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624491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视角,有的学者是从教学模式角度予以探讨,有的学者从人才培养角度进行探索,有的学者从办学模式角度加以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对当前发表的文章与讨论的话题中对“产学研结合”、和“产学合作”等术语的内涵进行一些必要的界定。 产学研结合与产学合作的概念。 产学研结合与产学合作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产学研结合既涉及到宏观和认识层面的研究。例如,教育对物质生产过程的影响,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环节和联结点;教育过程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系,教育与消费的关系等,理清这些问题,对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学校类型等

2、)、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观念、办学育人定位等)、专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三个层面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学研结合也涉及到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例如,采用什么途径、形式和模式实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采用何种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采用什么样的机制保证产学合作的运行,实施产学合作需要哪些内、外部条件等。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现行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实践。它涉及到指导思想、策略研究、项目洽谈、方案落实、关系协调、成果共享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如

3、企业在学校建设实验室推广新产品、新工艺,学校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二是产学双方合作培养人才(包括培训教师和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产学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产学研结合的具体操作。 一、对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性思考 1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不是教学局部环节的改革,而是涉及整个办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不能将产学研结合简单地认为是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探索,而应从 高职院校的职能角度去认识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导向功能 。所谓目标导向功能, 是指产学研对高职院校实施竞争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为企业提供满意服务目标所具有的价值取向

4、。从根本上说,实践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导向功能的 核心要素 。为此,在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实践中,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调整和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使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利益内驱的需要,也是其本质属性的外在规定。总结实践经验,应该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导向功能是支撑和维系高职院校竞争发展能力与学生就业目标的 关键性因素 ,也是协调学校与企业利益的 主导机制 ,因而也是协调产学合作双方矛盾冲突和利益分配的 依据 。 目标导向功能的内核在于,为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各个具体目标而展开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对高职院校来说,其具体表

5、现为改变办学观念、界定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人才市场意识、优化专业设置、进行技术教育与技术服务、科学调配教育资源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学校更应增强自主办学的意识和办学的活力,了解社会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企业、社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取智力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选择录用高职毕业生。产学研目标导向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 (一)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 探讨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对于高职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提出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命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创建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政

6、策与法规对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提出了方向性要求;现行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明了知识和技能在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作用和价值。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更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

7、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教育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育人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党和国家对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提出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

8、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为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以此改变产

9、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彼此独立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 现行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的能力视为资本,这种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在资本要素(物质、货币、人力)的相对关系中,人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其基本观点是,从对人进行投资,来增强企业自身素质的能力。这种对人的投资,包括与学校一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毕业生、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S.W.舒尔茨(美)研究了教育对个人所得和国民收入的贡献。指出:“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结果,它们和其他人力投资

10、结合在一起,是造就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他更断言,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其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 人力资本理论已证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是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其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二)产学研结合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以上产学研结合理论基础的初步讨论,在总结以往产学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产生了如下的认识: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产业属性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非义务教育的高职院校 ,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产业属性逐渐明晰。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形成,学生

11、及其家长也逐步认识到教育投入与收益的关系,学生以教育消费者的身份进入教育的中心位置,通过在校学习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打好全面发展基础。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属于实施精神生产过程的产业。按照三次产业结构理论,教育列属于第三产业。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把职业技术教育也列入对外开放的“教育服务”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既为受教育者提供国民学历证书,又能获得执业或岗位资格的教育,因此,更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 2 产学研结合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确立,将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的企业和追求培养高

12、质量人才为首要任务的学校,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上更趋一致。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了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共同内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规律、供求法则、竞争机制,对教育活动的渗透、互动和制约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 产学研结合的结合点 产学研结合是由教育界和企业界这两类相互独立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组织实施的,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目标、任务和利益,双方的结合点在哪里?产业经济学原理表明,技术和人才是构成两类产业要素的重叠和交叉,是两个产业之间联结的根本纽带。因为,产学双方要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利益追求,必须具有能满足其产业优化活动的要素,并具有把要素

13、有效组合的机制; 4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平台构建 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所构建的平台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的结合为切入点,以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校外规模企业为主要教学场地而构建的。在这个平台上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使学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熟悉生产工艺、掌握专门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素质,成为具有适应岗位需要或具备就业资格的人才。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建立在技术教育平台上的人才培养过程,由于这类教育依托行业、服务地方,办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14、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其教学运行模式也存在着多样性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既是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因此,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必须遵循、体现这一规律和要求。(三)现行政策环境下促进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机制研究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申出来,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0)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是由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也将随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而发展完善。 在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系统的组成要素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政府三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

15、合运行系统的主体部分,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建立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则是必不可少的保证。在 现行政策环境下,建立促进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机制 首先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的强劲动力,建设政策性动力机制目前尚有一定的困难。二是我国是一个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因此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发展高职教育事业是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一项现实任务。三是我国是一个具有“重理轻实”、“重知识轻技术”深刻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因此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制度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一

16、项重要的针对性改革。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教育任务靠传统的学校教育已不适应,因此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锻炼培养是一条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途径。 同时,产学研结合涉及到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与政府各方面,为了正确处理产学研结合各方关系并促其健康发展,建立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人才培养原则。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育人为主,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7、。 二是双赢原则 。就产学研结合来说,要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具体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过程中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在主动适应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只有产学研结合的各参与方都受益,这种结合才有可持续性,因此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及原则,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 1 动力机制 即建立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供求关系与价值规律,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供求

18、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动力来源。从学校角度进行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进行分析,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构成三对供求关系。在三对供求关系中,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是人才和技术。从需求角度看,企业需求的是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职人才和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学生需求的是获得优质教育服务,打下能够顺利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基础;学校需求的是培养合格人才、进行“双师”培养、技术研发的基地和技术服务的对象。从供给角度看,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指导者和就业岗位,为教

19、师提供技术研发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成果与服务、合格毕业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学生能为学校提供培养对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反映各自价值取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符合程度,决定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政府在产学结合运行中,通过政策、法规、规划、评估,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2 运行机制 即建立协调、调整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的协调程度,是产学合作顺利运行的基础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特别是在校

20、外实践教学环节上,运行安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教学计划的实施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产学合作能否顺畅、有效的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在政府层面上,目前主要是通过向社会公布就业率、控制招生计划和核拨教育经费等政策与法规来指导、规范、协调和评价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行为。在学校与企业层面上,建立一定的产学合作组织形式,签订学校与企业双方约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规定参与方的任务、权利、义务和争议仲裁办法,从而保证产学合作稳定、有效的运行,实现“双赢”目标。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在研究与实践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重点

21、和难点问题,目前正处于探索之中; 3 评价机制 即检验与评估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有“软”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从现行的政策、法规来分析建立评价机制的可能性,目前具有较大的困难。核心问题是作为主要办学者的各级政府由于财

22、力不足,尚难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另外,作为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评价机构也因囿于教育发展水平而处于孕育期;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对待产学合作问题的态度上,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一头热、另一头冷的局面(经济发达地区情况要乐观些)。从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来分析,目前在产学合作成效的评价方面主要利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就业率排行榜”这两项指标体系。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多方参与的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的建立仍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努力。二、我院近十多年来产学合作的四个阶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近十多年来的产学合作过程,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职教育从政府计划职能由强到弱,市

23、场机制从弱到强为主线的发展轨迹,从中也见证了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探索精神并揭示出许多值得为之继续奋斗的课题。总结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多年来产学合作的进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利用行政力量,协调产学双方利益在八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初,政府行业部门对企业仍具有相当的调控权力,我院当时作为由政府行业部门(江苏省机械工业厅)直接领导的学校,在学生下厂实习、聘请企业少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等方面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的学校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个时期,学校的相当一部分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验仪器仪表从企业无偿调拨;而企业则通过政府行业部门下拨的平价

24、材料、优先获取工程项目、无息或贴息贷款等从中得到补偿。这种行业办学所显示的优势,今天在一些垄断性行业所举办的学校中仍可见到。(二)以人才需求为动力,校企开展产学合作在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随着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行业部门对企业的调控力度减弱,原来带有行政命令色彩的“下厂生产实习”产学合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怕由于接纳学生下厂实习而造成“安全事故”、“搞坏设备”、“影响产品质量”和“商业机密外泄”等而不愿意多接学生来厂实习或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产学合作,使学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另一方面,企业由于规模发展、产品更新等方面的因素,急需“留得住,用得上”的

25、高职毕业生充实生产一线,参与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和务实;而教育规模的计划性制约,使毕业生指标成为学校与企业进行“双赢”合作的重要因素,产学合作从学校方来说具有一定的“计划”优势,但学校在对企业的选择方面则受到一定制约。有些发展速度不理想的企业对产学合作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仅靠“情面”请求企业给予支持也只能是“一次性”的做法。(三)建立“工业中心”,缓解了产学合作范围紧缩的压力 九十年代中后期产学合作的进程明显受到影响,随着政府行业部门职能的进一步弱化,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确立,学校的“计划性”思维方式难以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但在这个阶段,国家教育行政部

26、门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增加学校的教育经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使学校开始有能力逐步建设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训练中心(我院称“工业中心”)。一些原来依靠企业进行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校内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缩的压力;与此同时,学校开始探索在市场条件下与企业进行“双赢”的产学合作机制。(四)借入世东风,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产学合作九十年代未以来,随着政府行业部门的撤消,我国加入 WTO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理念和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发展自己、探索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新思路已成为企业、学校实实在在的行动。

27、校企双方在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1. 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引入到生产一线,企业的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一线的职工需要更多地了解与掌握数控机床、 PLC/单板机 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有些企业根据国家、省和企业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对职工提出了上岗的职业资格要求。为此企业委托学校为其培训职工。该项工作既使企业的职工素质得到了提高,又使职工在企业分流中获益。如全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公司,投资 30多万元建立无锡职业技术学校海尔培训中心,为南通、苏州、无锡和常州四市 2000多名海尔维修服务点职工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服务;一汽锡柴和无锡油嘴油泵研究所委托我院为其职工进行数控技术

28、方面的培训;无锡通用机械厂、无锡第二轴承厂、红豆赤免马公司等企业委托我院为其干部及部分管理人员进行 6S管理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服务具有内容新颖、符合实际、不脱产、受培训面广的特点,而且能很快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效益较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 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江苏制造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占 98%以上;无锡市企业中,职工人数不足 200人的占无锡企业总数的 97%。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管理水平不够理想等问题。中小企业除了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外,一般与名牌高校打交道比较困难,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名牌高校的“视野”有一定的差距。而我院在技术应用

29、与推广方面的生产工艺和工装、设备调试与故障诊断等方面恰恰具备了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优势。学校充分利用其师资、信息、知识、技术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解决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如机械系的师生为无锡叶片厂解决了 23万片“十三万千瓦发电机组飞轮叶片”的生产加工任务;机电系教师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三维以上零件加工难题,如“增压器壳体”、“涡轮”、“模具的型芯和型腔”等工艺问题;电气系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了 YG701缩水织物试验机、 WSKP恒温控制器、 PLD温度控制器、 WY571磨擦刷洗机、走氟组从通讯型空调控制器、走水再现兼容控制器、断路闭锁器等;信息系教师在企业

30、局域网、医院管理软件、学校网络设计、布线与调试方面开展了技术服务工作。通过这些课题项目的合作,校企双方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3 争取企业捐赠,宣传企业形象 企业产品与经济效益有个市场份额问题,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内外企业,将占领长远的更广泛的市场作为一项长期投资来规划与建设,他们的具体做法之一是向学校赠送实验室或赠送仪器设备,以此在未来的技术型人才中扩大企业影响。如德国瓦尔特刀具公司向我院数控专业捐赠价值近 20万元各类数控机床专用刀具并签订产学合作协议;沈阳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合作,该企业赠送学校数控系统并要求学校作为江浙沪

31、三地的产品推销与售后服务单位;无锡威孚公司向我院赠送三台加工中心支持我院的数控专业建设等。我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企业来校进行实物投资,通过设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区、以企业名字命名学院路名、在新闻媒体上宣传企业等途径宣传企业形象等,使企业将学校作为实施竞争战略的阵地之一,在此过程中也扩大了我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4 企业在人才培养与接纳毕业生等方面与我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我院积极参与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满意服务。一是从制度建设上为企业提供培养合格人才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请合作企业派员参加我院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为我院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内容更

32、新等方面提供咨询。二是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满足企业用人波动性的要求。当企业遇到突发性生产高潮而需要学校支持时,允许工学交替,平抑就业市场的需求波动。三是全面开放,满足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我院根据合作企业需要,努力为企业职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承接企业教育社会化的任务。四是利用我院拥有的教育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合作企业的职工子女提供各级各类求学与就业信息,从而增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亲和力。 企业反哺我院高职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合作企业首先是派员参加我院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并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等方面提供最新信息;第二是作为我院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进行认识性实习

33、、顶岗实习和承担部分毕业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第三是来校介绍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技术,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第四是接纳毕业生就业或提供企业近期用人指标及用人要求;第五是为在校生提供部分奖学金等。 目前与我院正式签约的企业达 60多家。 由于我院 采用了“市场占有率式”的毕业生就业策略和以此为反馈信息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机制,在教改信息获取方面以学生处和各个系部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为基础,认真听取无锡、苏州和昆山等近 300 家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我院 70% 的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就业)的意见。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在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及由此派生的职业岗位(群),灵活设置新专业,改造、调整了

34、原有部分专业的服务方向,妥善地处理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与学校专业要求相对稳定的关系;遵从“宽窄并存”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科技知识的广泛性与专业人才专门性之间的矛盾,专业设置与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吻合并适应无锡城市建设的需要,从而优化了专业结构。与此同时,学院在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技术开发、开展教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使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由于专业设置适应了 企业的 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学生在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自觉形成服务社会化大生

35、产的意识、乃至培育创业意识等方面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学院为企业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江苏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最好的, 2004年学校受到“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的表彰。 三、对我院现行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近十多年来的经历为经验总结、模式提炼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础和具体案例。(一)我院产学合作模式分析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有多种模式,如以“海尔”集团投入设备和管理软件,我院投入场地和师资,培训“通苏锡常”四个城市海尔维修服务部门职工的“海尔模式”;企业投入部分资金和生产订单,

36、我院投入部分场地和技术人员,由学生进行电子线路板生产的“外贸订单生产模式”;以我院“工业中心”场地、设备、教师和部分学生为主体,中小企业上门求援解决技术问题和生产问题的“工业中心模式”;但实施面最大的还是我院学生利用在校最后一个学期( 0.5 年)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产学合作“ 0.5 模式 ”。为了便于归类总结,我院的产学合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职工培训的“培训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难题攻关、产品开发、产品展示与企业形象宣传等方面的“服务模式”等等。当然,“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院产学合作最重要的方面。分析以上这些“模

37、式”,其基本要素为:1 产学合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针对学校、企业在人才和技术这两个共鸣点上遵循市场法则,互利互惠,实现“双赢”。2 合作目标 以实现某些(含某个)合作项目为目标。如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论证、学生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建立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职工培训、技术改造与开发产品等。3 合作主体 学校方可分为系及专业二个层面的相应组织;企业方为公司(工厂)、车间等二至三个层面的组织。4 合作资源 学校方:师生、实验和实训场所、技术成果、学院品牌;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指导师傅、生产现场、一定的经费补贴、企业品牌。5 合作机制 合作双方以法人代表名义(亦可授权学院

38、部门与企业对口部门)签署协议,声明各自的权力与义务及协调方法。6 合作策略 产学合作的策略关键在于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整合。作为学校方要改变从原来关门办学的就教育而教学的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柔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的合作。我院为保证产学合作的成功,进行换位思考,尽量为企业提供合作上的方便,如在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项目确定等方面通过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活动来听取企业的意见;在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开设讲座方面以企业的时间表来执行;在企业选择毕业生、职工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先权等等。入世后企业的经营理念较以前有了不小的改观,尤其是企业形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战略投资理念开始付诸实践;

39、由于外资的大量引入,外企在与学校的产学合作,起到了榜样作用和竞争作用;企业在毕业生的管教、管学、管饭、管少量的经济补贴等方面起到了规范产学合作的实施并在学校和毕业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二) 对我院现行产学合作 0.5 模式的研究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使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一种教育形式。 根据我院多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安排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 0.5 年)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产学

40、合作“ 0.5 模式 ”,是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例。1 “ 0.5 模式 ”的内涵 “ 0.5 模式 ”在我院已有 8 年的实践经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去企业进行半年的毕业实践。它的由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毕业实践的提出: 高职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称毕业设计,其要求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基本要求,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一个项目的主要设计工作(或毕业论文撰写),使学生受到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许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内涵更为丰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理论技术基础和技

41、能及职业素质。同时,人才市场对学生就业提出“提前上岗,尽快适应”的要求;许多企业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出现了一些高技能生产岗位缺员的严重情况。这些,使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已不再适应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现实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高职教育怎么办?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既要体现教育层次上的高等性和教育类别上的职业性,又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而,学院将这一环节定名为“毕业实践”。基本要求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边顶岗实习,边完成一项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实施、技术操练和生产管理工

42、作,使学生受到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毕业实践中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主要环节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学生、学院和企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可以相互穿插、有机结合的。 2 毕业实践的实施 毕业实践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毕业实践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取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从设计到施工的管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了解产品在设计、加工、调试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学会本专业的岗位操作,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工程技术素质,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毕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实践的内容原则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也可依据社会的需要、本人

43、的特长与爱好进行适当的调整。毕业实践的要求:学生在毕业实践期间,按企业的要求,准时上下班,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分配的岗位上虚心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师傅学习,向生产实践学习,了解企业有关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检测手段、生产特点及组织管理知识。要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同时在实践期间应把每天接触到的情况、体会、收获记录下来。在实践结束时,写出实践总结,字数不少于 5000字。在毕业实践期间,师生须定期实行互访。毕业实践结束后,学生所在实践部门需出具考核结果和是否接纳学生为企业新员工的书面通知。 (三)“ 0.5 模式”的基本特征 “ 0.5 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四个“有利于”为基础 即

44、: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就业富民工程、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的落实、有利于企业得到满意的员工。2 以学校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的多层多样合作 由于全校性的实施“ 0.5 模式”,使同一企业接受同一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生进行顶岗性质的毕业实践活动;由于接受毕业实践的企业众多,不同大小和类型的企业的提供的实践岗位不一(从设计部门至生产一线操作岗位),故呈现毕业实践的多样性局面。3 是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的合作教育 “ 0.5 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是其它合作项目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学校与企业为此十分重视其实施过程,这也为解决实施过程

45、的矛盾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与制度基础。4 以毕业生“市场占有率”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合作企业选择原则 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借鉴企业推销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的做法,每年与无锡、苏州和昆山的近 300 家企业进行联系与合作,并逐年拓展一定的百分比。合作企业有采用契约形式,有采用松散但有信誉的合作形式,也有的完全是企业对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的向往而进行的合作。(四) “ 0.5 模式 ”简评1 运行机制 在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学校按照管理制度进行 毕业实践的管理。 其内涵是毕业实践实行定人指导,学生参加毕业实践前,所在系部、教研室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岗前指导;凡在企业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需

46、本人申请,认真填写毕业实践审批表并征得家长同意签字、接受单位同意盖章、经系部批准,方可进行;学生在毕业实践期间,应在企业顶岗上班,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师生在实践期间联系与指导不少于 5次。接受学生实践的单位,指派厂方技术、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期间的管理要求与企业职工一视同仁,企业在毕业生实践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鉴定。在企业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在实践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核表,连同毕业实践总结材料,于当年 7月 1日前送达指导教师,逾期不交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毕业实践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综合考核情况、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实践单位鉴定意见等给出成绩,最后由教研室主任综合平衡后确定,成绩分合格、不

47、合格两种。 2 管理模式 在校企双方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情况下,信誉机制使管理模式变得相对简单。 “ 0.5 模式”实质上是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当毕业生在毕业实践期间出现问题,而企业尚难处理时,学校采用“抱回来”的办法予以解决。这种管理模式经过 8 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3 适宜性分析 ( 1)毕业生质量得到保证。 传统的毕业设计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教室中完成,虽然题目也尽量选自企业,但由于企业生产运作方式、工作环境氛围等方面的不同,学生较难体验岗位工作的特点。采用 “ 0.5 模式”后, 毕业实践的课题能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使课题的实践性落到实处,使毕业实践成为从学校到企业的绿色通道

48、,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快速、有效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毕业实践的针对性是保证毕业实践质量的重要条件。毕业生在企业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教育,所选课题和所受的训练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从根本上保证了毕业实践、第一就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结果中也证实了 “ 0.5 模式”能保证教学质量。 ( 2)学校办学成本下降。 由于 “ 0.5 模式”占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从而使学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压力减小,教师也有可能在“ 0.5 ” 期间开展教学科研、产学研活动,事实上取得了办学效益。( 3 )企业广义效益见好。 如果仅从企业在 “ 0.5 ” 期间为学校作出的投入与产出(得到满意的毕业生)分析,企业可能在直接的经济效益方面并不会实现利益最大化。但企业与学校签署的产学合作协议是综合性的,包含了职工培训、技术合作、企业形象宣传等等其它方面的得益,故 综合效益仍占主导,产学合作确实实现了“双赢”。 四、从学校角度对产学合作功能的思考 有些专家认为:产学合作具有层次性。位于最低层面的是校企双方围绕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些课程进行合作。中间层面是校企双方围绕某些合作项目进行合作。最高层面是校企双方双向主动介入,实现投资体制上突破,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进一步形成人力资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