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秀教案设计.docx(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秀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质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一、说汉字,相识“三衢”历史1.说文解字“衢”(板书:)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相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说文2.说“三衢”来历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信任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隋志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唐元
2、和郡志3.赏“三衢”美景(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4.引“三衢”诗文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忱。)二、读古诗,找寻“三衢”美景1.出示古诗2.回忆学法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许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学习单:
3、(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途。(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须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主动的、特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验语文学习的过程。)4.汇报沟通(1)出游时间。作者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出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旬已过黄梅雨。苏轼舶趠风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赵师秀约客梅子黄时原来是多雨季节,可是诗人当时遇到的却是生:日日晴
4、。(2)出游路途。谁能画一画诗人的行程路途?结合诗句推断行程图是否正确。“泛”和“却”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借助课文注释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画出游路途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他们的创建性思维实力。)三、品诗句,找寻“三衢”之情思索: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途吗?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你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1.创设情境假想(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是日日晴,假如此时你和诗人曾几一同去游玩,心情如何?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晴”)(
5、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盡”了舟,到了小溪的终点,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激励学生绽开想象,感受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时的喜悦之情。)2.借助插图联想图文结合联想美景: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随文补白联想美景: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去时路上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随文补白,想
6、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和想象实力。)3.加关联词概想(1)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两句诗句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行走于三衢道中来和去时所视察到的美景吗?(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2)整首诗道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该怎么读出这份心情呢?采纳多种形式朗读。(设计意图: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春之朝气与和谐,更要让学生感悟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四、拓诗文,悟“三衢”文化1.对比“不减”和“添”(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不减”的是什么?(2)“添”的又是什么?仅仅是黄鹂宛转好听的鸣叫吗?还有什么?2.对比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三衢山独特的地貌背景孕
7、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曾留下很多的诗词,其中元朝张雨、清朝方芳佩都写过三衢道中,我们来读一读。三衢道中(清)方芳佩初到三衢问水程,江乡风物总关情。滩声澎湃飞流急,帆影参差夕照明。山鸟啼来偏悦耳,野花看尽不知名。挑灯坐听篷窗雨,赢得诗怀格外清。三衢道中(元)张雨大溪中道放船流,船压山光泻碧油。三百里滩攲枕过,买鱼酾酒下严州。(1)自由朗读,想想三位诗人写的三衢道有什么共同点。(2)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发觉吗?3.总结“三衢”文化我们发觉这些诗描写的不仅仅是我们衢州的山山水水,而是通过这山水的描写,表达的是古代文人乐山乐水的情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
8、这就是“三衢”文化。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精品教案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妙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闻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气勃勃地喜人景象
9、。今日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示意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美丽文章的段落是须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 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许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
10、: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说明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依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肯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看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值诗人有些悲观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漂亮,听到其叫声?于是不由自主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
11、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悲观到惊喜的心情改变。)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改变。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欣鼓舞、热喧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庆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妙愿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学打算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
12、文插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孩子们,你们喜爱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2今日,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庆新春佳节的古诗,老师板书课题,说明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老师范读。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留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4认记生字。告知学生:假如相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6指名读,沟通识记生字的方法。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依据自学提示绽开自学。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
13、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2合作小组沟通。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喧闹的景象。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状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4诵读诗句并绽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溢了新的希望,寄予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妙祝福。备注:在学
14、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须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学问。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谁能把你体会到的快乐喧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8指导背诵。(1)分组接背诗句。(2)指定学生背诵。(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4)同桌相互背。五、拓展延长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欢乐、华蜜、喧闹的场面)2你们最喜爱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六、布置作业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附: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喧
15、闹、欢快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1.相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欣鼓舞、热喧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庆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妙愿望。 4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重点难点驾驭生字词、了解诗意,说说自己的见解。活动打算幻灯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学生学习老师导学二次备课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谁能说一说。你们家里怎样过的? 一、谈话导入,说明题目 同学们,快要放寒假了,我们每年最盼望的、全家过得最喧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二 自主探究 合作沟通一、初步读文通过范读、自由读、个别读
16、来整体感受古诗。 二、观赏课件,领悟诗情。 1.同学们你们都喜爱过年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依据画面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 2小组探讨。分组汇报。一、老师讲解诗的大意。 二、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三 反馈展示 释疑解惑1.学生认读。 2小组沟通如何记忆生字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举荐一名小老师,到前面讲生字。 4再找几名“小医生”为大家找出易错的字音、字型。 一、学习生字。 1老师出示生字卡片 2老师指导强调要点。 3老师举荐方法: 通过比较相识。“新”“旧”是一组反义词,来记忆。四 拓展提升 发展实力一、拓展延长。 1过春节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2过节的时候你最喜爱做什么? 3课外再
17、找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老师可依据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学问。五 达标检测 查漏补缺读古诗: 1送字宝宝回家。 2再读古诗。针对读不准的字音强化巩固课后反思 长春版小语一下学案 学习内容?元日(第一课时)姓名编写者春阳小学孙凤琴学习目标1相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自主学习一、自主探究 1、背古诗。 自评: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把本课中不相识的生字找出来,想想可以用哪些好方法记住它们?并把你不相识的字做成生字卡片。 3、读读下面这几个词,留意生字的读音。 屠苏爆竹曈曈日千门万户 二合作沟通 结合古诗说一说诗歌也许意思。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18、。 三学问应用 说一说关于过年的小学问 四拓展延长 找一找王安石的其他诗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特性。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观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教学课时 3课时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问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19、。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欣鼓舞、热喧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庆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妙愿望。【教具打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先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3.今日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4.简介作者。(课件出示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
20、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宏大的改革家”。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
21、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3.检查沟通状况。(课件出示4:生字)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订正不正确的读音。留意读准平舌音“苏”。(2)沟通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老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5)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化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间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化
22、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6)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视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沟通探讨“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3.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察,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观赏,深化探究。(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沟通,老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7)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爱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辞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
23、(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起先,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妙的将来。)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妙的心愿)2.老师归纳:依据同学们刚才供应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8)炮竹声声,告辞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妙心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喧闹的景象。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沟通“我读懂了哪句诗。”3.指名集体沟通,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须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学问。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5.诵读古诗(
24、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起先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2.小结、介绍:同学们肯定发觉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
25、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洁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10):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板书带节奏标记的古诗元日)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3.老师小结:读古诗应当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4.老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26、。5.自由读,练习背诵。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喧闹、快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爱好,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育学生爱写字的爱好,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
27、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分,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育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设计意图:语文应当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胜利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
28、热喧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生疏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出现许很多多幅美妙快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老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快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沟通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29、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依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其次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困难的心情。【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1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
30、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13)要求把字读精确。遇到不相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hnjim魂酒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三、细读品尝,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14)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
31、桌听,最终全班沟通)(课件出示15)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味道;况且,天也不作美,阴镇静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漫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沟通。(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视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2.
32、学习其次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17)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着。(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终全班沟通)(课件出示18)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4)学生自学,再集体沟通。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郁闷。)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
33、过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学问。(课件出示19)“清明季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留意写字的姿态,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20:)欲魂酒借何牧
34、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3.视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老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分开来。(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4.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察,个别指导。【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爱好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
35、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开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板书设计】清明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课后反思】胜利之处: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珍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纳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
36、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渐渐喜爱上古诗。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不足之处: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忱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相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引入新课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很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闻名诗
37、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2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许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
38、为老人节。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3)王维(701761),唐代闻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日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24)要求把字读精确。遇到不相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dyjixinbi独异佳兄倍自由读,
39、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读,齐读。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板书带节奏标记的古诗元日)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特别;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
40、亲,感到孤独。)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6:图文)茱萸(zhy):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爱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肯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缺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
41、写了什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其次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日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索: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孤独、孤寂。)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辞
42、,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挚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肯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福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缺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妙的时间。)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27生字田字格课件)兄独异佳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2.视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沟通探讨。“独、佳”都是
43、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3.老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示学生留意:“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4.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察,个别指导。【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爱好。】【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加语感,增加积累,真实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44、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后反思】胜利之处: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美丽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沟通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备
45、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变更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华蜜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志向。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峻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芜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复原。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九月九日
46、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志向,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喧闹的帝都,倍感孤寂,特别思念家乡亲人。【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
47、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改变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爽,豪气纵横。惋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视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视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