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练习报告题目:银华物流运输车队管理信息系统班级08信管一班姓名学号0865138104成绩2010年11月20日一、 系统分析1.1系统开发的背景科技进步将人类带到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在业务处理与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并对各行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替人工作业,从而减少人员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减少工作中因人为原因而产生的错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外,更重要的是能建立准确畅通、简便的信息流通渠道,为工作提供所需要的准确、即时的信息以帮助作出正确而及时的选择与决定,从而给采用这门技术的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可见
2、或不可见的利益与效益。在物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快更好的运输服务,在运输车队上实施信息化管理成为物流行业的大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销售渠道逐渐向纵深化延伸,多品种,小批量物流成为现代化物流的重要特征。因此,对货物运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做好运输管理工作是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重要保证。为此,组织合理化运输就应该以“及时,准确,经济,安全”为基础原则,同时这也是物流运输管理工作所追求的目标。银华物流公司是物流行业的领头羊,在运输车队上实施信息化管理,进而合理分配车辆司机,减少运输成本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
3、问题。根据银华物流的业务需求开发合理的运输车队管理信息系统,避免资源浪费,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及时、准确、经济、安全地完成运输任务。1.2系统开发的目标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基础,结合银华物流的实际业务,建立一套可以含盖人员管理、车辆管理、业务受理 等功能的人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银华物流运输车队管理的自动化,提高运输效率,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也为运输车队的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环境,进而提高银华物流的经济效益。运输车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能够为普通员工和高级员工提供不同功能,完成车队管理的日常工作。另外,该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其设计开发过程具有通用性,对类似工作的开展具有
4、借鉴意义。l 完成登录,主要是对完成运输的司机信息进行登记,包括收货人,收货日期,系统会自动添加完成时间等信息。l 查看司机信息,其中包括司机编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号,电话号等一系列详细信息。管理员还可以在司机信息界面随时更改信息内容,同时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本界面信息。方便可行。l 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编号,车牌号,发动机编号,出厂厂家,载重,座位数,出厂日期,备注等信息。管理员可以简单,方便,快捷的查看司机的详细信息,发现错误也能随时改正1.3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在物流活动中包含了运输活动,运输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通过运输实现了物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活动比运输活动更为复杂。但
5、是如果没有运输,物流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意义。因此运输合理化是物流公司非常重要的环节。1.4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一)管理可行性运输车队的管理者大多具备电脑基本操作知识,且管理基础工作和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执行严格,原始数据采集完整,保存良好。(二)经济可行性通过网络传递托运单及车辆道路信息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因此可以节省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减少运输成本,所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三)技术可行性在IT行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具备一定的软硬件知识,会使用各种管理软件,在新系统投入使用时,只要对员工进行少量的培训,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就基本上能够顺利
6、运行。(四)操作可行性本系统采用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而该系统是大家熟悉的操作系统,对于那些有一般的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就可以轻松上手。1.5 业务流程分析图通过对车队管理业务的时期调查分析,弄清了银华物流运输车队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功能,系统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图1.1 物流运输业务流程图1.6 数据流程图图1.2 数据流程图1.7 数据字典(以运输中心车辆信息单为例)(一) 数据流的描述: 数据流编号:D01数据流名称:司机信息单 简述:雇佣司机所填的基本信息单数据流来源:司机数据流去向:人事处数据项组成:司机编号+司机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初领证日期+办公电话+手机号+家庭电
7、话+备注 数据流量:约35张/日高峰流量:约50张/日 (二)数据存储条目描述:编 号: D02名 称:车辆维修信息存档简 述:对车辆维修的信息管理进行存档数据流来源:维修信息单整理模块数据流去向:车辆信息存档数据项组成:维修编号+维修车辆编号+维修人+维修内容+维修总费用+维修日期+维修地点+发票号+备注存储方式:顺序/索引数据流量:约30张/日高峰流量:约50张/日(三)处理过程条目:编 号:D03名 称:客户信息单的生成处理简 述:对客户的相关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并进行存储数据流来源:客户托运信息单数据流去向:客户个人基本信息存档和托运所需车辆司机统计表存档处 理:根据客户填写的托运
8、信息单进行整理,其中对客户的个人 基本信息和托运所需车辆数统计表进行存档 (四)外部实体的描述: 外部实体编号:D04外部实体名称:调度中心简述:调度中心输入的数据流:D03输出的数据流:D01二、系统设计 2.1 功能结构图设计按照结构化的系统设计方法,将整个车队管理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通过对模块的设计和模块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从而得到车队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本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8所示:图2.1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2.2完成登记界面:图2.2 完成登记界面2.3司机信息界面:图2.3司机信息界面2.4车辆信息界面:图2.4 车辆信息界面2.5 系统
9、网络设计网络设计将解决如何将系统规划中的各个子系统从内部用局域网连接起来,以及今后系统如何与外界连接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去考虑如何配置和选用网络产品。网络设计包括网络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两个方面。该网络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进行网络设计;网络操作具体采用 Windows XP 操作系统;该系统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为网路拓扑结构设计,如图2.3所示:2.6概念设计 2.6.1.系统E-R图:将费用报销单,司机信息表,车辆信息表,维修费用表,回程单等表之间的联系描绘出关系模型。联系是指车队系统中各个实体的联系,拥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如图2.1所示:图2.1 系统E-R图
10、2.6.2完成登记的相关信息:图2.2完成登记E-R图2.6.3司机信息表的相关信息:图2.3司机信息E-R图2.6.4车辆信息表:图2.4车辆信息E-R图三、系统实施3.1 程序设计目标3.1.1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是对程序设计的一项重要的要求,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为此,我们加强了对系统功能的完善和调整。3.1.2 可靠性要求程序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在意外情况下也便于处理,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3.1.3 可理解性力求程序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层次清楚,便于阅读,避免因程序不易理解给程序维护工作带来困难。3.1.4 效率 提高程序
11、设计人员得工作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降低程序的出错率,进而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3.2 程序和系统调试调试的目的在于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所以在调试时应使程序的各个部分都投入运行,力图找出所有错误。错误多少与程序质量有关,即使这样,调试通过也不能证明系统绝对无误,只不过说明各模块、各子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情况正常,相互之间连接无误,系统交付用户使用以后,在系统的维护阶段仍有可能发现少量错误并进行纠正,这也是正常的。程序调试应注意的基本原则:调试用例应该由“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组成;不仅要选用合理的输入数据进行调试,还应选用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输入数据;除了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
12、工作,还应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不该做的事情;应该长期保留所有的调试用例,直至该系统被废弃不用为止。该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调试主要采用正常数据、异常数据以及错误数据调试三种方式,用以考验程序逻辑上的正确性。对程序功能进行分调和总调,分调主要是为了保证模块内各程序间具有正确的控制关系。对主控制和调度程序与各功能模块联结起来进行总体调试,将所有控制程序与各功能模块的接口“短路”,即用直接送出预先安排计算结果的联系程序替代原功能模块,以此来验证控制接口和参数传递的正确性。3.3实习总结经过将近两天的设计和研究,我设计的物流运输车队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设计完毕。其功能基本符合用户需求,能够完成车队的基本功能
13、。并提供部分系统维护功能,对于数据的一致性的问题也通过程序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但是由于设计时间较短,所以该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联机文档比较少,用户界面不够美观,出错处理不够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改善。总的来说,在这次课设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经过我的努力大部分问题都得到解决,只有少部分遗留的问题。从中我也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今后的发展中这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宝贵财富。3.4参考文献1. 黄云梯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 邓晓红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3. 喻小贤 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