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数学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数学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背景,采纳对比的方式呈现一家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学问是在学生驾驭了整数的混合运算、相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驾驭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育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习惯。 (3)培育学生迁移的实力。 教学
2、重点:驾驭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展示台、计算器。 教法、学法:老师以指导学生预习,组织探究活动,设疑解难为主;学生以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预习导航:1、关于课本100页的三道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须要留意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小组释疑 小组内沟通预习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沟通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预习到的学问得到互补,解决部分疑问。之后再在课堂上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老师依据学生的疑问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尝试练
3、习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坐过轻轨吗?五一假期,小明和爸爸妈妈就是从广州坐轻轨去珠海玩,其中经过的站点有顺德站、小榄站、中山站,南朗站和终点站珠海北,下面是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路段里程/千米 广州南顺德16.3 顺德小榄36.7 小榄中山30.6 中山南朗16.2 南朗珠海北16.4 总里程116.2 小明:“妈妈,我们到小榄了。” 妈妈:“是啊,还有多少千米我们就到珠海北了呢?” 师: 从资料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小明妈妈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算式) 生1:30.6+16.2+16.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16.2-1
4、6.3-36.7 生3:116.2-(16.3+36.7) 2、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请三位同学出来板演)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0.6+16.2+16.4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用计算器验算) 116.2-16.3-36.7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验算) 116.2-(16.3+36.7) 先算括号里第1第2赛段路程和(验算)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解题思路,谁能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内相互探讨: 小结:求还有多少千米到达珠海北,可以干脆把没走的几个路段路程相加,也可以依据总里程多少千米减去已经行驶过的2个路段段的千米数,减的时候可以依次减,也可以求出行驶过的
5、千米数的和来一次减。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所以就以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然后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提炼 师: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是怎样的吗?先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一个式子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探讨,总结归纳小数混合运算的依次。】 四、检测反馈 1.先说出运算依次,再计算。 19.7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 9.5+4.856.13 2.我是裁判长,错的改正过来。 (1)4.81.25+2.75 (2) 8.75(2.75+3)
6、=4.84 =6+3 =9 =0.8 3.练习十七第3题 4、练习十七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分层次绽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体现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0.6+16.2+16.4 116.2-16.3-36.7 116.2-(16.3+36.7)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牢记全部公式。2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学问中的问题,刚好改正。3通过复习,建立学问
7、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形成学问网络。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学问中的问题,刚好帮助学生订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一复习公式。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5.乘法安排律:(a+b)c=ac+bc或(a-b)c
8、=ac-bc乘法安排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安排律。6.减法不变性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a-b-c=a-(b+c)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c0)(b0)6.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其次数,即:a-(b-c)=a-b+c7.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其次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二总结: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9、,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乘法安排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三解题思路。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四巩固练习1推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1)994.4(2)452.5=(1001)4.4(454)(2.54)=1004.414.4=18010=4404.4=1800=444.4(3)25(0.49)=250.4259
10、=10225=235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132.5(2)3.212.525(3)(444)25(4)9999教学反思: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子,而老师只是协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全部公式。 2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学问中的问题,刚好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学问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形成学问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学问中的问题,刚好帮助学生订正,加
11、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安排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安排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1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安排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其次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其次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
13、相乘。 乘法安排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推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
1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子,而老师只是协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运算律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理解并驾驭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数学思索与问题解决 能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
15、敏捷性。 情感看法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的爱好和信念,进一步形成独立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驾驭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依据详细状况,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法学法 自学与合作相结合、讲解与互帮相结合。 教学打算 收集一些学生平常做错的例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a+b
16、=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79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推断正确与否), 3.相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旧成立。(完成79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相互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79页巩固应用的第1题 (2)引导学生视察、思索。(自己通过视察、分析找出结果) (3)沟通。
17、(满意数的运算的须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缘由,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缘由,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相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4)数学万花筒。(自主阅读) 三、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0.7+3.9+4.3+6.325494 8(36125)8412.50.25546+785-146 【设计意图】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驾驭运算律的状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90599+9051310.2 【设
18、计意图】在下面就有学生反映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驾驭的不好,因此增加了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的练习。在学生练习完以后,仍旧发觉个别学生驾驭的不好。我增加讲解并描述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是:说一个父亲有一大一小两个儿子,过节了父亲去大儿子家走亲戚,当然不能偏向也要去小儿子家走亲戚呀。其中父亲是乘法安排律的一个数,而两个儿子就是那两个加数。要去两个儿子家也就是要和两个加数相乘。通过这个故事避开学生做乘法安排律时的丢项问题。让学生相互讲着听,再一次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 板书设计 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
19、)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以有的学问阅历和详细情景,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驾驭乘法的两个运算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及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师: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吗?依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乘法运算律 生1:大巴车每周运输旅客多少人? 生2:中巴车每周运输旅客多少人? 生3:大巴车每年比中巴车多运输旅客多少人? 师:大巴车每
20、周运输旅客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汇报。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 (1) 36 X 640 X 7 (2)36 X(640X7 ) = 23040 X 7 = 36 X 4480 =161280( 人 ) =161280( 人 ) 师: 视察上边的算式及得数,你有什么发觉? 生1:我发觉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2:第一个算式是先乘前两个数,其次个算式是先乘后两个数。 生3:三个数相乘,谁和谁先乘都可以。 师:依据上面的发觉,你有什么想法? 生: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我想这可能是乘法的一个运算律。 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咱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探究,汇报沟通) 生1:
21、我们小组举了几个简洁的例子,如2 X 3 X 5=2 X( 3 X 5 ) 证明乘法也有结合律。 生2:我们小组举了许多的例子,发觉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再和第一数相乘,得数都是相等的。因此我们认为,乘法也有结合律。 生3:我们小组是通过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觉了乘法的一个规律,即: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再和第一数相乘,得数都是相等的。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假如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 生: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 . b ).c =a
22、. ( b . c ) 。 师:乘法中还有其他规律吗? 生:我发觉两个数相乘,位置变了,得数不变。 师:怎么来举例验证一下吧。 同为两个一组。 学生沟通验证的结果。 生一: 3 X 2 = 2 X 3 生2: 25 X 40 = 40 X 25 师:你发觉的规律总结一下吧。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就叫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生: a.b=b.a 三、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如: 125 X 7 X 8 学生试算,老师检查。 生1: 125 X 7 X 8 生2 : 125 X 7 X 8 =
23、 125X8X7 =7X(12 5X8) =1000X7 =7X1000 =7000 =7000 师:这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四、学生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3 X 25 X 48 X 33 X 12540 X 13 X 25 2、做21页的第1题,做在书中。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律 乘法结合律:(ab) c=a(bc) 乘法交换律:ab =ba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驾驭梯形的本质特征,相识几种特 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育学生视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实
24、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肯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视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让学生体验胜利,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 (2)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在高涨的心情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驾驭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驾驭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日李老师邀
25、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念呢? 2、复习旧学问,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胜利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依据学生已有相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学问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学问的求知欲望。 二、闯其次关:相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当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念闯其次关? 出示一个一般梯形 ,问:谁告知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假如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立刻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
26、一起去探讨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相识。 预设(2):假如有同学回答出来就立刻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讨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相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相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新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学问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得了,又顺当闯了其次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相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观赏生
27、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相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相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议一下你们准备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商议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做完后在小组内沟通做的过程中要留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28、(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察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赐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平台,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视力。 1、相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仔细视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情愿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之处,呈现出
29、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仔细视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2)学生同桌探讨沟通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觉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依据当时学生状况赐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师集体小结梯
30、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推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验尝试、探究、视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赐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和思索,满意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相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相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
31、第47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改变,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恒久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恒久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视察、分析、自主探究,从而相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当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念闯第七关吗? 1、相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随意一点向下底
32、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多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加,培育学生的发觉实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相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相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相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相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相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细致视察这个图形,你发觉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33、?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相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光明!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觉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第47页,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觉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视察进一步探究了梯形的学问,知道什
34、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相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依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相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视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验了尝试、沟通、探讨及验证,使学生相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仔细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
35、组沟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学问,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相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沟通中进行才智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快乐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而且把学问进行课外延长,提高了课外学问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
36、交换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化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 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育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驾驭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 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 老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 老师左右 手交换练习册。 3、 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换位置。 4、 学生相互交换位置。 5
37、、 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觉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交 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日我们一起来探讨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觉 (1)创设情境,引导发觉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 别实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依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
38、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全部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沟通)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 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依据加法交换律发觉乘法交换律 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
39、你想到了什么? 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反馈沟通。 依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觉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 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
40、推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假如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 ) (2)13650=50136 ( ) (3)22=2+2 ( ) (4)+=+ ( ) (5)vt=vt ( )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日这节课哪些词 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 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改变,但改变中 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日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长。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 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 34+78+66=34+( )+( ) ( )+= (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依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