (长久存在)。知不可乎I骤得I (屡次得到), 托丽(余音,指箫声)于悲风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 为其然也“现包,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通过主客问答,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 一个方面。苏子日:“客亦知国(指示代词,那)水与月乎? g (往)者如厮I (这,指江水),而未尝隹I (流逝

43、)也; g (满) (缺)者如幽(那,指月亮),而卒(到底)莫噩(消减和增长)也。盖(表假设语气)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而又何羡乎(“羡何”宾语前置)? 叵到(句首发语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囿(如果)非吾之所有,园(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g (这)(现在说的“自然”)(zang,出自佛家“无尽藏海”(像海能保罗万物)也,而吾与子之所共国(享有)。(这是自然 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44、,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 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 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噩(菜肴和果品)g (已经)尽,杯盘朝(凌乱,也写作“狼藉”)。相与 枕藉(jiS相互枕着垫着)乎舟中(状语后置),不知东方之丽| (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

45、而至于忘怀得 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二、一词多义而(课内+绿皮书p361)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固不知其所止今安在哉/质|卒莫消长也.扣舷闹歌之/倚歌闹和之/吾尝终日闹思矣2 .正襟危坐闹问客/羽化闹登仙/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闹破之.侣鱼虾质|友麋鹿/劳苦圃功高如此3 .某所,闹母立于兹.君子博学闹日参省乎已4 .今以秦之强闹先割十五都予赵.予亦悔其随之闹不得极夫游之乐5 .籍吏民,封府库,同待将军.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固征一国者。6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闹巨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 拉弓射箭来报

46、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 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 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面临深不可测的黄河, 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 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 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系户枢的贫 家子弟,是氓、

47、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 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土 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 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 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 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 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 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