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研究.docx(9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研究结题报告沛县栖山镇后孟小学 赵文杰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改变人们的观念,走出这些误区,根据学生生理、心
2、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在此研究中寻找到小学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较好的教育方式。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模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2、研究内容:1.小学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2.小学生心理健康群体辅导的方法和途径;3.小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三、研究原则:1、
3、整体性原则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次实验班全部的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都应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在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2、发展性原则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也处在发展之中,这就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发展性教育模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着眼点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3、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遵循差异
4、性原则。不仅要尊重个体差异,还应尊重年级差异。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还可分类进行指导与教育,如离异家庭的子女或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心理教育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游戏,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四、研
5、究的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团体抽样的方法,确定如下班级:低年级二个班学生(班主任)中年级二个班学生(班主任)高年级二个班学生(班主任)2、研究方法:(1)实验法:分别在低、中、高段年级用科学方法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个案研究法:整理典型个案实录,作出分析评点,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3)调查法:问卷、座谈、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效果;(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5)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心理有关方面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7)课堂渗透法;在学科
6、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的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3、研究策略: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和结果,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突出活动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既面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立足实践。本课题研究过程采取开放式设计,动态式控制,分期分批收获研究成果的策略,开放式设计:研究方案的制定,充分听取专家、领导和各位教师的意见。动态控制:边实施边研究边修改,不断完善。分期分批收获科研成果,注重研究过程的不断总结和提高,注重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和推广。五、研究进程(一)准备阶段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学习理
7、论,收集资料研究修改并完善实施方案。(二)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准备,并做好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测试工作,确定研究对象。第二阶段: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分析、小结等工作。(1)有计划地在课堂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做好各项周围环境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2)做好心理咨询室的个别咨询工作,选取案例作重点观测,写出案例报告;第三阶段:在继续深入实验的同时,注意收集资料,分析研究。(三)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鉴定。六、预期成果:1、相关的调查报告;2、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3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4、有关的
8、典型个案研究案例;5、结题报告。七、研究的动态描述:(一)我们的调查:为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我们在实验研究开始时就用团体抽样的方法确定了研究对象,每个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然后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把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心理检出率比较一下,在这实验前的阶段,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检出率相差不大。从各方面心理检出率来看,学习焦虑稍高于其他方面的焦虑。具体分析:1、学习焦虑:学习焦虑问题稍为严重,学习焦虑的学生达22%左右,稍高于一些专家提出的1020%的比例。高、低段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高于中段学生,低年级学生由于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来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心理一
9、下子难以适应学习,因而会出现较高的学习焦虑。中年段学习焦虑水平最低,而到了高年级又有回升,是由于学习内容逐渐加深,而且面临毕业考,再加上择校的压力,父母的催促,都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会促进学习。过分的学习焦虑是由于那些学生成绩不好而受父母和教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尤其当学生认为学习成绩的评价威胁到他的自尊时,学习焦虑会格外严重。学习焦虑会对一些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如自卑、敏感、疑心重、封闭等。对学生焦虑过强的学生,除了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外
10、,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家长和教师应当尽量减少对他们的斥责,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学习焦虑是一种心理问题,而许多家长和教师将学生的厌学视为一种思想问题而非心理问题。思想教育的结果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对患有学习焦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他们做朋友,倾听他们的苦恼,平等地与他们交流,特别是要为他们“减负”,改变学习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人际焦虑倾向:在校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0%左右,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人际焦虑。调查发现,女生焦虑问题比男生多一些,女生比男生更焦虑的原因国内外曾有不少研究,如国外许多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
11、,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更高,女生的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因此女生想得较多,焦虑水平也较高。女生比男生更为焦虑还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女孩子虽然观察问题较细致、全面,但也较斤斤计较,并且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女孩子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不如男孩,都可能使女生产生比男生更重的焦虑。对于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对于大部分学生,要利用各科教育,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发展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3、孤独倾向:调查发现,我校有孤独倾向的学生较少些,占被调查人数的5.2%左右。我校大部分
12、学生都是乐群的,特别是中段学生,经过小学几年的集体生活后,越来越合群,孤独倾向很低。孤独倾向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躯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对于个别有孤独倾向的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表达彼此的关心和友爱,满足他们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在群体中对快乐的追求。4、自责倾向:有自责倾向者占被查人数的6.5%左右。这些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经常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管教,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受到同学的嘲笑等有关,对自责
13、倾向强的学生应当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受到承认的欲求。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的人的爱的不安。如果学生有过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的经历,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沟通家长,减少对他们的斥责和限制,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5、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4.5%左右。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过敏倾向的人有一点事就放不下心,对周围的事和家人特别敏感,决定事情不果断。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对于这些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我们要从指导家长开始,从调整家庭环境入手。另
14、外,要开设学校心理咨询室为这些学生进行有关人际脱敏主题的心理辅导。6、身体症状。有4.3%的学生有超过正常范围的生理上的反应,相对而言,中、高段学生比低段学生少。身体症状经常表现为一些不良生理反应,如出汗、头昏、头痛、呕吐、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疲劳等症状等。这些身体症状并非全由生理上的病因引起,与焦虑有很大关联。小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时,对身体症状直接进行治疗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解决其真正原因焦虑,即帮助他们正视焦虑,提高克服焦虑的勇气,找到焦虑的原因。先消除焦虑症状,身体症状才能彻底根治。7、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在调查的学生当中,在恐怖倾向
15、和冲动倾向的学生占10.2%和8.4%。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成胆怯的性格。小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我们要沟通家长,让家长和教师都减少像救世主似的过分保护和过分约束,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冲动倾向者表现为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心理不健康。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正确对待冲动,同时教给他们克服冲动的正确方法,如注意转移法,心情调节法,情绪宣泄法等。(二)我们的实验:1、根据以上测试结果,我们做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
16、于对照班,像往常一样不开健康教育辅导课,照常进行学习、生活。对于实验班,我们有计划地做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待实验结束后,再检测实验结果,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在实验班,我们实施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1)以心理健康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化,其中心和主旨是面向全体小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实效性,我们在实验班开设每周一节的“小学心理辅导课”。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中小学
17、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和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的、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素质培养。这套教材分年级编排,教材内容较符合小学生实际,比较适用。于是这成为我们根据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固定性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有时也针对学生中突发性的一些心理问题设计临时性的辅导内容。(2)我们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安排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
18、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我们课题组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模
19、课等活动,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最佳教学方式。下面是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理解父母,学会沟通内容提要:通过给父母做家务、与父母座谈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并同时促进学生作文的人文内涵。关键词:沟通、做人与作文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与家长沟通。通过交流提升作文的思想高度,培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风和关爱父母及他人的做人原则。活动理论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7月发表一篇报告中所指出:“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人,学做事,学会与他人生活”。“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关心,学会相处”。活动背景: 升入
20、高年级的学生,正经历着身心变化,他们与家庭父母关系也不同往昔,学生更多的是想独立,划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父母基于对子女期望,导致对子女的过分的关心和约束,所以进入高年级学生,不愿意跟父母讲心里话,不听从父母话,甚至顶嘴吵架,于是亲子的爱随着冲突增多,代沟的加深而疏远、淡化。 活动准备:1、准备表现亲情的系列文章,每小组一份。2、准备召开相关家长和学生座谈会的材料。活动过程:一、前期调查调查主要是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如对父母的生日、工作时间长度、工作压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二是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时间、效果等问题。调查的结果是令人痛心的,学生对父母的了解仅仅是
21、停留在父母很爱自己,生活上很关心并且了解自己的喜好这一层面,而其他方面几乎为零,只有三名同学或多或少的知道些父母的情况。而学生几乎都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时间少,效果很差。 二、活动蓄势小组阅读相关亲情文章,结合自己情况交流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初步理解父母,为整个活动作好情感的铺垫。三、信息反馈、归纳整理小组长上交小组交流记录,教师整理阅读学生的读书感言,把握学生的情感共鸣程度,为下一步开展活动的效度作好准备。四、利用双休日布置作业1、做一件没有做过的家务活五、双休日回来完成相关周记。1、第一次做家务六、利用课堂讨论交流相关周记。 l. 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12
22、:001:30对学生开放。功能不局限于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辅导,也强调学生心智的开发,注重学生心理发展与完善,让学生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动手玩玩咨询室内的玩具,轻松一下;看看墙上以“笑”为主题的照片,看看童话书、笑话幽默快乐一下;听听动听的乐曲陶醉一下;躺在沙发上遐想一下;再和辅导老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快乐、更健康的成长。l. 组织心育活动小组开展心理教育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一批有热情、善表达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各种心育小活动向他们普及一些浅显的心理教育知识。如: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保持愉快情绪,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更集中等。 让这些学生找到热点问题,通
23、过调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对这些学生来说收益非常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除了可以掌握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学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身来讲收益很大,当然他们助人的本领也明显增强了。2、观察。让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注意观察全班同学的整体动态,留心周围同学是否有特别举动,异常状态。开展“亮眼睛”活动,让这一批学生成为心理教师的“小眼睛”“小耳朵”,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向心育教师汇报。使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及时,更有针对性。许多班主任教师还请这些同学在班级领头组织心理教育晨会。心育小组的同学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优化。3、帮助。发现了需要关心
24、帮助的对象,请心育小组成员开展热心助人活动。助人活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对他们没有什么专业要求,只要他们送上自己的一份关爱。学生在助人中自身收获也很大。心育小组成员还负责帮助心理咨询室教师约请同学。七、心理信息采集 在采集来的心理信息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地得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可以约请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在个别咨询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欣慰和难忘的事,现举几例如下:案例1: 孩子喜欢上学了问题: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纷纷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学生张龙(化名)却总也打不起精神,每天都是被爸爸妈妈劝出门后,很不情愿地磨蹭到学校。“不知怎么回事,孩子很害怕去上学。这才刚开学,他就
25、开始掰手指算下次放假的时间。孩子是不是厌学了?”张龙的妈妈对此显得忧心忡忡。调查发现,曾有过张龙这种“怕上学”的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不知道为什么,临近开学时,一想到要上学我就害怕,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了吧,”一位女生说;也有同学表示:休息日结束的当天晚上,自己就会感到“惆怅”,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星期三就好了,因为“有盼头”。而另一位同学则表示,有时“磨蹭”着到了学校,上了几堂课或与同学们接触后,烦躁情绪就消失了。分析:学生有这种情绪,不能简单地贴上“厌学”的标签。因为这些学生的惧怕更多体现为一种暂时的不适应,实际上,他们并不拒绝正常的学习。我们让家长先弄清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真正原因。经了解,出
26、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与同学或教师关系紧张,还有的则是由于当天要发放成绩单,或是孩子在校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融洽,是他们喜欢上学的很重要原因。矫正:我们建议家长,遇到孩子不愿意上学,不妨先与孩子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让孩子说出不愿上学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开解、引导。如有的小学生害怕上学,是孩子人际关际上出现了问题,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对此我们建议家长主动介入,教会孩子交际方法。如果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就请家长帮着孩子减压,用自己克服困难的事例来鼓舞孩子。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憧憬校园里快乐的一幕幕,以激发起孩子上学的欲望。反思:
27、从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离不开心理教师和家长、班主任、任科老师的相互沟通、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案例2: 不再自卑李理想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到了三年级还是这样,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分析李理想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易自卑的孩子常常沉默内向,情绪低落,自幼少受鼓励
28、和表扬,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里,父母、教师等外部评价性质消极,致使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扩大化,没有必要的自信。方法:1让孩子明确自卑的原因,对引起自卑的原因加以消除和调整,鼓励孩子用一方面的优越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2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相信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只有意识到有缺陷才会追求进步。3让李理想在日常小事中尝试克服自卑,如昂首挺胸地走路,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当众表演。 4逐步引导李理想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处处比别人强,更不要拿自己的缺点总和别人的优点比。5教会他经常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如“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
29、“我感觉不错”。可喜的变化:经过半年多李理想自己及家长、班主任、任科老师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李理想渐渐地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喜欢积极发言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反思: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如思路开阔,灵活机敏,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求真务实,坚忍不拔,不怕困
30、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敢冒风险,心胸开朗,达观,富有幽默感等。小学生这些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以帮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个性,获得更好的终生发展。案例3: 斤斤计较孟秋阳与张密密是同班同学,又是邻居,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游戏,是一对大家都羡慕的好朋友。可张密密有一个毛病,就是爱生气,而且小心眼,特别能记“仇”,幸亏孟秋阳为人挺大度,两人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有一天,孟秋阳无意中撞了张密密一下,把妈妈给张密密新买的裙子划了一个小口子。由于是无心的,孟秋阳想好朋友应该没什么,也就没当回事,可张密密总也不能忘记这件事。以后交往两人就感到
31、不自然,一对好朋友就这样慢慢疏远了。分析 小学生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具体的互惠(如一起玩、一起做事等),高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心理的互惠性(如兴趣、态度的一致性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共同参加的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品德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靠自我判断进行反馈,所以同学之间经常出现小摩擦。这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许多家长什么事都“顺”着孩子,使他们从小习惯于受不得一点儿委屈,这种个性妨碍了他们的正常交往。方法 1教会他们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向他们讲解友谊的特征、原则及重要性,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32、,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培养他们宽大的胸怀,提供榜样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2教师及时帮助化解同伴间的矛盾。教会他们要主动化解矛盾,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写纸条、请别的同学帮忙说声对不起等,使他们学会宽以待人,接纳朋友也要接纳朋友的不足。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反思: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社会交往是人类意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基本条件。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符号系统交流思想、情感,总结和传播知识经验,表达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33、,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实现群体目标,取得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小学生通过正常交往,一方面可获得友谊与爱,得到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许,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亦可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实验结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在课题实施前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形式的心理测试。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及其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实践
34、和探索,在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本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初步建立了本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不仅需要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外支持,还要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德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及社区、社会环境等各因素综合协调,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实践研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模式,逐步形成学校全员参与与课题组实验教师专门教育相结合,心理辅导课与环境潜在教育相结合,学科教学渗透与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班集体建设、小组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心理教育“
35、五结合”模式,并明确了群体预防为主、个别矫正为辅、注重整体发展的总体思路。现将我们认为实验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如下:1、按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且保证课时,做好群体辅导,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有关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2、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负责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得到及时矫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断提高
36、学生心理素质。4、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班主任工作,利用班队活动有意识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并且在日常管理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社区力量,多管齐下,形成三者合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心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的依据,是教育目的的根基。德育对心育来说,是人格的发展,是精神的升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德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37、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当中为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 (三)培养了一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从2010年9月至今,总共有三位教师向全校开出了心理辅导课,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我校尽量提供机会,给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培训。2010年7月,我校有两名教师参加了徐州市举行的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们在今后要继续有层次、有目标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老师,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团队专干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
38、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我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问题与思考:1、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校从事心理辅导的人员主要来自于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大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背景欠缺,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技术,为此,我们设想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科研活动以促进教师心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本校要不断推广。课题研究与辅导工作同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往往与理论的应用水平密切相关,课题研究一方面解决理论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
39、面,也深化了辅导的各种领域。为丰富、更新、充实心理辅导打下紧过瘾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学校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索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的调整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实践性、应用性研究。并且通过研究如何更好地将课题的成果加以提炼、推广,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课程计划之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系统性,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到学校的大课程计划和教学管理之中,成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知识,指导自己、完善自己、保护自己。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督导评价之中,从行
40、政干预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4、要形成重视心理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其中的良好氛围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采用聘请专家指导、组织教师自学等形式,宣传、学习心理教育,将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理论上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学校一方面引进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一方面选择部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一支少而精,工作能力强的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小结
41、: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来讲,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与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是否最终成才。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会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吴增强、姚鑫山、冯永熙,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刘维良、齐建芳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年7月5、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
42、001年10月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李新旺,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8、车文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9、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ktoblog/ 阅读全文(2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修改 | 删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研究案例分析 2011-2-28 12:12:00 | By: 10赵文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研究案例分析沛县栖山镇后孟小学 赵文杰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案例4:孟庆坤,男,11岁,
43、小学六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原因分析: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
44、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个案处理: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45、,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