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 细致的观察”,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顺承三年级 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 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板块教学关注点体会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古诗 三首古诗精读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 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 绘景物。感受诗人情感 和体悟出的道理。暮江吟体会出诗人从黄 昏到夜间持续观察江面的 美景。题西林壁雪梅 分别通
2、过不同角度,多感官 比照观察,悟出了不同的道 理。初步感知诗人连续生 动的观察,激发不同连 续生动观察的兴趣,能 用语言生动表达出诗 人所观察的景色和景 物。爬山 虎的 脚课文-精读品读准确形象的语言, 体会爬山虎叶子和脚 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 虎向上攀爬的过程。体 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 爱之情。品读描写叶子、爬山虎的脚 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关注 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感受 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加深 体会。结合课后“资料袋”, 选择观察对象,尝试在 连续观察的过程中写 观察记录,养成连续观 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 为单元习作作准备。蟋蟀 的住 宅课文-精读品读准确生动的表达, 再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及
3、修建过程。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蟋蟀住 宅是“伟大的工程”,品味 准确生动语言,感受作者连 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法布尔 观察时的耐心、恒心及求实 精神。学习课后“阅读链接”, 通过比照阅读,认识观 察日记,了解观察日记 的内容和写法。为写观 察日记作准备。口语交际1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2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习作1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过渡: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出示课件37)出示后两
4、句诗(出示课件38),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 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预设:之所以是因为引导理解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指导:这两句是作者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教师启发: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9)预设:之所以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板书:不识庐 山面身在此山中)教师引导: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出示课件40)预设: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
5、的认识难免有一定 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角度 不同认识不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四)多诵读,悟诗情1 .教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的流连忘返。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出示课件42)2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读这首诗。3 .四人小组展示朗读。4 .教师拓展古诗登飞来峰。(出示课件43)5 .教师总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更包含了 “当 局者迷,
6、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来同学们观察某一事物,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三、学习古诗雪梅(一)了解作者教师过渡:我们来学习下一首诗雪梅(出示课件44),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一(卢钺) 谁来说说卢钺是谁?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45)(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 件46)学生自读古诗。2 .认读字词。(出示课件47)出示词语:投降骚客谦逊输入指名读,强调:“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学习多音字“降”(出示课件48): “降”可组词“投降”,读xi6ng,在诗句“梅雪 争春未肯降”中意思是“服输”。它还
7、可以组词“降落伞、下降”,表示“下落、落下”, 读 jidng。3 .指导写字。(出示课件49)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提醒“输”右部人字头下不要忘记写短横。4 .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出示课件50)预设(出示课件51):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 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 带的一段清香。教师:读完了雪梅这首诗,你知道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了吗?(出示课件52) 预设:香、白。(三)抓字眼,品读古诗1 .教师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四人小
8、 组内,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诗歌,看看你读懂了什么?2 .小组展示交流。预设1: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预设2: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预设3: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预设4: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3 .出示前两句诗(出示课件53),教师引导:“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 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预设1:降,服输。预设2: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预设3: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 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板书:争春比美)教师:“费”字说明了什么?预设:准确
9、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板书:难以评判)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教师启发: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 意的文士、诗人。古时有许多写梅花和雪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呢?预设1: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预设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预设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预设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相机补充诗句。4 .出示后两句诗(出示课件54),提问:“逊”和“输”说明了什么?预设: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板书:各有所长)教师引导: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 价方式?预设: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
10、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 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5 .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出示课件55)预设: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 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板书:互为映照)追问:从它们的比拟中,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课件56)预设: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教师小结: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板书:取长补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6 .带着理解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出示课件57)朗读指导: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
11、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 下来,着重读“逊”和“输”,体会二者各有所长。(设计意图:结合所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用多种方式体会诗意,交流感悟,培养自 主学习兴趣,体会诗人不同的观察角度。)(四)小结和拓展1 .教师: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 有其白。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出示课件59)2 .拓展阅读雪梅其二。(出示课件60)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61-63)2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4)(1)抄写本课生字词。(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板书设计】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横看一成岭侧看一成峰远
12、近高低一姿态不同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角度不同, 认识不同取长补短雪争春比美:难以评判一*每 各有所长:互为映照【教学反思】教学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结合诗意谈感悟,背诵古诗, 对诗歌有了整体感悟和体会。学习体会了诗人的不同观察角度,发挥想象,感悟诗歌中蕴含 的情感和道理。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的能力,以及 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应再加强,将学习从生活中带来, 再带回到生活中,运用多种形式和资源,帮助学生爱观察,会观察,体会细致联系的观察。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2.能在小组内
13、提供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语文 园地1 .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2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3 .通过比拟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4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观察日记要点教学关注点明确习作主题围绕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学目标达成 的分阶段有序 教学1 .结合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选择观察对象,学习如何做观 察记录。2 .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连续观察,关注观察对象的变化,做好观察 记录,也可让学生运用以学会的写日记方法,在写观察记录基础上, 完成日记。3 .根据单元习作要求整理观察记录或前
14、期写的日记,形成观察日 记,提供观察的乐趣。注意方法1 .交流观察和记录,回顾观察过程。2 .整理观察内容,形成观察日记。3 .多种形式评改,提供习作收获。【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阅读:1.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 .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3 .学习做好观察记录。口头表达:交流作者形象生动表达,总结细致观察的方法。书面表达:培养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习作: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4 .能在小组内提供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9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
15、: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 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 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 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 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 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 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
16、也不肯服输。这可憋坏了文人墨 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 的一段清香。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 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 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 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 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全诗道出了一 个朴素而又
17、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比照,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 所长的。【教学目标】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 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4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教学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
18、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3 .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1 .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读读课本第三 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预设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预设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预设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2 .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
19、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观察”,在三年 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 “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 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 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3 .引入课题古诗三首。(出示课件2)二、引入古诗,读懂题目1 .诗歌引入,认识作者。教师背诵忆江南的开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让学生接着背诵,引出诗的作者 白居易。(出示课件3)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4)2 .出示诗题,理解题意。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老熟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暮江吟。(出示课件5)(板 书课题:暮江吟)对“吟
20、”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预设1: “暮”说明此时是黄昏。相机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 晚了。预设2: “江”表示诗人在江边。预设3: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相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6): “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 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 “令”。(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1、和任务。随文识字, 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 件7)2 .划分节奏,同桌互读。3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瑟”是平舌音,“降”是多音字。4 .通过注释、图文结合,初步感知诗意。(出示课件8)预设: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 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 精巧的弓。(出示课件9)5 .齐读诗歌。(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诗文中的字词障碍。)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 .教师启发:同学们
22、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 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不懂的字、词用标出。2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3 .全班交流。(1)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10)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理解“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点拨:诗人描写了黄昏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黄昏)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到了这样的美景?预设:残阳、半江瑟瑟、半江红。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提问: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出示课件11)预设: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局部身
23、影而残缺不全。共鸣思考: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这黄昏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 眼前。提问:谁能用动作展示下什么是“铺”呢?(出示课件12)学生做“铺”的动作体会字义。教师追问: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预设: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 成“照”或“射”那么不能表达这一特点。共情朗读:怪不得古人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中每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 景象。我们带着眼前的画面,读一读。教师启发: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说“半江 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13)预设:“瑟瑟”和“红”。因为太阳接近地
24、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 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 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共情朗读: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比照,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我们再体会朗读。(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示课件14)理解“可怜”:可爱。理解“九月初三”: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理解“真珠”:珍珠。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板书:夜晚)教师启发: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出示课件15)预设: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教师相机出示露珠和
25、珍珠、新月和弯弓的比照图。想象画面: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露珠是 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 图。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预设:露似(宝石、玛瑙、水晶)月似(小船、眉毛、镰刀)教师追问:这样的景象,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预设:可怜。(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6)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 莹的朦胧夜色。(板书: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4 .共情朗读: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出示课件
26、17)指导朗读整首诗: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 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景物词语,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意,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 加深对诗句的理解。)5 .练习背诵。(出示课件18)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我 们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填空,练习背诵。一道()()铺水中,半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似()()似()。学生练习背诵。6 .引发感受: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
27、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五、主题概括,课堂演练1 .主题概括: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出示课件20)2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热爱大自然【板书设计】暮L黄昏:夕阳西沉、晚霞映江江- 吟 一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4 .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5 .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诗题1 .教师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出示课件23)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
28、新月东升,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 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板书:题 西林壁雪梅)2 .任务启发: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 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解诗题,知作者1 .教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一(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 的苏轼?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24)2 .教师启发:借助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先从题目猜猜这首诗写了什么?(出示课件 25)预设: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教师相机引导
29、:同学们通过书上注释了解到,“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那么西林 寺在哪里呢?(江西省庐山脚下)苏轼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呢?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教师相机补充。(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 件26)学生自读古诗。2 .汇报正音(注意“横、岭”的读音)。(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加深理解,培养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3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4 .出示诗中会写字(出示课件27),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缘”。缘: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5 .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
30、讨论。(出示课件28)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29)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三)抓字眼,品读古诗1 .阅读提示: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 了什么?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3 .全班交流。(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示课件30)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观看“岭”和“峰”的不同。预设: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
31、长高耸,孤立。小练习理解“岭”和“峰”的区别。(出示课件31)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课件32)预设: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板书:横看一成岭 侧看 一成峰)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出示课件 33)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 低一姿态不同)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4):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了解到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 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出示课件35)预设: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出示课件36)指导: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 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