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课《〈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1课《〈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6.1课 老子四章羔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对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当:连词,只有其:代词,它者:助词,的(人)而:连词,表修饰当:连词,只有其:代词,它者:助词,的(人)而:连词,表修饰A.当其无,有器之用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D.民之从事,常于儿成而败之 2. (2021 .江苏.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其无,有车之用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3. (2021福建三明一中高二开学考试)以下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4.以下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 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 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缺乏取的。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
3、”“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比照,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开展而来的道理。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 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自伐者无功:讨伐自矜者不长:夸耀自胜者强:强壮自知者明:知识自伐者无功:讨伐自矜者不长:夸耀自胜者强:强壮自知者明:知识A.蜒埴以为器:黏土 B.跨者不行:跃、越过C.日余食赘行:同“形L形体 D.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6 .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蜒埴以为器B.死而不亡者寿C.当其无
4、,有车之用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A.蜒埴以为器B.死而不亡者寿C.当其无,有车之用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为哪一项()强行者有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民之从事 跨者不行勇那么冠军,威能振敌 A. B. C. D.8. (2021 .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中)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自伐者无功A.此五霸之伐也B.十年春,齐师伐我C.坎坎伐檀兮D.平伐其功 9.(2021 .福建.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二期中)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
5、异义词的一项为哪一项()A.民之从事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跨者不行 10. (2022.四川.阖中中学高二期中)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o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入 生的准那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 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 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 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
6、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o中华民族敢干、乐干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 使他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局部。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 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 口已经到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艺 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 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长 安 O袁行需中华文化精神 11.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
7、,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9 o(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开展而来的句子是:, O(3)老子以“,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 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O(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别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培优第二阶一一拓展培优练课内重点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8、,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S/XZZZW/?ZZ1ZZZXZXZXZXZ1VrZXZ1ZZVrVZZZSZZ1XZZXZ1WXZ1X/ZWZ1ZZ1X/ZWN/WVZ/zszwvzwvzwxzwwzzz/zzzzzzwwzszzzzz/zwz(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日余食赘行,物
9、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蜒埴以为器蜒:揉和C.企者不立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12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 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 低头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螂生”等
10、。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 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开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 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 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的“造是跨出一脚。14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 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
11、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 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课后拓展阅读(2021.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
12、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那么 驾,不得其时那么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假设虚,君子盛德,容貌假设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假设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 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矮。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
13、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僚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 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那么然儒学,儒学亦纯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7.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修
14、道德修:修饰B.君子盛德,容貌假设愚盛:高尚C.因家于齐焉家:安家,居住D.世之学老子者那么细儒学细:排斥18.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19.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
15、互为表里 的,所以它又叫“表字”。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那么罔”的“罔”即 此意。C.矢曾,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2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 向,表达了老子的无为思想。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 表。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
16、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 都。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僧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 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良贾深藏假设虚,君子盛德,容貌假设愚。(2)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22.选文中,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
17、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 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 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 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 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假设是二者而不以与民,那么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
18、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那么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那么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假设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 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假设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缺乏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 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日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 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 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选
19、自苏辙集)2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B.故宁委之于利委:交付C.而无憾于其上憾:遗憾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劝:勉励2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假设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 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
20、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 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 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 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26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假设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那么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 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2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那么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