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文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文案 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文案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2、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 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
3、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
4、、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
5、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y=10 2-+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y=10 2-+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
6、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 -y y 上表中哪对-、y的值还满足方程。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
7、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
8、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
9、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
10、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文案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
11、”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
12、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
13、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
14、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
15、?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 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
16、,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
17、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
18、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 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
19、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文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
20、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 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_ _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_ 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a->b ->b 同大取大 (2)- -
21、(3)->a- a (4)-b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A.-1 3、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2-1 的解集是_ _; (2)不等式组-1-2 的解集 ; (3)不等式组-4->1 的解集是_ _; (4)不等式组->5-4 解集是_ _。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 四、应用与拓展 1、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_
22、_. 五、数学日记 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文案4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 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
23、,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
24、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
25、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
26、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第六章
27、: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
28、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
29、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02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文案5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
30、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
31、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
32、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33、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
34、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
35、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