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44414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1,2,3快速复习资料姓名: 班级: 联络方式: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宇宙中的地球1、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 氦 ,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响;其能量以电滋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记,分别出如今太阳大气层的光球 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它们同步起落表达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性。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时)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

2、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60 的两倍3、(1)比拟自转及公转(2) 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限。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0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90_度。晨昏线的推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昏线 。(3)时间计算:东 + 西 - 。(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1小时 。600E为10时,则800E为 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每150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运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3、16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 右 偏,南半球 左 偏,赤道不偏。(5)黄赤交角为2326度。 (6)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缘由: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7)各节气的特点探讨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 北回来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由 南回来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由 赤道 向南北两侧 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不填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南半球北半球不填昼夜长短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全球 昼夜平分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不填(8)天文

4、四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北半球很多国家: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 月为冬季。4、(1)地震波分为:横 波(S波)、纵波(P波), 纵 波速度较快, 横 波只能通过固态。2、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局部,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单元复习1(1) 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干脆的热源。(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及 减弱 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及 保

5、温 作用有关。(3)大气运动 根本缘由: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凹凸纬间的温度差异 ,最简洁的形式: 热力环流 下图所示热力环流中,正确的是 (4)热力环流:(5)风形成的干脆缘由: 程度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 气压梯度力 和 地转偏向力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及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和 摩擦力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及等压线 成一夹角 。风向北半球 右 偏、南半球 左 偏。2、(1)大气环流: (2)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挪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挪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亚洲低压大陆上 海陆分布对大

6、气环流的影响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洋上亚洲高压大陆上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1月阿留申低压海洋上(3)季风环流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带限制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及副热带高压带交替限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柔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

7、西岸终年受西风带限制终年温柔多雨3、(1)锋面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挪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挪动冷暖气团权力相当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限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限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持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如今锋后降水一般出如今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长江中下游 梅雨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推断ABCD分别是南北哪个半球,气旋还是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

8、低)程度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枯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4、(1)气候变更的阶段:近代气候变更显著特点是气温上升,气候变暖。(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大量二氧化碳,危害:(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威逼。(2)影响农业消费(3)影响水循环。第三单元复习(1)、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主体。冰川水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人类常常利用的淡水为 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2)、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季节性积雪融水 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 雨水 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

9、下水存在互补关系。(3)相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循环;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26CO24CO22CO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bd00ecaf(1)断定该图所处的 南 半球。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 寒 (寒、暖)流的影响。(2)a、b、c、d形成是由于 风带 ,a、d由于 盛行西风 风吹拂,b、c由于 东北信风及东南信风 吹拂。e、f折向低纬是性质上属于 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加得福尼亚寒流 和 秘鲁寒流 。北印度洋

10、:季风环流 冬逆夏顺。(3)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 顺 流航行,速度快,节约燃料, 寒暖流交汇 处往往多雾。(4)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 日本暖流 和 千岛寒流 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 拉布拉多寒流 和 墨西哥湾暖流 交汇处秘鲁渔场形成的缘由: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养分物质带到表层 。(5)厄尔尼诺: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暖和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淌,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暖和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1)赤道旁边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枯燥少雨变为潮湿多雨(2)赤道旁边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潮湿多雨变为枯燥少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

11、出现 干旱,并爆发森林大火 。3(1)世界全部大洲中,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 南极洲,除南极洲外,平均径流量最多的是亚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 巴西 ,我国居第 六位 。 (3)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缘由: 海水淡化 , 滴灌技术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开源节流 第四单元复习1(1)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使地表凹凸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 ;搬运、积累使地表起伏状态趋于平缓(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流水的侵蚀地貌: 三峡 、 峡谷 ,黄土高原的 千沟万壑 地貌。流水的积累地貌:冲积平原:如华北平

12、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崇明岛、。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 、 风蚀凹地 。风力的积累地貌: 沙丘 、 黄土高原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注: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2山地的形成:山地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科迪勒拉山系泰山、庐山、华山富士山、长白山的主峰褶曲的根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表形态应用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缘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山岭谷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储水断层推断根据: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

13、的位移。例3:(1)图中A处地质构造为 。(2)图中C处地质构造为 ,B处地质构造为 。(3)图中C处地貌为 ,形成缘由是 。(4)图中B、C两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 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构造。(5)从平安性考虑,在图中A、B、C三处中,最不合适建立大型工程的(如选作水库坝址)是 。答案:(1)断层 (2)背斜 向斜 (3)谷地 背斜顶部岩石因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发育成为谷地 (4)C B (5)A山地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马路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 山间盆地 和 河谷地带 。在山地地区修建马路和铁路往往须要迂回前进,避开陡坡,常常及等高线平行。3(1)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V型

14、 中期:连续的河湾 后期:U型凹岸:侵蚀 水深 建港凸岸:积累 水浅 淘金 建游乐场(2)在河流积累地貌中, 冲积平原 是比拟典型的地貌类型。山前 形成 洪积 平原,河流中下游 凸岸积累形成 河漫滩 平原河流入海口 常形成 三角洲 。(3)在平原低地,为防卫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卫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留意避开滑坡、倒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第五单元复习1、(1)地理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消费功能 、 平衡功能 。消费功能主要依靠于 光合作用。2、(1)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缘由根底自然景

15、观备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热带: 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海陆分布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海拔水热及 由赤道到两极分异 规律较相像,山麓及程度带一样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好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更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更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更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

16、量变更的确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1、世界人口规模(1)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浩大。(2)2008年,世界人口到达67亿。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1)时间差异时 期人口变更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消费力程度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消费力程度进步,医疗条件改善,寿命进步 工业革命开场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消费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渐渐降低 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快速消

17、费工具和社会消费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2)空间差异 国家兴旺国家开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亚、非、拉自然增长程度较低较高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缘由消费力程度高、经济兴旺、社会福利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妇女受教化程度高,生育率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开展,医疗卫惹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二、人口增长形式及其转变1、构成: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

18、过渡。4、转变的因素:消费力程度、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5、分布:兴旺国家现代型;开展中国家传统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更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更。2、人口迁移的推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挪动(行政区位的变更);是否有居住地的变更;时间的变更(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缘由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觉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变更人

19、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增多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开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5、我国人口迁移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头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20世纪80年头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整人口空间分布;调整人才余缺;加强民族交融和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开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难(2)经济因素:经济开展、交通、

20、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斗争(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化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确定性因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开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开展程度、开放程度、消费程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及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程度,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程度。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

21、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二、地球上合适养活好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提倡尽最大可能把人口限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允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程度生活质量的同等权利第一章试题 人口的变更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共同确定2、回忆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更的总趋势是 不断上升的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20世纪以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依次是 亚、非、欧、拉美、北美、大洋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

22、速度由快到慢的依次是 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6、兴旺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开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高 7、二战后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缘由是政治独立,经济开展,医疗卫生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8、20世纪70年头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缘由 很多开展中国家实行了限制人口的措施 9、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劳动力缺乏 10、自然增长率= 诞生率-死亡率 11、人口增长形式的四类型(按开展依次)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 、 现代型。12、原始型的特点 高诞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高 诞生率、 低 死亡率

23、、高 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低诞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13、兴旺国家人口增长形式为 现代型;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形式 过渡型 ;我国的人口增长形式 过渡向现代转型;世界人口增长形式处于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 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更,包括 人口的自然增长 和 人口迁移 15、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 和 国内人口迁移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人口增多 17、二战后, 欧 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

24、口迁出地18、我国当代人口迁移,80年头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实行 支配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支配、有组织地进展;80年头中期以后,受国家 改革开放 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主要流向发生变更(流向沿海兴旺地区)。19、我国古代,由于 农业 经济的脆弱、常见的 斗争 以及 自然灾难 影响,人民大批迁移。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削减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人才的流入和供给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人口密度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增加。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更、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其中

25、经济 因素往往起着主导因素22、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环境承载力 表示,重要指标是 人口数量 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开展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程度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及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科技开展程度,及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消费程度24、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叫 人口合理容量,数量比环境人口容量 小 25、“木桶效应”提醒,确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短缺 的资源26、中间派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 100 亿;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16 亿。第二章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构造一、城市形态类型1)组团状(

26、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胜利能区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显界限(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4、主要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1)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及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开展。2)商业区:须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

27、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3)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互相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挪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马路、铁路、河流等)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达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挪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质量上有高级及低级的分化,位置上背向开展高级城市外缘、及高坡、文化区联络低级内城、及低地、工业区联络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三、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更1、城

28、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定义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式:同心圆形式、扇形形式、多核心形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间隔 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2)其他因素: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下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中合适开展住宅区的是,合适开展工业区的是,合适开展商业区的是。5、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需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互相的位置关系,以削减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立等等。6、城市内部空间构造随城市开展而渐渐形成和变更理解 (1)早期:功能区

29、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肯定规模后:由于用地惊慌、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构造发生变更。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划分标准: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效劳范围(1)小城市效劳种类少,等级低,效劳范围小;(2)大城市效劳种类多,等级高,效劳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城市规模和等级及其地理位置相

30、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进步。2、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四周;高等级城市互相间隔 较远,低等级城市互相间隔 较近;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效劳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效劳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的标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开展的动力:推力(农村):人口过剩(对土地压

31、力大)、自然灾难频繁严峻、收入低、社会效劳短缺;拉力(城市):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4、城市化的意义推动社会经济开展程度的进步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1、兴旺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程度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开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2、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程度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开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阶段程度开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30%以下,较低缓慢缓慢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

32、%-70%,较高快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惊慌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接着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削减),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1、影响:(1)生物多样性削减(2)土地质量下降(3)对水循环的影响(4)对气候的影响(5)产生环境污染问题2、城市化目的:建立和开展生态城

33、市(1)开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削减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及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3、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立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开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削减环境污染。使城市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开展要及经济、社会开展相适应,及环境爱护相协调 B.限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城市新区和建立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进步绿化E.其他措施:合理进展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构造第二章试题 城市及城市化1、城市内部因 土地利用 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用地类型。2、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34、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 一样 ,这就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 集聚,形胜利能区;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界限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外缘 ,面积 较大;在内城和工业区旁边一般是低级 住宅区的分布地,环境较差。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5、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建筑物 高大密集 是其共同特点,既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效劳中心6、工业消费有大量 运输 需求,因此须要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叫城市地域构造 8、在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中, 经济

35、因素 是主要因素。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情愿付出租金的凹凸,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间隔 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10、一般状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依次是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人口规模 来划分的,从小到大可划分为 集镇 、小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12、小城市供给的效劳种类 少 、级别 低,效劳范围 小 ;大城市供给的效劳种类 多 、级别 高 ,效劳范围 大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近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效劳范围

36、是 层层嵌套 。13、城市化是人口向 城市 集聚和 城市 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 变为 城镇的过程。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表达了 社会经济程度。15、城市化开展的推力有 农村受自然灾难影响大,收入低,根底设施不完善 等,拉力有 城市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 等。16、城市化进程可分 初期 、 中期加速 、 后期成熟 三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中期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中期 阶段,城市化程度低、开展较慢的是 初期 阶段,城市化程度高、开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后期 阶段。17、开展中国家和兴旺国家城市化的区

37、分国家类型如今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开展程度城市人口比重兴旺国家后期早慢高大开展中国家初期或中期晚快低小18、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环境污染严峻,住房,交通惊慌,失业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立和开展 生态城市 的目的。一方面 削减城市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 使城市景观及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开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更1、农业概念2、农业区位的含义3、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更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简洁发生变更。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38、的因素:(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开展变更较快,包括市场、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等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消费地区2、形成: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3、标记:农业消费的条件、构造、经营方式、开展方向等具有一样的特征。4、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1、概述(1)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3)

39、特点:消费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2)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3)消费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较合理的农事支配;敏捷的消费选择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暖和,光热足够,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浇灌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消费规模大交通兴旺便利市场有固定的销售市场科技机械化程度高政策政府扶持、激励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混合农业是同时开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

40、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根本特征: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消费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拟低;机械化和科技程度比拟低(日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须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难)。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

41、要特点:消费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率高。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概述(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2)主要农作物:水稻(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消费国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合适水稻生长(2)地形平坦、相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消费历史悠久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消费特点特点成因开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消费规模小,人口多,自给为主限制人口数量,进步商品意识机械化和科技程度比拟低经济程度低,消

42、费靠传统阅历加大科技投入,进步机械化程度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灾难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概述(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经营方式: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是国营(3)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4)特点:消费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评价自然因素地形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为实现机械化消费和规模经营创建了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稳产、高产商品谷物消费的根底土壤深沉、肥沃水源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水运、马路、铁路四通八达集散便利,降低运费、增加效益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利于规模经营,进步竞争力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工业工业兴旺,供给机械、电力、化肥、农药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能耗高,造成了环境问题现代化消费的保证科技农业科技程度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有利于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