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第 8 页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第二章 阴阳五行1.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相互转化、无限可分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五脏对应关系: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4.五行相生(生
2、,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五行相克(克,有克制、制约、控制之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6.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7.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相克制,又称“反克”、“反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第三章 藏象1.心:“君主之官”。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恶热。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藏神。系统联系: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2.肺:“相傅之官”。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3、,不耐寒热。 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 系统联系: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3.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系统联系: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4.肝:“将军之官”。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系统联系: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5.肾:“作强之官”、“先天之本
4、”。 生理特性:肾主蛰藏 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 系统联系: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问答题)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1)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及肾气逐渐充盛,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牙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2)促进并维持甚至功能: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 ,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之为“天癸”,在老年时期,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逐渐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功能亦随之而下降,乃至消失。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问
5、答题)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2)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是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或驱除入侵人体之外邪的功能;(4)固摄作用:是指对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5)气化作用:在气的作用下,津液的输布、转化及排泄过程。(6)营养作用:是指气对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有营养作用。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6、2.津液: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涕、泪、唾等。3.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第五章 经络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腑脏、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传递信息的通路。第六章 体质1.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2.体质分类: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第七章 病因1.六淫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2.风邪的致病特点:易袭阳位;病位不定;发病急骤;症状动摇不定;风为百病之长3.寒邪的致病特点:易伤
7、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阳热之象;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多见暑湿夹杂(问答题)湿邪的致病特点:1)易损伤阳气:常易困脾,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2)多见头身困重:临床表现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3)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4)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腹胀,食欲减退;5)病程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6)易袭阴位: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4.燥邪的致病特点:易伤津液;燥易伤肺5.热(火)邪的致病特点:表现阳热之象;多伤及上部;扰动心
8、神;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易致阳性疮痈6.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过喜或过惊伤心,过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悲或过忧伤肺,过恐伤肾7.七情内伤影响腑脏气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第八章 发病1.正气,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简称“正”。2.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也称病邪,简称“邪”。包括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以及机体内部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癥瘕、痰核、结石、毒邪等。3.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9、。4.继发:指原有疾病未愈,又发生新的疾病。复发:指疾病初愈或在缓解期,原有疾病重新发作或反复发作。第九章 诊法“有神”,是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平人见之,说明正气充足,精气充盛,体健无病;若见于病人,则提示精气未衰,腑脏未伤,病势轻浅,预后良好。2.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食欲等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提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俗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3.常色即正常无病的面色。常色的特征是明润、含蓄,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腑脏功能的正常,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4.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
10、面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5.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的正常变化的面色,因人与自然相应,四时环境的变化在面色中有相应的表现。6.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7.五色主病: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血瘀。 赤色:主热证,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称“黄胖”,为脾虚湿盛;面、目、肌肤以及小便俱黄,为“黄疸”,分阳黄和阴黄。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面色淡白,为气血俱虚,面色晄白虚浮,为阳虚水泛,面色苍白,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黑色:主肾虚、寒证、
11、瘀血和水饮。8.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而形成的骨间隙。若囟门高突,称为“囟填”,多属实热证,若囟门下陷者,称为“囟陷”,多属虚证。囟门迟闭,骨缝不合,称为“解颅”,多为肾气不足。9.久流浊涕且腥臭者,名为“鼻渊”,属湿热蕴蒸。鼻涕中经常携带脓血不尽,应作进一步检查,谨防鼻腔肿瘤。10.牙龈:龈色红肿者,是胃火盛,若见出血为胃火伤络。龈肿不红者,是虚火上炎;若出血而不红肿者,是虚火灼络或气不摄血。11.咽喉一侧或两侧红肿胀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状如乳突,称“乳蛾”,是肺胃热盛所致。(扁桃体炎)1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因肝气郁结,痰
12、凝血瘀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甲状腺炎)13.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多由感染痨虫,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热时毒,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14.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15.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16.正常舌象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称为“淡红舌,薄白舌”。可见舌体的为薄苔,不可见舌体的为厚苔。17.淡白舌:为舌体颜色浅淡,缺乏血色的舌象,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18.胖大舌: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主阴血亏虚之证。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虚湿
13、盛。19.黄苔多主里证、热证,颜色越深,邪热越盛。20.腐腻苔:腐苔的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主食积、痰浊。腻苔的苔质致密融合成片,颗粒细腻,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证。21.剥落苔:正常人可见先天性剥苔,部位常在人字沟前呈菱形状,为先天发育不良所致。剥落苔的形成是因胃气匮乏不得上蒸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舌前部苔剥落者,称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落者,称中剥苔;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花剥苔或地图舌,乃气阴两伤。若舌苔骤然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即
14、为光剥苔,又称镜面苔,是胃阴枯竭,胃气衰败,毫无生机的危重征象,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22.斑:散见于皮肤下,摸之不碍手;疹:高出肌肤,抚之碍手。23.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24.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症状,多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25.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痰鸣如哨音的症状。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26.太息:又称叹息,是病人自觉胸闷不畅,一声长吁或短叹后,则胸中略舒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27.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
15、史和家族史。28.壮热:病人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以上),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属里实热证。 潮热:病人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因其如潮汐之有规律,称为潮热。29.自汗:病人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因阳气不足所致。 盗汗:病人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的症状,多因阴虚所致。30.渴不多饮原因:湿热内蕴,痰饮内停,瘀血阻滞。31.胀痛:气滞;刺痛:瘀血32.粪便中夹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称为“完谷不化”。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引起,见于痢疾。33.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两部分。(问答题)脉诊的基本原理,主要在于脉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16、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血液循行脉管之中,除由心所主外,还必须有各脏的协调配合:肺主气,朝百脉,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于全身;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循行,有赖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对全身血量具有调节作用;肾藏精,精化血,不断充养血脉。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时,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故通过切脉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及预后等。34.平脉的形象:不浮不沉,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35.平脉的特点:平脉具有胃、神、根三个特点。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称为脉有胃气;脉象柔和有
17、力,形体指下分明,称为脉有神气;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称为脉有根基。36.迟脉 脉象: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37.数脉 脉象: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的脉象。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38.弦脉 脉象: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第十章 病机于辨证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病机特点与病位浅深、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等密切相关。2.表、里是针对病位、病势的辨证纲领。 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微恶风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1)多
18、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2)恶寒发热并见,或微恶风寒,苔薄白、脉浮为病位在表的辨证依据;3)表证常见鼻塞流涕、喉咙痒痛、咳嗽等肺气失宣的症状。 里证: 临床表现:高热,恶热或微热、潮热,口渴引饮,烦躁神昏,或畏寒,肢冷蜷卧,神疲乏力,口淡多涎,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尿少色黄或清长,苔厚,脉沉等。 辨证要点:1)多见于内伤疾病,或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2)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常见症状为病位在里的辨证依据。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为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为里证。表证舌象多见薄苔;里证舌质变化较多,多见厚苔。表证脉浮,里
19、证脉沉。3.寒、热是针对病因、病性的辨证纲领。 寒证、热证的鉴别要点:在一般情况下,寒证见恶寒,畏寒喜暖,四肢不温或逆冷,脉迟或紧等寒象;热证见发热,恶热喜凉,四肢灼热,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 寒证多口不渴,热证则渴喜冷饮或渴不欲饮;寒证面白,热证则面红或颧红;寒证多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热证则大便干结、尿少色黄。4.虚、实是针对邪正关系、机体状态的辨证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临床以衰退、虚弱、不固等主要特征为辨证依据。 实证:临床以亢奋、有余、不同等主要特征为辨证依据。5.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又称“阴盛格阳证” 真热假寒证(热极似寒):又称“阳盛格阴证”6.真实假虚证:
20、“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7.阳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晄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8.气虚证: 辨证要点:1)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脉虚为辨证依据;2)可见易于感冒,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等症状。 气滞证: 辨证要点:1)以闷、胀、痛,脉弦为辨证依据;2)具有胀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定等特征;3)以肺、肝、脾胃为多见。不同部位的气机阻滞,其形成原因和临
21、床表现各不相同。 气陷证: 辨证要点:1)以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久泻久痢等症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气虚“上气不足”的症状,如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3)“中气下陷”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为主,可兼见如腹部坠胀,便意频数等症状。9.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或心悸,失眠,多梦,或手足拘挛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后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要点:1)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细为辨证依据;2)以心、肝两脏为多见,可兼心悸、失眠多梦;或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手足拘挛麻木,月经量少色淡等症。 血瘀证
22、: 临床表现:刺痛不移,拒按,昼轻夜重;局部出现青紫肿块,或腹内肿块,固定不移,或出血紫暗,夹有瘀块;面色、口唇紫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结代。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胁下肿块;瘀阻于胃,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柏油;瘀阻攻心,可见发狂;瘀阻胞宫,可见痛经,月经不调,经色紫暗瘀块;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10.痰证: 临床表现: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乳癖,喉中异物感等。舌苔白腻或黄
23、腻,脉滑。 辨证要点:1)以咳喘咯痰,或呕吐痰涎,神昏癫狂,苔腻,脉滑等痰盛症状为辨证依据。(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2)由于痰浊凝聚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各异而多样,辨证时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11.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或怔忡,动则尤甚,胸闷气短,伴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1)以心悸怔忡与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气短,神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等气虚特征;3)心悸或怔忡等为心气鼓动无力的定位症状。 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 辨证要点:1)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与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24、;2)具有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等血虚特征;3)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为心神失养的定位症状。12.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潮热颧红,五心烦热,或有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1)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与阴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或有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特征;3)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为肺阴不足的定位症状。13.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1)以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与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神疲倦
25、怠,少气懒言等气虚特征;3)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为脾气虚,运化功能减弱的定位症状。14.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喜太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或咽部异物感,苔白,脉弦。 辨证要点:1)以情志抑郁与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等肝经部位胀痛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情志抑郁,喜太息等精神抑郁的特征;3)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等为肝气郁结的定位症状。15.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智力低下。成人生殖功能减退,早衰,腰膝酸软,健忘,耳鸣,发脱,牙齿松动,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1)以藏精功能低下与肾虚
26、定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低下,早衰等藏精功能低下的特征;3)腰膝酸软,耳鸣,发脱,牙齿松动等为肾虚的定位症状。 肾气不固证: 辨证依据:1)以肾虚对二便、充任、男子精液、女子经带胎产固摄无权与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弱等气虚的特征;3)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月经淋漓,或胎动易滑等为肾气不固的定位症状。16.胃火炽盛证: 辨证要点:1)以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火热炽盛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发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火热内盛的特征;3)胃脘灼痛,拒按,
27、消谷善饥,呕吐,或口臭,牙龈肿痛,齿衄等为胃火炽盛的定位症状。17.膀胱湿热证: 辨证要点:1)以小便频数、急迫、灼热、涩痛与湿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具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蕴结的特征;3)小便频数、急迫、灼热、涩痛等为膀胱湿热蕴结的定位症状。18.肝气犯胃证: 辨证要点:1)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与嗳气,呃逆,吞酸,恶心呕吐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2)胁肋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为肝失疏泄的特征;3)胃脘疼痛,嗳气,呃逆,吞酸,纳呆,恶心呕吐等为胃失和降的特征。19.六经病证传变规律:1)传经;2)直中: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3)合病
28、: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4)并病:伤寒一经病变未解,然后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第十一章 养生防止康复1.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治未病,即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3.急则治标是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是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再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缓则治本是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是在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下,针对本病的病机所采取的治疗原则。 标本兼治是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4.正治,是针对疾病本质,逆其病证性质而
29、治的常规治则,其具体应用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5.反治,是针对疾病出现假象的情况,采用与某些表象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原则。其具体应用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是针对正虚所致闭塞不通病证而采用补益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即“以补开塞”)、通因通用(是针对因邪实所致泻痢崩漏等病证而采用通利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6.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变化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因地制宜:是指考虑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因人制宜:是指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