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077334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课程论文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及前景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 胞生成的特殊功能。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大量研 究表明,DC在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抗肿瘤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 疫治疗以及DC疫苗等方面在临床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其作为肿瘤治疗手段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 治疗一、 肿瘤免疫及树突状细胞1.1 肿瘤免疫(tumorImmunology) 肿瘤免疫(tumorImmunology)是研究

2、肿瘤的抗原性、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及其抗肿瘤免疫的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的科学。设想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及正常组织不同的抗原成分,通过检测这种抗原成分或用这种抗原成分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肿瘤的目的,但这方面研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1.2 树突状细胞(DC) 1868年,Paul Langerhans在皮肤组织中首次观察到DC, 在1973年Ralph Steinman和Cohn在鼠的脾脏中分离出DC 并发现其免疫功能。此后2O年问,DC在各种组织中被发现, 并能够在体外进行培养,因此加快了DC的研究并使临床应 用成为可能。

3、目前认为存在两大类DC:一类是骨髓源性DC。 其中包括两个分支:是存在于皮肤样复层上皮的LCs;是 其他组织中的间质性DC(int DC)。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分泌 1L一12,诱导CIM T增值,不同点是int DC可分泌IL一10,诱 导B向浆细胞分化,而LCs可能及细胞毒CD8 T活性有关; 另一类是类浆细胞DC(pDCs)。是在病毒入侵体内后发挥作 用,在几小时内,分泌大量的抗病毒的细胞因子,因此判断 pDCs有吞噬外源抗体,介导免疫起始的作用 。 从另一角度,可以将DC分为组织来源的和外周血来源 的。组织来源的DC是从外周组织中迁徙到淋巴结,在感染 中处于不稳定状态。血液来源的DC的整个

4、生命周期都存在于脾脏和淋巴结。这两类DC也可以再加以细分。它们在不 同成熟阶段的抗原提呈能力表现出根本的不同 。通常认 为,DC从淋巴系统迁移到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s (LNs),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开始。外周血中的未成熟DC通 过吞噬外来抗原等,转变为成熟DC,并向前哨淋巴结(sLN) 等淋巴器官迁移,同时吞噬能力减弱,抗原提呈能力加强。外来抗原入侵机体后,被DC吞噬,诱导DC成熟。成熟的 DC表面分子发生一系列变化,已知CCR7是成熟DC向次级 淋巴器官迁移的重要驱化因子,然而对CXCR4的功能了解不多。在CCR7一CCL19及CXCR4一CXCL12两对比发现,

5、CCR7 在DC迁移中发挥的作用要强 。Hansson等 发现在幽门 螺杆菌刺激下,人DC的成熟、体外迁移、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以非病原大肠杆菌刺激的DC做对照组。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组可以诱导DC成熟,CCR7表达升高,并向淋巴结迁移。Riter等 j发现,DC从外周迁移到淋巴结,是在周围环 境的信号引导下,由DC自身基因表达的结构调节的。GM CSF在sLN中的升高可以吸引更多的DC。IL一10和COX一2却 阻碍DC成熟和向DC迁移。DC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 初始T细胞(native T cel1)进行增值,而巨噬细胞和B细胞只 能刺激已经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 答

6、的始动者。单核细胞系统可以向巨噬细胞系和DC系分化,同时发挥吞噬并杀死病原体的功能,或介导T细胞免疫功 能,这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化方向。已知单核细胞的分化取决 于驱化剂、外界刺激、分化因子,然而在体内复杂的生理条 件下是怎么分化的我们还有好多未知。近来,关于DC的抗 原提呈特性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例如发现NOX2氧化酶 通过控制吞噬体酸碱度来调控DC的抗原加工和提呈。DC缺乏NOX2将会增加吞噬体内酸性环境,抗原水解加快,结果 导致抗原提呈功能下降。如果ECadherin黏附分子缺失,这样的DC不能释放免疫因子,结果在体内诱导一种完全不同的T细胞免疫,即CD8 T细胞免疫耐受 。 近来研究证明

7、,传统的认为皮肤对于外来的病原体的T细胞免疫来自淋巴结固有DC,而非皮肤DC,这是不科学的。表皮的慢病毒直接由DC提供持久抗原,皮源DC高表达作用 介导重组Lentivector基因免疫 。众所周知,发热在微生物 感染时对人体是有益的,然而其机理却鲜为人知。DC在发热时分泌脂多糖LPS,调控Tolllike receptors(TLRs)升高,感知 微生物的入侵,调控体温升高.1.3 DC及肿瘤关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肿瘤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某些肿瘤细胞还能分泌产生大量免疫抑制细胞因子,肿瘤微环境通过各种机制导致DC

8、的分化 成熟障碍及机体的免疫功能破坏,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 疫监视。肿瘤细胞经Toll样受体的配体转染后,其免疫原型大大增强,同时还能促进DC的成熟 。Permt等 首次提出 在肺癌及周围肺组织中存在类浆样DC,发现大多数NSCLC浸润到肿瘤局部的DC是未成熟的,即使经Tol样受体刺激后,仅部分表型成熟,它们表达共刺激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是有限的,说明TIDC是弱的抗原提呈细胞。陈宇平等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表达及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有密切关系,肺组织中P53突变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CD83 阳性树突状细胞表达率明显减少,而CDlot阳性树突状细胞表达率明显增多,说明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树

9、突状细胞的成熟受到明显抑制。 二、 DC抗肿瘤机制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对肿瘤抗 原的识别激活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DC作为专职APC,因其具有极强的摄取、递呈抗原以及有效 诱导和维持免疫应答的能力,在抗肿瘤免疫中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DC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抗肿瘤免疫作用。(1)诱导细 胞免疫:DC摄取肿瘤抗原后,将其加工处理为肽一MHC分子复 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进而及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 cel receptor,TCR)结合,同时及DC表面高表达的CD80、 CD86等共刺激分子协同作用,共同激活T细胞,启动CD8。细 胞毒性T细胞(

10、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介导的免疫应 答。(2)增强体液免疫:一方面,DC通过促进抗原特异性 CD4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的产生,促进抗体生成;另一方面,DC直接作用于B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PDC通过工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分泌,直接诱导初始和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 IgM。(3)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DC分泌的IL-12 可诱导ThO细胞向Thl细胞分化,启动细胞性免疫应答,抑制 IL-12的产生则促进IL-10的分泌及Th2细胞极化。IL一15 以膜结合方式存在于DC表面,显著刺

11、激次级淋巴器官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增殖。DC还可分泌一种特异性趋化因子Dc_CK1(dendritic cellderived CC chemo kine 1),选择性趋化初始型T细胞,增强对免疫应答的诱导作用。(4)DC通过及某些肿瘤细胞相互接触,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口。(5)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释放一种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的囊泡小体exosomes,该小体内含有大量MHC 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显著刺激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增殖,并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反应。三、 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目前,以DC肿瘤疫苗为基础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治疗已

12、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体 外细胞因子联合培养扩增出DC,模拟DC的体内成熟过程, 并使其接触相应抗原物质(人工合成肿瘤多肽、肿瘤细胞溶 解物、肿瘤蛋白抗原、DNA或RNA等)或应用基因工程使肿 瘤抗原基因通过载体导人DC,将这些致敏DC回输体内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来越来越多 的证据表明,这种过继性免疫治疗方式已日趋成熟,由DC激 活的细胞免疫在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显示出了DC肿瘤疫苗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的巨大前景。 31 DC的体外扩增 DC在外周血及组织中分布极少,难以直接获取。在体 外定向分化DC的方法出现以后,将DC应用于肿瘤特异性 免疫

13、治疗的研究才得以快速发展。DC的体外扩增方法主要有两种:来自骨髓CD34 祖细胞。用GMCSF和TNF一细胞因子定向诱导扩增骨髓或脐带血CD34 祖细胞可获得 分化成熟的DC。成人外周血最易获取,HDCTX后恢复期的血清较小牛血清和普通AB型血清更利于Dc生成;来自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用GMCSF和IL一4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外周血CD14 细胞,可获得不成熟MoDC,再加人不同的刺激物如TLR配体、TNF一或单核细胞条件培养液等可分化为同源的具有较高活性的成熟DC,体内和体外实 验均可诱导出CTLs 。此外,有研究者发现外周来源的单核细胞及LAK细胞共同培养,LAK细胞可促进DC细胞的成熟

14、。但是,应用的DC多来自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技术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其大规模临床应用,因此现有DC扩增法还有待改进或发明新的高效DC制备方法。32 DC疫苗 DC能有效地呈递肿瘤抗原,使其能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目前用于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的DC疫苗大致可分为两类,DC多肽疫苗和DC基 因疫苗。DC多肽疫苗有以下几种:肿瘤特异性表位肽刺激的DC。来源于确定原的MHC I类分子限制性的710个氨基酸肤段被最常用作DC疫苗,易于生产和标准化;肿瘤细胞溶解物致敏DC。利用超声波破碎、反复冻融、诱导细胞凋亡的的方法制备肿瘤抗原;肿瘤细胞及DC的融合。采用聚

15、乙二醇法或电融法将DC及肿瘤细胞融合,这种融合细胞既 能表达DC自身的表面免疫应答分子,同时又可获得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信息;Exosomes小体负载DC。由抗原递呈细胞分泌的Exosome富含主MHC I、及其刺激分子,在肿瘤模型中可发挥有效的免疫刺激作用,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热点。Exosomes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亚细胞成分的DC疫苗,开辟一条无细胞体系诱导体内免疫功能的新途径。DC基因疫苗主要包括负载DNA的DC疫苗、负载蛋白质的DC疫苗、负载RNA的DC疫苗、导人编码肿瘤相关抗原的DC疫苗、及导入编码细胞因子基因的DC疫苗,通过提高其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呈递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

16、能力。 33 DC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DC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已相当广泛,Nestle等进行的第一个研究用一百万个负载了KLH和肿瘤抗原肤或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淋巴结注射,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反应。Ni等 采用自体肿瘤裂解液处理的Dc疫苗瘤内注射治疗10例淋巴瘤病人,有1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Kuglar等对17例晚期。肾癌病人用DC融合疫苗进行治疗,结果表明41的患者获得疗效,其中有4例完全缓解。Heise等 刮对13例前列腺患者进行PSAmRNA转染致敏DC,13例患者体内PSA均有下降,无不良反应。近年来,DC疫苗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方案已获的美国FDA批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DC疫苗的

17、研究展现了极好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四、 展 望 自从1992年肿瘤免疫共刺激学说建立以来,抗原递呈细胞(AP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地位受到重视,尤其是DC在肿瘤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DC疫苗的抗肿瘤治疗,是继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后又一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DC疫苗在临床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如原料不足,由于DC在自然状态下数量很少,且体外培养困难,存活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周,成本高。另外DC有许多亚 群,有的具有免疫增强,有的具有免疫耐受作用,如何增强DC抗原递呈的目的,优化肿瘤抗原疫苗,促进DC向抗肿瘤亚型分化,此外DC疫苗的最佳应用剂量、次

18、数、途径及时间,疫苗佐剂联合应用等,迄今为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为制定一个标准的DC体外的制备和成熟的方案和有效的肿瘤抗原负载DC的方法以及DC疫苗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最佳途径和剂量。 目前尽管DC疫苗已应用于临床,成功诱导肿瘤特异性CTLs,但大多仅为I、II期临床试验,临床反应仍有一定的差异,距离大量应用于临床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提高DC疫苗的有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DC及DC疫苗的研究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李罗清,孙圣刚,曹学兵,等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活化及其IFN 和IL1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 (3):2092122、王强,陈德玉以树突状

19、细胞疫苗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202-22043、李坚,臧磊,许化溪,等树突状细胞及肿瘤细胞融合后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12):926-9294、邵宝妹肿瘤抗原基因转染的DC疫苗研究进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1,29:92945、毕迎春(综述),杨连甲,董绍忠(审校)树突状细胞及肿瘤细胞融合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Medical Recapitulate,2003,9:686、彭宝岗,梁力建,谢斌辉,等转染肿瘤m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抗肝癌免疫研究Jl_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4):432434 7、曹大勇,杨静悦,窦科峰白细胞介素一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体外增强其诱导的抗癌免疫反应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3):285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