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 近年来行业重大并购案例接连不断。可以说并购是国际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2007年7月韩国斗山Infracore公司以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山猫、泛用设备和附具设备三大事业部。被收购的山猫等三个事业部2006年销售额为26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员工为5700人。收购价/销售额为1.88,收购价/营业利润(市盈率)为13.24。斗山集团2001年收购了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了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又收购了大宇重工。本次收购完成后,斗山Infracore在建设机械领域的销售额(简单相加)接近50亿美元,将居世界工程机械第
2、10位。2007年2月瑞典沃尔沃建筑机械公司以13亿美元(92亿瑞典克朗)收购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路面机械业务。被收购的路面机械业务2006年销售额为8.64亿美元,营业利润1.01亿美元,员工2100人。收购价/销售额为1.50,收购价/营业利润为12.87。 沃尔沃建机公司1995年收购了法国生产小型挖掘机的Pel-job公司,1997年收购了加拿大的“冠军”平地机公司,1998年收购了韩国三星挖掘机公司,2006年获得中国山东临工70%的股权。2007年沃尔沃建机的销售额为78.9亿美元,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4位。2007年2月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以63亿瑞典克朗(约7亿欧元)收购了瑞
3、典戴纳派克公司。2006年戴纳派克的销售收入为5.05亿欧元,营业利润约为5570万欧元,员工2100人。收购价/销售额为1.39,市盈率为12.6。2007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的销售收入为3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2位。戴纳派克是一家著名的路面机械生产企业,曾被瑞典斯维达拉公司收购,然后又被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3位的芬兰美卓公司收购,之后又被北欧Altor投资公司收购。 2007年1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3位的美国特雷克斯公司收购了北美的SHM公司,将其并入特雷克斯采矿业务部。12月又收购了其在印度的土方机械合资公司Vectea的部分股权,使其持股达到70%。特雷克斯是靠收购相关企业实现 外延
4、式增长的典范。该公司1994年销售额仅有3亿美元。十几年中公司收购了O&K、CMI、Demag、Genie等国际一线品牌后,一举进入世界工程机械的前3甲。特雷克斯在中国也收购了长江起重机公司(50%的股份)等多家企业。 2007年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9位的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生产磨损件的Shark公司;2月又收购了澳大利亚Hydramatic公司(主要生产钻探设备);4月又几乎同时收购了英国的Extec破碎筛分公司和爱尔兰Fintec破碎筛分公司。 2007年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4位的美国马尼托瓦克起重机集团收购了Marine Travelift公司旗下的Carrydeck
5、工业起重机业务。 7月该公司又收购印度生产塔式起重机的Shirke公司。2008年该公司还获得中国泰安岳首的50%股份。 马尼托瓦克是靠并购迅速发展起来的工程机械企业。2001年收购法国著名的塔机公司波坦和2002年收购德国著名的全地面起重机公司格鲁夫公司使该公司一举成为国际三大起重机械制造商之一。 2007年1月,世界工程机械的“大哥”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Remy国际旗下的发动机再制造业务,4月收购了再制造企业Eurenov公司,11月又收购了Bloun国际林业部的资产。 卡特彼勒公司的发展也与并购密不可分。1925年4月,美国生产农业机械的Holt公司和Best公司合并成立了卡特彼勒公司。8
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卡特彼勒完成了多次有影响的并购,如2000年收购了意大利著名的路面机械制造商比泰利公司,还收购了中国山东工程机械公司和徐州卡特彼勒公司的大部分股份等。 维特根也主要是靠收购福格勒(VOGELE)、悍马(HAMM)登上世界工程机械第20位宝座的。 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8位的凯斯纽荷兰集团更是凯斯、菲亚特、神钢等公司合资的产物。 世界起重机发展现状近20年世界工程起重机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RT(越野轮胎起重机)和AT(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产品与市场格局,在经济发展及市场激烈竞争冲击下,导致世界工程起重机市场进一步趋向一体化。目前世界工程起重机年销售额已达75亿
7、美元左右。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美国既是工程起重机的主要生产国,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但由于日本、德国起重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及RT和AT产品的兴起,美国厂商曾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中占有的主导地位正逐步受到削弱,从而形成美国、日本和德国三足鼎立之势。近几年美国经济回升,市场活跃,外国厂商纷纷参与竞争。美国制造商的实力也有所增强,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的崛起即是例证。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前身是美国科林起重机厂。1995年以来,其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已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公司之一。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
8、重机生产大国,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很快,已出口到欧美市场,年总产量居世界第一。自1992年以来,由于受日元升值、国内基建投资下降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年产量呈下降趋势。目前日本市场年需求量为3000台左右。欧洲是潜力很大的市场,欧洲各工业国既是工程起重机的出口国,也是重要的进口国。德国是最大的欧洲市场,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德国AT产品市场份额中,利勃海尔占53%,格鲁夫占16%,德马泰克占14%,多田野和特雷克斯各占10%和5%左右。国外工程起重机行业的联合风潮起重机制造业中的联合之风与汽车业很相似,在汽车行业中,通用汽车、福特、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大众等大公司都走上了联合之路,这两
9、个行业的世界市场已日趋一体化。欲在成熟的世界市场获取市场份额并保持增长,捷径是购买竞争对手,其长期目标是争夺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在起重机行业,某种意义上,打入世界市场即意味着进入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三大市场。世界顶级公司都对世界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但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在上述三大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有4家公司已在两大市场建立了根据地:格鲁夫和特雷克斯在北美与欧洲;多田野在亚洲和欧洲;住友建机在亚洲及北美。格鲁夫、特雷克斯和多田野公司是通过收购竞争对手进入欧洲市场的。格鲁夫先是在1984年吞并了英国柯尔斯,而后在1995年购入德国克虏伯。特雷克斯公司于1995年兼并了法国PPM和意大利Bendi
10、ni公司之后,近几年又收购了其他一些欧美公司。多田野在1990年吞并了德国法恩公司。住友公司在1986年收购了美国林克贝尔特公司。利勃海尔和德马泰克公司都向美洲和亚洲出口起重机,加藤公司也将产品出售到欧洲。但起重机生产本地化要比依赖当地代理商创造更多机会,多田野和加藤这两家公司产品相似,汽车起重机底盘也相同,但多田野海外投资多于加藤公司,因而在增加出口、改善国内市场萎缩带来的困境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多数厂商在争夺上述市场的同时,还努力扩大产品系列。格鲁夫公司的汽车起重机和RT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购买克虏伯公司后,在AT产品方面也颇具实力,该公司还准备生产履带式起重机。马尼突沃克公司已在履带式起
11、重机行业居支配地位,但也希望在其他起重机产品领域取得相同影响力。以往起重机厂商的某些合作,大多集中于营销协定或许可证贸易协定。许可证贸易要比全面并购方式开展早,风险也小,在行业中已有先例。但按许可证协定进行制造,往往在期满后因产权争议而告终。特雷克斯与日本IHI公司有历史联系,至今特雷克斯还提供涂装AmericanCrane公司产品标志的IHI履带式起重机。有人会将特雷克斯与IHI的合作看作许可证贸易行得通的例证。但此类协定难以持久,其结果无非是特雷克斯要求加强对IHI公司的控制,或者谋求独立生产履带式起重机。IHI目前尚未建立北美市场份额,仅起分承包商作用。英国格鲁夫公司从1999年开始销售
12、神钢履带式起重机和城市型起重机。多田野和日立建机公司在1978年签订的相互提供产品、扩展双方产品系列的合作协议,收效不大。在国内市场萎缩情况下,日立建机于1999年2月宣布,将再次考虑扩大流动式起重机生产与销售领域与多田野的合作。而多田野公司则希望能拥有一家美国制造基地,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拥有多种类型产品可使收入多样化。特雷克斯公司既经营采矿设备又经营起重搬运设备,起重搬运设备包括AT和RT产品、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塔机等。林克贝尔特公司基于其生产挖掘机的经验,成为首先将液压技术应用于桁架臂式起重机的厂商之一。但目前住友公司已将其在日本和美国的起重机与挖掘机企业(包括林克贝尔特)分开
13、,其依据是起重机和挖掘机属于不同行业。利勃海尔既生产挖掘机,也生产流动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还在爱尔兰生产集装箱搬运起重机,其旗下各企业均为单独实体。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开始,今天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世界各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大到摩托车、家电,小到打火机、雨伞,“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价格”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只要浙江人做了,其他中国人也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笨拙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
14、业管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个案,在包括服装、玩具、家电、电子、摩托车等制造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秘诀何在呢? 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迅速崛起要得益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圆孔的铁片),并没有高额的利润。但是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千万级的规模。这对于美国、欧洲甚至是日本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他们无法模仿和超越的。 第二、“不按常理出牌”中国成功的制造企业都的
15、自己的一套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的独特的管理运作模式,这也是让众多外国企业看不明白,想不通的事情。奇瑞“不按常理出牌”改写了汽车产品从研发到投放市场需要36个月的行规,奇瑞将这一数字缩短到仅仅12个月。所以当奇瑞销售QQ整整两年之后,通用才向市场推出了SPARC。现在的结果是奇瑞卖8台,通用卖1台。比亚迪做电池在短短十年就做到了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一位美国公司总裁告诉我:在中国大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快速灵活的羚羊和精明的猴子。 第三、中国企业把产业分工做到了极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最大优势。中国的华东、华南目前已经出现不少产业集群,产业
16、集群之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一把小小的雨伞,要20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摩托车要100多家工厂协作完成。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产业分工体系分工精细,配合严密。我们相信,依靠这样的产业模式和分工体系,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即便是现在中国企业尚不占优势的行业,比如汽车,总有一天会像家电、摩托车一样,外资品牌的退出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仅举一例,2001年,我曾代表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发动机公司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中德两家企业对于产业的理解思路有很大不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德国企业推崇自动化,工人日益减少,甚至设计了“无人化工厂”整个工厂几千平方米没有一个人。中国企业反其
17、道而行之,做同样的规模,同样水平的产品,制造成本却只有德国公司的40。两年以后,我们再去访问这家德国公司,该公司已经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按照“简化流程、做到极致”的思路设计了一个最新的工厂。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依靠中国制造独特的优势冲击老牌的欧美日制造业巨头,市场统计数字同样在支撑这样的判断。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 低成本的优势,加上多年确定的分工机制,把中国市场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分工是世界上最细的,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却始终不高,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特色,更是优势。在珠江三角洲,一个普通劳动
18、力的工资在二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变化,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国的特色,这种特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只有中国企业才具备的低成本的竞争力。 第四、中国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还探索出“虚拟企业”、“从最后做起”等产业运作模式。以发动机为例,一台发动机平均有300个零件。10年以前,一个做发动机的工厂要做10个核心零部件,5年以前则只要做5个零部件,现在发动机工厂只要做3个零件甚至更少。再过5年一个发动机工厂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做,因为在中国市场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可整合的资源。未来一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只要拥有品牌和设计的整合能力,通过“虚拟企业”的模式,就完全能够运作一家成功的企业。虚拟企业应该
19、是企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当分工越来越细,企业自身所做得东西越来越少,供应链系统越来越长的时候,也会生发出诸多困惑。第一: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导致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和管理的复杂化。第二,诚信度不高导致管理监管困难及管理成本上升。第三,技术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需要很多企业同时参与,同步开发。第四,工业计算机的普及要求其系统资源与现有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99甚至100的产品都由别人做,分工细化后如何去控制质量,这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巨大挑战。 正是因为面临这样的难题,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格外需要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
20、和相关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和帮助,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及工业计算机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升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相信,如果将中国制造特有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借助管理软件实现,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基业常青,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全面跨越。世界工程机械发展回顾和展望 一、对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和市场的总结1.2002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工程建设事业发展的推动下,传统市场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盈利丰厚,扩张的欲望强烈。 2.从机种发展看,大型机械中挖掘机仍旧占有第一的地位
21、,销售额和增长速度都名列前茅;但相比之下,小型多用途机械的发展则更快,这主要归功于发达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完成,大量的市政、维修、养护、园林工作拉动小型多用途机市场升温;另外,和目前倡导的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等政策措施也有一定的关系。3.从营销方式看,工程机械租赁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营销手段,大约占到销售额的50%以上,出现了一大批颇具实力的租赁公司。租赁业的发达,也带动了二手机市场和拍卖市场的发展。工程机械营销和使用方式的改变,对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资源是有积极意义的。4.在全球范围的工程机械销量较大增长的情况下,预计产品库存和关键零部件短缺就成为一个普遍的
22、问题,正如所谓“木桶理论”中的一块短木板,制约了行业更快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行业的关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应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向这个方向,最终实现动态的平衡。5.在可预见的将来,工程机械行业及市场发展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这是目前业内相当一致的看法。二、对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建议1.对于工程机械这样一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复杂机械产品来说,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做到高水平,必须是在互相借鉴,交流、学习中共同提高。国际上各大公司合资兼并重组,在资金、技术、品牌上互相融合相当普遍,有些产品已经说不清是哪个国家的产品了。从市场来看,国际市场容量大,总体相对稳定;我国的企业,一定不能仅仅把国际市场
23、当成国内市场的补充,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重视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2.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我国工程机械虽然发展很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还远远谈不上是工程机械强国。表现在我们的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多数企业的经营效益低下;产品的档次质量不高;缺乏世界品牌等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搞了200年,工程机械也搞了100年,我们必须承认在技术积累、营销理念、质量管理、经济实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沾沾自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迎头赶上,只有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工程机
24、械主流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一批世界范围的用户认可的名牌产品的时候,我们才能称自己是工程机械强国。 3.要千方百计地掌握工程机械核心制造技术。目前我国中高端工程机械的关键配套件,主要是高压大流量的液压泵、阀和马达,高端的传动部件和发动机等,基本上依靠进口,不但价格高,供货还不能保证,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工程机械中高端产品以及扩大出口的瓶颈,所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应当承认,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解决资金、技术、人才三大要素。建议有实力的企业,包括主机企业和配套企业,更多地关注和投入;建议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人才或直接到国外办厂生产;建议多方呼吁争取
25、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相信只要重视,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正掌握工程机械核心技术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4.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非关税壁垒问题。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以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引进技术或合资产品升级改造而来的,多少带有原产品的痕迹。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申报不够重视,还存在一些照抄照搬现象,所以在出口量不断扩大的时候,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纠纷。另外随着出口竞争的加剧,企业间压价竞争的现象已经出现,本来我们的价格就不高,超低价销售不但使国内企业效益损失巨大,而且极易引发反倾销诉讼,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应对,得不偿失。应该说,重视知识产权和维护正常出口秩序是全行业的责任,也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素质。5.关键还是要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我们不能满足于用二、三流的产品占领欠发达地区市场,或满足于所谓“高性价比”的质次价低产品栖身非主流市场。要打造稳定的国际市场,必须有一流或准一流的产品,必须提高在开发创新、节能环保、知识产权、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投入,杜绝不正常的超低成本,形成企业的稳定良性发展;要转变观念,克服新产品急于投入市场的做法,重视投产前的试验验证;加强售后跟踪服务,发现问题,认真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