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44112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教学设计(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第 8 页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2 教学重难点(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

2、形成。二 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

3、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四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高

4、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

5、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七 课型新课八 课时安排1课时九 教学过程(一) 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3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设计意图

6、】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

7、些因素有关?(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总结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

8、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水平方向大

9、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三)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

10、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二热力环流1概念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3 .实例(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11、解决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

12、握得更深刻、牢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让地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地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离他们很近很近。这节课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但是实效性也很强,学习这节课内容能够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力求形象、直观、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