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农民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先生笔下的农民形象.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鲁迅先生笔下的农民形象刘文雷凤阳县西泉镇考城小学 233112内容摘要:鲁迅先生是开创现代化民族化的伟大宗师。其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中,就描写了一些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农民形象具有沉重的悲剧;同时拥有零星的反抗;看客病态的麻木;人物本色的语言。通过这些描写深刻地揭露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所在,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层次得无情披露。关键词:悲剧;反抗;病态的麻木;本色鲁迅先生是开创现代化民族化的伟大宗师。其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中,就描写了一些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对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
2、层的农民进行了深层次的心理描写、灵魂拷问。通过这些描写深刻地揭露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所在,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层次得无情披露。沉重的悲剧鲁迅先生在和农民“相亲近”的过程中,“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为劳苦大众尤其是农民的悲苦而呼喊和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反映他们的悲惨生活,讲述他们的不幸遭遇,从“七斤”的麻木、胆怯到“闰土”的淳朴、善良,再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爱姑”的泼辣反抗以及“庄木三”的恐惧内心,他们的性格复杂多变,命运各不相同,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不
3、难从这些名篇中发现其农民性格的多面性: 首先,这些悲剧人物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深受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毒害,思想愚昧落后,心理畸形变态。七斤这种“早有飞黄腾达的意思”的农民对只会“说出五虎将姓名”,“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的封建遗老赵七爷的恐惧与成年闰土毕恭毕敬的喊了我一声“老爷”可见封建礼教和制度深入人心、以及毒害之深;阿Q临死之前还懊悔自己画押时没有把圈画圆,实在是傻的可爱;七斤经受辫子的风波打击之后,“村人们呆呆站着”“个个心里计算”的茫然让这些悲剧人物往往生活在一个冷酷、世故、毫无同情心的环境中,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漠视更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暖与炎凉。鲁
4、迅先生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和农民的心理束缚。同时从“六斤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农村现状的深深思索。革命之后现实中的农村社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观,封建势力以及封建思想依旧在农村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如果不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本质,农民阶级的幸福就无从谈起。其次,这些人物都毫无社会地位,身处社会的底层,饱尝生活的艰辛。正因为如此,“赵七爷”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恐吓“七斤”,“闰土”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盘剥、重重倾轧,“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而“祥林嫂”在四老爷的眼里
5、永远是“谬种”。这些人物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时社会现状就像是一个金字塔一般,最后所有的一切都压在这样一些人身上,使他们深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榨。但就在这些人身上,却又实实在在体现了中国农民所固有的善良、质朴、顽强、勤劳等品质。尽管想“飞黄腾达”“三代不捏锄头柄”但七斤还“照例帮人撑着航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可见其勤劳、质朴的本质;“水生”约“宏儿”到他家玩去,真正得善良好客;“祥林嫂”顶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还在四老爷家顽强的、不知疲倦地干活;少年闰土“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正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本色勤劳、质朴
6、、善良、淳厚。第三,社会革命的不彻底使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农民希望的肥皂泡破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未扫除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封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以帝制为核心的整套封建思想。“豆腐西施”眼中的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可见封建制度的毒害之深和农民阶级的内心享乐主义的本质;革命之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阶级所 窃取,社会形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由希望变成失望,在彷徨中挣扎,还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零星的反抗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这些农民形象具有这些本质特点。他
7、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在这些悲剧人物的心灵深处,却偶尔也会绽出零星的反抗火花。一、勇敢地反抗。离婚中的“爱姑”是一个大胆、泼辣、倔强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不甘心受压迫和凌辱,敢于在许多陌生男人面前,甚至在地主老爷面前申诉自己的屈辱和冤苦,声言要拼出一条命,闹得她婆家家破人亡。她说话理直气壮、泼辣放肆、毫无顾忌。“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说出了“爱姑”的心声,她是要在老爷、大人物、洋少爷面前去“评理”、“出气”,证明自己婚姻的“合礼”,“合法性”,想得到让自己得到合理地对待。想从陌生人甚至是地主老爷那里获得“理”的支持,表现了坚强的信念和极大的勇气。她“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以及在“慰老爷”
8、家的一番话更是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同时“我们是粗人,什么也不知道”表现出对封建势力的质疑。对“小畜生”的训斥把她口快心直的个性表露无疑。虽然“爱姑的”反抗最后在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下失败了,但她有站出来申诉自己历来所受的屈辱和冤苦的勇气,她的民主意识和反抗精神都得到了完整的展示。二、消极地反抗。阿Q喊出了“造反”,也经历了“革命”,这说明像阿Q这样的农民有反抗精神,但在革命尚未深入农村之前,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理解革命,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因此他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结果便不可避免地落下悲惨的结局。阿Q的反抗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和麻木的
9、报复基础上的。他革命的目的就是砍掉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和王胡的头,就是为了得到金钱和女人。他反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和报复,这也触及了当时一部分革命者的灵魂,揭露了革命者的内心的丑陋的本质。与阿Q一样七斤“喝醉了酒”,骂“赵七爷是贱胎”,这种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口舌之快”,只能算是一种低级的幼稚的反抗,只能算是一种别样的“酒后吐真言”。“闰土”与“祥林嫂”的反抗又有所不同,“闰土”挑了一些实用品后还没忘挑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对与已经被折磨的“像一个木偶人”的闰土来说,烧香拜佛与其说是想得到心理安慰,不如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式的反抗,是对当时社会现状无奈的反抗,从中也看出闰
10、土在当时社会现状中的无奈和无助。“祥林嫂”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与“闰土”烧香拜佛都是想得到内心的宽慰,但与“闰土”的“逃避”不同,她是想通过“捐门槛”来改变自己在阴间的命运,是想在阴间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次,同时也反映出“祥林嫂”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多难。“祥林嫂”不仅有精神上的反抗同时也有实际行动的反抗,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同时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是在“夫权”和“族权”统治下的反抗。这样一个人物在经历了丧夫、再丧夫丧子的沉重打击下依然进行顽强的抗争。但她反抗的性质是盲目的,结果是惨重,
11、最后只能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看客病态的麻木在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对于看客的描写,正如其在呐喊自序中写到“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被日本人砍头的是替俄国做军事上的侦探的中国人,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中国人。这是何等的讽刺啊。从那一回以后,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件事不仅让鲁迅先生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更对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加奠定了其文学作品揭露“国民性”的基本基调。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
12、,有很多对看客的描写,虽然语句不多,但却能引起读者无尽的思索。风波中在“七斤”与“赵七爷”发生冲突后,“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把看客的“独善其身”的思想暴露无疑;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在这些人的身上似乎有那么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他们对“辫子事件”的本质根本无法理解,对七斤的遭遇连同情之心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私、漠视、庆幸,甚至“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让村民们冷漠、盲从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辫子事件”后,村人又给七斤“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都笑嘻嘻地招呼”。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
13、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阿Q正传中最后对看客的描写尤为精彩。他再去杀头的路上,“两边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当他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后,便有人发出豺狼一般的一声“好”。与阿Q似乎有点联系的吴妈,“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可见当时的社会冷漠,世态炎凉,把看客“与己无关”的漠然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直至阿Q感觉看客的“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可以看出这些人对于弱者根本就没有同情,甚至欺负弱者。在强者面前他们就是“羊”,在弱者面前他们就是“虎”。对于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者的他们来说,看斩首只是他们生活中宣泄压抑的一种方式,这些看客对革命的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
14、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革命并没有在人们的内心产生多大的影响,并没有转变他们的思想,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杨二嫂连一副手套都塞在裤腰里带出去,是一种带着封建思想的刁蛮和自私;通过离婚中的“八三哥”听到“七大人”的名字后的惊恐,可以了解他趋炎附势、畏惧强权、毫无反抗精神的本质。而胖子汪得贵则是一个明显的附和派,毫无主见可言;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但仍然是愚昧、麻木的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看客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其本身的麻木以及苟活注定了他们在以一种病态的方式生存着。人物本色的语言对话,是小说中经
15、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话这种形式看来很简单,似乎人人都会用,都会写,但是要用得好,写得活,深刻动人,却颇不容易,需要费一番苦心。鲁迅曾经说过,描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风波中运用了许多对话:从七斤嫂与七斤的对话,在七斤出事后马上与之划清界限,“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可以看出他们的结合是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只是为了生存的给和合,是“利用”关系。既没有夫妇间的心心相映,也没有同患难的精神准备。活生生暴露出“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来了各东西”的处世态度;七斤与赵七爷的对话中,七斤虽然“
16、的确是一名出场人物”,有“相当的待遇了”的。在赵七爷说过辫子的重要性后,觉得“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地”,实际上却显示出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还有九斤太太与赵七爷的对话、八一嫂与七斤嫂的对话等,这些对话把不同的人物性格凸现得淋漓尽致。故乡中“我”和“少年闰土”的对话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少年闰土”跟我说的“捕鸟”、“看瓜”的故事是那么的自然和精彩。那油一样滑的猹、许多的跳鱼、各种各样的鸟雀承载着“我”无尽的梦想。我们之间是没有任何隔阂的坦诚的朋友式的交流,我们之间的称呼是“闰土哥”和“迅哥儿”。在与“中年闰土”的见面中,他一
17、句具有阶级性质的称呼“老爷”,“在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同时闰土的话题也变了,开口闭口都是“老爷”、“太太”,所说的事情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和“中年闰土”之间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中年闰土”的麻木得让“我”伤感。正是这些具有表示不同时期人物本色的对话描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现状对中国农民心灵的摧残。离婚中语言的描写把“爱姑”的心理变化展露无疑。从一开始“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花了么?”的勇敢、理直气壮;到看见工人搬出年糕汤是,不由得“局促不安起来了”,在内心思量“知书达理的人事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的犹豫、动摇,把“爱姑”实质幼
18、稚、脆弱的内心一层层得展露出来。在与封建势力的较量中,“爱姑”不惜“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的泼辣放肆,在发现“自己是完全孤立”时内心的惊疑和失望都通过她的语言得到了充分得展示。一句“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已经明确得表示爱姑对自己的斗争彻底放弃了,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而垮塌,她的斗争在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下失败了。文章的结尾通过“谢谢慰老爷”一句话,我们能够体会出“爱姑”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更能够感觉出“爱姑”已经对离婚的“结果”妥协了,已经对屈服于当时那个社会现状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写出了人物特有的性格、心理和灵魂,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黑暗中国的社会现实,寄寓着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希望!参考文献:鲁迅 .呐喊 彷徨 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4胡叔和 鲁迅名作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12张华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人教期刊 2004.23鲁迅作品故乡赏析 大学咨询网 2006.3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报 2001.10通讯地址:安徽省凤阳县西泉镇考城小学 刘文雷 233112电子邮箱:996765296 电话:1386581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