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验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相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驾驭数的学问,发展数感。 3、主动参与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胜利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沟通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相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
2、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沟通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学问?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学问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学问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学问
3、。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学问整理下来。同学们仔细探讨,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沟通。 整理完善学问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探讨和沟通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日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学问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状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示学生估算时要留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沟通。
4、 沟通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状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激励学生依据自己你的阅历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示大家留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1、2、3、4题。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验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学问的乐趣,提高计算实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
5、结果。小组内沟通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别状况。 生整理汇报。(留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
6、组探讨,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依次再计算。计算后沟通做法,留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索并推断,再回答是如何推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想,须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须要留意什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
7、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打算: 投影片。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沟通 1、收集数据,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状况呢? 学生可能回答 姓名、性别。 身高、体重。 爱好爱好。 (1)调查表。 为了清晰地记录你的状况,同学们设计了一种个人状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最喜爱的学科 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最喜爱的图书 长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爱的电视节目 特长 填一填。 用语言描述清晰还是表格记录清晰? (2)统计表。 为了帮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
8、些学问,与同学进行沟通。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 特征:清晰表示出各科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特征:清晰表示数量的增减改变状况。 扇形统计图。 特征:清晰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2)教学例题。 仔细视察例题中的图表。 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爱运动项目的人数。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
9、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假如在全班学生中随意抽取一人,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可能性大还是39千克及以上可能性大? a.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计算平均数。 不用计算,你能发觉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沟通,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
10、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 活动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学问,通过运用调查、试验、视察、估算、探讨等方式,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增加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验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沟通和表达,培育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实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学问,相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打算: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打算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沟通收获 1、让学生沟通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
11、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沟通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原委是哪种收益大? (3)沟通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50002.54%380%302.4(元) 国债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探讨 师:相对来
12、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 (1) 小组合作,探讨方案 (2) 小组沟通,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长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假如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依据你及你家的实际状况,你准备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肯
13、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许多特别状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别状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别状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新学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留意发觉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阅历和生活经验动身,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
14、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好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打算工作: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识圆柱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识圆柱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绽开图; 2、学生经验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视察、操作、思索、探讨等活动,培育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驾驭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 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
15、高的关系。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相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视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觉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绽开,看看你发觉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依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安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慧!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
16、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擅长视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相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沟通一下。 生小组探讨沟通。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相互沟通,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试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
17、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老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觉:圆柱的凹凸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引导学生视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探讨发觉 圆柱可以有多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
18、以有多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侧面上可以作多数条高;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多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绽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视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假如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绽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探讨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探讨发觉: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绽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假如不沿着高绽开,
19、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态?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侧面绽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索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绽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老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争论,总结学到的学问,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本) 2、针对性练习(老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假如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
20、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索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让学生探究并驾驭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验视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实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实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探讨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索过
21、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并驾驭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验视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驾驭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驾驭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并驾驭圆柱的体积公式。例4支配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相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推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22、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练习七的第1题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第2-4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驾驭圆柱的体积公式,感受数学学问的应用价值。第5题动手操作,把所学学问应用到实际生活,第6-9题,提高应用公式的实力,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概念及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分,思索题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和综合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二、教学例4。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底面积
23、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出示圆柱。 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揣测:相等。 原委如何,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揣测,你打算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探讨) 生:打算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5、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
24、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6、老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7、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改变?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沟通? 出示探讨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
25、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依据上面的试验和探讨,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4。 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 为什么? 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习。 1、出示
26、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干脆把答案填写在表中。 提问:你是依据什么填写的? 2、练一练。 这两题,你准备怎么计算?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 3.14225 = 62.8(平方厘米) 3.14(62)28 = 226.08(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态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 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 4、练习七第2题。 视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 请学生猜一猜。 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 (1)3.14(82)24 (2)3.14(62)27 (3)
27、3.14(52)210 问:你能不求出结果干脆比较出大小吗? 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 5、练习七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3.143251= 141.3(千克) 141.3千克150千克 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 四、总结。 今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其次单元。 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试验探究性较强的学问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驾驭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
28、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 教学目标 1、学问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视察、亲自动手做对比试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实力训练点:培育学生的视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实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 教、学具打算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老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等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适量的水。 五、 教学过程
29、 (一) 创设探究情景,激趣引思 1、老师行为 (1) 谈话:同学们探究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想不想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今日我们用打算好的学具试一试! (2) 演示试验:先出示试验器材,让学生细心视察比较;在空圆柱里装满红颜色的水,然后倒入一只量筒里;在空圆锥里装满红颜色的水,倒入另一只量筒里,像这样倒三次。 (3) 质疑: 通过老师做试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觉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学生活动 (1) 听谈话,明确主题。 (2) 细致入微地视察演示试验。 (3) 四人小组合作探讨沟通,看到的、想到的。并分组汇报探讨结果。(两只一样的量筒里水面高度一样,用空圆锥倒了三次水,
30、空圆柱倒了一次,它们的底面大小及高度一样,两只量筒里水的体积相等、空圆锥装三次的水与空圆柱装一次的水一样多等)。 (4) 亲自用老师演示用具验证探讨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试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激活学生思维。) (二) 提出探究假想,实践验证 1、老师行为 (!)启迪:老师做的试验对我们今日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赐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探讨。 (2)综述探讨结果,提问:全部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视察老师用的试验器具思索。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
31、,用你们打算的 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老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化。 2、学生活动 (1)小组探讨,主动沟通,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探讨结果:对今日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依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沟通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打算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
32、刚好装满。 (5)分组试验。 (6)汇报探究状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柱=13 V锥=13 sh=13 r2h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实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老师行为 (1) 巩固新知:让学生计算课本例1、例2、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 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最简单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3) 引申练习:一个圆锥形零件,已知下列条件,分别求其体积 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底面周长12
33、.56厘米,高10厘米; 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遗忘特别数字“13” (3)敏捷运用公式,找出自己学问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实力。) (四) 拓展探究思维,迈向生活 1、老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老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探讨,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
34、)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 教学反思: 立足教材,依据本地区挖掘学生较熟识的、乐于接受的、具有多方面教化价值,能引起学生思索的素材,真正实现用教材,并加以创新,让探究胜利率提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激趣引思实践验证深化理解迈向生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析: 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开发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
35、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数学的实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主动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学问与培育实力的关系,注意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视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特性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试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探讨为沟通方式,以陈述观点及依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学问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
36、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依据实际须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状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得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须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得有用的信息。 依据实际须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打算: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改变?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进行适时引导。 老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学
37、问,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改变,今日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学问来展示我们的身高改变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老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老师巡察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老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马上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支配了时间,同时又
38、避开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老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支配人员,才能更快更精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老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支配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精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当怎样合理地支配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39、让同学各抒己见,老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老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老师:依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老师引导:事实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分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改变状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老师:视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视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变更? 老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老师:视察统计图你能否发觉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注意熬炼和养分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