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6971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第 9 页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 阳病治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4.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6.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2、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 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2)专指女性月经。8.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9. 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10.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11. 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12.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13.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二、简答题(一) 肝的生理功能1、

3、 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 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 脾的生理功能1、 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2、 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三) 肾的生理功能1、 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与血液的生成。2、 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3、 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三、选择题范围1、四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第一部脉学经典:

4、晋代王叔和脉经3、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5、第一部医学百科: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6、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养阴派”。7、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8、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9、病:疾病的简称。10、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1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12、阴

5、阳的基本范畴:阳,运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功12、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14、药性: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气。1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16、升降浮沉: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17、事物属性在五行归类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角酸生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徵苦长赤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宫甘化黄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商辛收白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羽咸藏

6、黑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18、益火补土法:火是指命门之火19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20、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1、五脏归纳表心肺脾肝肾阴阳属性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至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五行属性火金土木水生理功能1、主血脉2、藏神1、主气2、主宣发与肃降3、主行水4、朝百脉,主治节1、主运化2、主统血1、主疏泄2、主藏血1、主藏精2、主水3、主纳气生理特性主通明肺为娇脏1、脾气上升2、喜燥恶湿1、肝为刚脏2、体阴用阳主封藏22、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23、三焦里“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主布散水谷精微,如雾露蒸腾。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

7、精微,如同沤物浸渍。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24、“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指女子胞。25、肺与肾的关系(金水相生)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呼吸运动方面:肺司呼吸的功能需要有肾的纳气功能协助。“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阴液互资方面:肺阴充足,输布于肾,则肾阴充盈;而肾阴又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盈,上滋于肺,则肺阴充足。26脏腑之间的关系:表里相合的关系。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相互配合。27、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在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28、营气与卫气的区别营气卫气性质精纯柔和膘疾滑利分布行于脉中行于脉外功能营养周身,

8、化生血液温养脏腑,护卫体表,调节控制肌腠开和与汗液排泄属性主内守属阴主卫外属阳29、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在脉中运行,对全身各脏腑器官起濡养和滋润作用。(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由心所主,神志活动的产生和维持是以心血为物质基础。30、津与液的区别津液性质质地较清晰,流动性较大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液骨节,脏腑,脑,髓作用滋润濡养相同: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生成。3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气化作用。(2)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3)气能摄血:血液你能正常循行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32、血

9、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血不断为气的运动提供营养。(2)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33、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34、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阳经行于外)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35、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

10、瘀质;气郁质;特禀质。36、六淫与六气的区别: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六淫”即XX邪。37、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征:汗出、恶风、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二)风性善行而数变。特征:病变部位游移,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三)风性主动。特征:明显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四)风为百病之长。特征: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38、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外风证是直接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内风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3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特征: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二)寒性凝滞,主痛。特

11、征: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三)寒性收引。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作痛。40、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特征:高热、面红、目赤、心烦、脉洪大。(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特征: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气短、乏力、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三)暑多加湿。特征:暑热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证。4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特征:胸闷、身困、脘痞;阳气损伤以损伤脾阳为主,如泄泻水肿。(二)湿性重浊。特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关节重;排泄物与分泌物秽浊不清。(三)湿性粘滞。特征:大便不爽、小便涩滞、舌苔腻;病

12、程缠绵,起病缓,传病慢,病程迁移缠绵难愈。(四)湿性趋下。特征:下肢水肿、淋浊、泻痢、妇女带下。4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特征:口干、唇燥、鼻咽干涩、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舌苔干。(二)燥易伤肺。特征:干咳、痰少、或痰黏难咳、痰中带血。43、火邪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特征:阳热反应,如高热、恶热、面红目赤、脉洪数。头面部火热证,如口舌生疮糜烂、牙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二)火易伤津耗气。特征:汗出、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少气懒言、肢倦乏力。(三)火易生风动血。特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局部红肿热痛。(四)火邪

13、夹毒,易致肿疡。特征:局部红肿热痛。(五)火易扰心神。特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44、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45、七情的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影响病情变化46、饮食偏嗜:“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zhou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47、痰饮的病症特点痰饮性质稠浊清稀位置有形之痰咳出体外,无形之痰停滞在脏腑组织经脉

14、各种空腔内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病症复杂多变“百病皆由痰作祟”;病势缠绵病程长“顽痰”;易蒙蔽心神;多见苔腻脉滑48、淤血的形成(一)气虚:气为血之帅,血液正常运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1)无力推动血液运行(2)气虚无力统摄血液,导致血液溢出脉外为羽瘀。(二)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运于血,血随气一周流,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方。”(三)气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外寒、阳虚内寒使血液凝涩,运行不利而成瘀。(四)气热:(1)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运行不畅。(2)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淤血。(五)出血:外伤导致脉络破损,使血离经脉;脾不统血,肝不藏

15、血而致出血;妇女经血不畅,所出之血不能及时排除或消散,积滞与体内则成淤血。49、淤血的致病特点(一)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益甚。(二)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癥(zheng)块,质硬,或有压痛。(三)出血:血色紫黯或夹瘀块。(四)舌象变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五)脉诊:常见沉涩、细涩或结代等脉象。(六)肤色变化:久瘀可见面色黛黑、肌肤甲错、唇甲紫瘢、红缕赤痕。50、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51、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52、正邪与发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

16、依据:“正气存体,邪不可干”是指即使有邪气入侵,正气也能及时消除病邪,不使人患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只有在正气相对不足时,邪气才会趁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其伤害,如烧烫伤、化学毒剂等。(三)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退则不发病,邪胜正退则发病。53、素问:“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54、素问:“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尽终其天年。”55、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病理状态阳盛阴盛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阴盛而阳未虚病症实热证:口咽干燥、小

17、便短小实寒证:肢体冷痛、畏寒实质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病理状态阳虚阴虚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气相对亢盛。症状虚寒证:畏寒喜暖、舌淡脉迟、神倦乏力、四肢不温等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红赤、消瘦、舌红、脉细数等实质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如肾阴久虚。(2)阳损及阴:阳虚较严重,无阳则阴无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如肾阳久虚。(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寒极盛,壅阻于内,迫使阳气浮越于外,出现内真寒

18、而外假热的一种病理状态。(2)阳盛格阴;热邪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揭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出现内真热而外假寒的一种病理状态。(五)阴阳转化(1)由阳转阴:疾病性质本为阳气偏盛,在一定条件下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一种病理过程。如初期为高热、口渴等热邪证由于治疗不当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逆等阴寒现象。(2)由阴转阳:疾病性质本为阴气偏盛,在一定条件下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一种病理过程。如寒饮中阻本为阴盛,因失治或误治导致从阳化热。(六)阴阳亡失: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因为阴阳的互根互用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亡则阳亡,阳亡则阴亡。56、气血失常气的

19、失常血的失常病理变化1、气虚:精神疲乏、少气懒言、自汗出易感冒。2、气机失调:(1)气滞:局部闷胀痛。(2)气逆:脏腑之气上逆。(3)气陷:内脏下垂。(4)气闭:突然昏厥、不省人事。(5)气脱: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口闭目开、全身瘫软。1、血虚:晕眩、面色无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2、血瘀:皮肤、面、唇、舌青紫色黯,局部刺痛感。3、血热:面红舌赤、心烦、神昏、脉数。4、出血:吐血、咳血、尿血、月经过多。气血关系失常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统血4、气血两虚5气随血脱57、望色:五色致病青色赤色黄色白色黑色表现面色苍白带青面部经络扩展,面色赤红面色淡黄,枯槁无华面色苍白,虚浮面色淡黑,妇女

20、眼眶灰暗形成经脉阻滞血脉充盈脾湿健运气血运行无力肾阳虚衰病症主寒证、痛症、瘀证、惊风证主热证主虚证、湿证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58、望痰涎:痰白清晰者为寒痰;痰黄浓稠者为热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为燥痰;痰白滑,量多者为湿痰;痰中带血为“咯血”;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59、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表现较正常舌色淡舌色深于正常舌舌体呈深红色舌呈紫色形成气血不容热盛气血沸腾邪热深入营血气滞血瘀病症主虚寒证主热证主内热深重主淤血证60、指纹三关:指“风”、“气”、“命”。食指第一部位为风关,第二部位为气关,第三部位为命关。正常指纹隐现于风关。61、八纲辩证:指表、里、寒、

21、热、虚、实、阴、阳。其中阴阳为总纲。62、八纲区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别病变部位体内、浅深疾病性质阳正盛衰证候类别63、阴虚阳虚区别阴虚阳虚性质阴液亏少,无以制阳,阳气偏亢所产生的虚热证候阳气亏损产生虚寒证候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燥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精神疲惫,萎靡不振,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润证候分析阴虚内热证虚阴证64、表热证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区别风热感冒症状。无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身热面赤,神昏谵语,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脉实有力。阴虚。五心烦热,两颧发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65、肝瘀气滞证:以胸胁乳房胀痛为主,善太

22、息(经常叹气),妇女经期不调。66、肝风内动证:主要表现证候为,眩、麻、抽、颤。67、内风: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68、卫气营血病/(叶天士创立的论治外感温热病)证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舌象脉象卫分法湿邪犯表肺卫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头疼,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浮数气分法热壅于肺肺失清肃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数热扰胸膈郁而不达舌红苔黄数热盛阳明胃热伤阴苔黄燥洪大热郁伤胆胆热内灼舌红苔黄弦数热结肠道腑气不通苔黄燥或焦黑起刺沉实营分法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身热也甚,口不甚渴,心烦不寐舌质绛红细数血分法血分实热生风动血身热也甚,狂躁谵妄,各种出血或抽搐舌质深绛或紫细数血分虚热阴虚生风低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瘦舌绛少津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