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 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方法。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 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重点难点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 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重点难点1. 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 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
2、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
3、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2.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4、。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正音潭柘寺(zh) 落蕊(ru) 一椽破屋(chun) 廿四桥(nin) 萧索(xio su) 细腻(n) 混沌(hn dn) 驯鸽(xn)平仄(z) 椭圆(tu) 颓废(tu) 橄榄(gn ln) 鲈鱼(l)四、问题探究1.听朗读录音,找出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
5、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全文是紧扣这句话展开描绘的。2.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3.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秋的?在哪一段可以找出来?秋味。“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的,还有是怎样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的。4.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故都的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5.第三段中,作者写他在南方时,让他
6、魂牵梦萦的是哪些北国的景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6.作者来到故都后,为何不着力写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反而着力写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从自己身边的普通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些著名的风景,都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虽然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而且人们对那些日常常见的景象虽然熟悉,早就习惯,但是往往会忽视它们的特殊意味。最重要的是作者追求的是“清”、“静”和“悲凉”,那些著名风景游人如织、吵闹、拥挤,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符合本文的基调吗?不符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是清、静、悲凉。
7、7.(1)先来看作者对牵牛花的描写。朗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写了牵牛花的花色。(2)作者对牵牛花的花色是怎样描述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在牵牛花出场前,还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4)平时我们会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时间、
8、没有心情。那么作者对牵牛花的颜色如此了解,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清闲。作者一个人坐在院子中捧着一碗浓茶,欣赏起秋天的景色,“细数”、“静对”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作者写这牵牛花,表现了他的清静闲暇,而这清静闲暇中却透出了作者落寞的心情。从中我们没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牵牛花时是偏重于“清”的。8.“牵牛花”侧重的是“清”,那“落蕊”呢?偏重于“静”。古人常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喧闹衬静,那么作者在描写落蕊时,是怎样表现秋天的寂静的呢?“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更是用两个“极”字渲
9、染出那种极其寂静的环境,这种静已经不只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作者心境的宁静。还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突出环境的静,但作者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作者心静。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9.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属对秋雨的描写。在这里作者写了什么?灰沉沉的天、凉风、都市闲人、斜桥影。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觉到秋意的凉,不能感觉出“悲”,但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天气转凉,一年将尽,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
10、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作者并未刻意去写悲凉,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10.秋蝉、秋枣是怎样表现出“悲凉”的?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萧索的秋意,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枣子的颜色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若不是事物观察细致,感触入微,是难以如此准确表现出来的。秋枣的生存环境突出了悲凉。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11.牵牛花
11、、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北国是千家万户都能见到的景物,作者写这些离老百姓生活很贴近的景物,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清”、“静”、“悲凉”最能体现情景一体。“清”、“静”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作者用平凡的景物,表现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就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着力描绘了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
12、色、秋声、秋意与秋实,让我们体会到了故都之秋平凡而又特殊的秋味。六、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故都之秋的秋味。2.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第2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2. 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故都的秋的风景,作者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景物?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和秋枣,这些景物体现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探讨作者写此文的深刻内涵。1本文写的是北国的秋,文中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为何要写南国之秋呢?对比
13、、衬托,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第二段中,作者以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背负,才感受得到底”对比。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在内容上运用了对比,比较南北方“秋”的区别。“黄酒之与白干”从“酒”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从“饭”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从“菜”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表面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实喻
14、南国之秋的味小色淡。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因此想要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3.中国文人偏爱秋
15、,那么国外情况又如何呢?文中第三段中写到:“各著名的大诗人萧索的感触来的”,这说明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诗人对秋都特别偏爱,足见秋有着特别的魅力。“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差别呢?”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最后作者还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4.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要想了解作者
16、为什么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后来跟随兄长到日本留学,在异乡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5.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反而用“故都的秋”为题呢?故都,“故”就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
17、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犹豫、孤独的心境。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二、课堂总结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通过本篇散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散文创作中以情驭景、借
18、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反复诵读赏析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与落寞。三、课后作业找一找描写秋天的诗文,说说你最喜欢哪篇诗文,作简要的赏析。从以上论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的几幅图画好像是铁定的了。然而,又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以上每一个论断所确认的指向都是各各不一的。撇开语言文字上的不论,单是这指向的内容与角度就不能让人信服。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既然文章花了大气力去写这几幅图,那么这几幅图一定是文章的一个天然的链接元素,每一个元素都是不能的,而且有着必然的关系。然而,不幸的是这里的几个概括都涵盖不了全文中的所有信息。 比如,这“清晨静观”就
19、是不靠谱的。从字面讲是讲大清早观察之景物。然而,那“的,的柳影,的虫唱,的夜月,的钟声”就无从落脚。比如,有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清晨所能获得。没有人会大清早去寻柳影,“的夜月”也不是清晨能见的。再如可能讲“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然而,那“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却不只是“看”来的。 至于说写什么“落蕊”之类,其实说的也不仅仅是“轻”的问题,还有一个反映社会的与自然的“”,即没有生命的问题。虽然作者用了“深沉”二字化它,终究是掩饰不了生命的沉寂的。恐怕这才是作者之所在。 类此问题都不用细说。相反,我们从中读到的信息只是,我们的读者并不是真正深
20、入文本去探求的。有的只是的获取。 以此分析,本文写了几幅图并不是十分重要。如果非要说写了什么,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些生硬的文字来凑合。相反只能以是否全面反映文章的中心作为评价文章的标准。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提示:向往颂赞眷恋。、情感赏析:向往: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提示:身在异地,心感冷落,思念故都;古今中外秋文化及中国文人“秋情结”;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提示:品味词语(“也不过想饱尝一尝”、“在南方每到了秋天,总要想起”等);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姿多,色浓,意丰,味深。议
21、论,抒情)。颂赞: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颂赞?提示:挚爱故都;悲心与故都之秋交融;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很特别。作者如何颂赞故都的秋?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北国之秋对中国文人感受秋的深味的意义;有声有色有味地描写故都秋的景物。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眷恋:品味本文最后一段。提示:高度的深情的颂赞和深深的眷恋。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提示:离乡颠沛之苦,时局动荡之忧,内心落寞悲凉,追求理想生活等。、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研究性学习。(略)-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